宝岛台湾史:这个世外桃源一般的宝岛,一夜间变成了被废弃的焦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3
聊到宝岛台湾,心里总会浮现一句话,那就是: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若将这句话加上一个期限,那便是“自古以来”。

至于这个“古”的范围涵盖了多少 历史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国演义》里出现了一个地名,“夷洲”。公元二二七年,东吴的主公孙权派卫温前往夷洲,自此确定了台湾领土的归属问题。只不过,当时东吴忙着与另外两家大户——魏蜀争地盘,虽然对台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拓,却并未对此地提起足够的重视。

到了隋唐时期,夷洲换了个名字,“流求”。公元六零七年, 历史 上臭名昭著的隋炀帝杨广派大将收复台湾,击败了当地土著部落,将这块海外飞地纳入版图。只不过,杨广这一生要完成的事业太多,他忙着修建大运河和远征朝鲜半岛,所以也没将太多精力放在宝岛台湾上。

到了元朝,澎湖依旧是那个澎湖,但在行政级别上却有所提高,它不再是乡镇级区划,而是成了澎湖巡检司。当时元太祖忽必烈先后两次发动东征,征服了驻守在台湾岛上的原住民,设立了澎湖巡检司。所谓巡检司,就是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征收税务的衙门,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加税务局。

偏偏这不怎么起眼的台湾岛,虽不受统治阶层的待见,但在老百姓心目中却地位崇高。沿海居民最向往的乐土,便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宝岛。中国的古代王朝,侵略者大多是从北方来的,那时的“西方列强”还在地中海里与风浪作斗争,除了零星的强盗之外,宝岛台湾真可谓风平浪静。

自公元610年隋炀帝平定台湾以来,但凡东南沿海地区出现动荡,老百姓便会拎着铺盖卷踏上前往台湾的帆船。起初,这些老百姓都聚集在澎湖列岛,到了后来便纷纷扎堆台湾岛了。来到岛上,挑两块肥沃的土地,修两处砖瓦房,这里的气候温润格外适合农作物生长。岛上的高山族虽然民风彪悍,但相处久了也就习惯了,日子越过越安逸。

台湾岛与传说中的桃花源又不一样,不论有没有渔人引荐,宝岛就戳在那,想去就去。随着定居宝岛的西南沿海居民越来越多,岛上的老百姓逐渐形成了规模。正因如此,台湾的行政区划才逐渐从乡镇变成了与县等同。尤其是在宋元两朝,中原动乱频发,所以许多来自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的老百姓纷纷来到台湾定居。

到了明朝初期有大臣来到台湾进行人口普查时,当地的汉族百姓已超过一万人。不过,在洪武二十年的人口普查之后,台湾的老百姓突然迎来了来自朝廷的“晴天霹雳”。朱元璋下达圣谕:“撤澎湖寨巡检司,所辖军民,悉数安置于漳,泉二地。”顾名思义,就是让台湾的老百姓全都搬到漳州、泉州。一时间,大明官兵在台湾大规模拆迁,将老百姓的农田尽数焚烧。

随即,明朝又在台湾海峡划定边界,规定片板不能下海,禁止沿海城市的老百姓迁居台湾。原本蓬勃发展的台湾岛,就这样变成了被废弃的焦土。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要下达如此荒唐的政令呢?

原来是日本人惹的祸。

倭寇之乱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元朝中期。当时,日本进入到著名的“战国时代”,天皇成了名义上的摆设,各大名为了地盘反攻倒算相互攻伐。由于日本诸侯画地而治,所以日本的流寇浪人便失去法律的约束,他们成群结队地坐船来到中国,开始在东南沿海城市打家劫舍。

倭,就是矮子的意思。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是有目共睹的。寇的意思,便是强盗、劫匪。所谓“倭寇”,顾名思义就是矮子强盗,来自日本的劫匪。时值元末,元朝内部也是一片动荡,王朝根本无从应对兵灾,也没有余力管海防,所以倭寇趁火打劫的态势就愈发猖獗。

到了后来,不少日本大名也从里面看出了门道,干脆派正规军来中国沿海打秋风,还与中国的海盗沆瀣一气。位于日本岛南部的台湾,自然成了倭寇之患的“重灾区”。对于日本来说,掠夺台湾的成本很小。

元朝中期,台湾的老百姓虽有不少,但经济相对于中原而言相对落后,加上巡检司有元朝精锐把守,所以倭寇不愿意掠夺台湾。到了元朝末期,元朝内部无暇自顾,只能将台湾巡检司的兵力调回内陆,加上很多沿海地区的老百姓为了躲避灾祸来到台湾避难。

台湾的油水逐渐多了起来,掠夺风险也越来越低,于是乎这里很快便成了倭寇的乐土。根据《元史》的记载,倭寇在至正十三年发动了对台湾的第一次掠夺。由于巡检司撤防,所以这次倭寇抢劫了许多钱粮,也让日本鬼子尝到了甜头,自此倭寇掠夺台湾的频率愈发频繁。

况且,倭寇进入福建、广东这些富庶地区时,往往会经过台湾这一中转站。所以,倭寇在前往东南沿海城市之前,往往会先对台湾进行掠夺。在抢劫过广东、福建之后,没赚够的倭寇有时还会再抢一遍台湾。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洪武元年,朱元璋在平定了福建地区的方国珍后,大量逃难到台湾的福建百姓返回原籍。这些老百姓在见到明朝大臣时所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等渡海前遭兵祸,渡海后又遭倭祸,今终见太平也。”

可怜这些老百姓还是太天真了,倭寇所带来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大明王朝取代了蒙元,但倭寇之乱却越来越严重了。东南地区,被朱元璋击败的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这些军阀头头虽然垮台了,但他们的弟兄却凭借地理优势逃亡海外。这些割据势力的残部借助海岛,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此时的他们,已经没有了和朱元璋一较高下的资本,但却成了杀人截货的海盗。

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的脑子里根本民族意识的概念。他们是抢劫沿海百姓的强盗,倭寇也是抢劫沿海百姓的强盗,这一目的性上的“共识”让他们与倭寇走到一块。从这以后,这些家伙便成了与日本人勾结的“二鬼子”,后来还有许多人迁居日本。例如:张士诚的兄弟刘通、陈友定的属下金子隆等,这些人早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对于当地的情况如数家珍,而且他们曾与大明官兵交战多年,有深厚的应对经验。

如今借助倭寇之势,这群人成了狗汉奸,自然会与大明王朝做对到底。每次带着日本倭寇进行劫掠时,这批人往往会身先士卒,冲在与明军作战的第一线上。

洪武二年,刘通就给倭寇做了一回汉奸。当时刘通带领数以千计的倭寇掠夺浙东一带,“大掠五府,饱掠而去”。最令人牙根痒痒的还要数金子隆。

金子隆早年曾是元朝“澎湖巡检司”里的一名普通职工,曾在澎湖列岛生活多年。对于台湾的情报,金子隆比任何人都要了解。

后来,他追随陈友定麾下,专司海战,在陈有定的水军部队里培养了一身本事。对金子隆有知遇之恩的陈友定是被朱元璋干掉的,所以在金子隆看来朱元璋就是他的生死大敌。

像金子隆这样的人,是断然不可能加入明朝的。所以,金子隆投身日本,成了倭寇的附庸。最可恨的是,金子隆这家伙帮助日本人研究火器,带着日本人向他熟悉的台湾岛进行侵略。

每次“鬼子进村”时,金子隆都会充当向导和翻译官。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洪武初年到洪武二十年的这段时间里,倭寇先后发动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掠夺,其中,有五次是由金子隆率领的。

正所谓恶人恶报,这金子隆一心一意地想当日本人,却在后来日本倭寇的内斗夺权中被倭寇杀掉了。然而,汉奸虽然在鬼子的内耗中被铲除了,但倭寇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和掠夺并未停止。

至于接下来明朝会制定哪些针对倭寇的政策,台湾的老百姓又为何被洪武皇帝强令迁出台湾,且让笔者卖个关子,下次我们继续来聊明朝与台湾之间的那点儿事。

参考资料:

【《明史》、《明实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