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把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观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听老人常说:“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和听的父母”。《好好说话: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这本书可以证明这个答案是否正确。虽然我才啃完第一章节,我觉得里面的教育精髓特别多,它充分利用了家庭教育案例,分析总结,有理论有方法,让我们学会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怎样认真坦诚地和孩子沟通了?怎样读懂孩子的心理了?怎样和孩子做知心朋友了?只要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方法,把这些方法付诸行动,我想孩子们不会无动于衷,他们会受我们的熏陶,也会自觉做出一些改变的。

一、归属感是孩子最早的安全感

1.安全感是生命的地基,也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孩子在满足了安全感的基础上才能带着稳定的去探索未的广阔世界,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带着自信心去和小伙伴打交道,融入学校生活里,有小伙伴和学校里体会到自己的价值。相反,如果孩子有过度的不安全感,将会引发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导致精神障碍,甚至神经症。

2.当孩子从妈妈身体中分离出的那一刻起,脱离了妈妈身体的庇护 ,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十分恐惧和不安。为了减少恐惧,孩子会在妈妈那寻找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这安全感和归属感会成为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变动可以引起孩子极大的无归属感和无安全感。

3.什么是归属感呢?所谓归属感,是指孩子觉得自己属于爸爸妈妈组建的家庭中的一员,属于学校班集体里的一员,属于小伙伴中的一员。在这一个个集体中,自己被集体中的其他成员接受、认可,在集体中是有价值的,必须存在的,不是可有可无的。当孩子觉得自己被加入的群体接受时,会感到一种安全感和踏实感。

4.归属感和安全感从来都是相伴左右,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实,父母们在孩子们小的时候,给了孩子们充足的归属感,孩子们能够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家的温暖。孩子们会对家庭感觉到安全,认为这个家庭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

5. 我认为能产生安全感,来自多方面的因素,有主观的和客观的。比如:要让孩子产生安全感,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相信我们。让孩子相信我们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必须在言谈举止方面能够体现出来,例如:说话要算数,说得到做得到,做不到就不要乱承诺;经常给孩子说说自己心里话,说说自己的想法,经常问候和关心一下孩子的生活;无论我们多忙都不要不理孩子。钱是赚不完的,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以前在孩子身边的时候,不知不觉,直到现在离开了孩子,我才感觉孩子很孤单,是需要父母陪伴的。每天等孩子放学了,我总会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聊天,倾听他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我想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他身边,但我们对他的关爱一点都不会少。

二、再忙也要留下和孩子对话的时间

1.这个问题是很多家庭最容易忽视的。在现实生活中,上班族的父母越来越多,他们常常是在跟时间赛跑。有时回到家里,孩子已经睡了。然而聪明的父母总是能抽时间孩子聊聊天,分享他们的心情。每天花费一点时间陪孩子聊天真的很重要。我们虽然自己做生意,时间能自由安排,但是我们闲的时间和孩子闲的时间几乎都是冲突的,可是我每天总会抽出少至几分钟多至十几分钟的时间与儿子“煲电话粥”。儿子也把这个电话当成了一种期盼和一种念想。以前他不太喜欢告诉我学校的一些事,但时间一长,他经不住我的启发和开导,慢慢地他就把学校遇到的一些烦恼,与小朋友的交往,甚至有哪个小朋友不听话,老师批评了,哪个小朋友在区角完成了什么作品等等,他都会讲给我听。听完他的问题,我会帮他分析原因,引导他正确处理,使他感到每次与妈妈聊天是愉快的。

2.虽然我每次陪孩子聊天的时间很短,但是我都注重质量,仍然能让孩子感受到我对他的爱,建立了我们良好的亲子关系。说了这么多,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和孩子聊天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他聊天的内容是否吸引孩子。

理解孩子,小孩也会“心累”

1.别以为孩子年纪小,就不会感到疲劳。孩子同样会出现心理疲劳的现象,具体到行为上,就会表现为不想上课、不愿做作业、注意力无法集中、下课也不够活跃等等。这种心理上的疲劳一般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长时间的压力过大导致精神紧张所造成的。长期在这种紧绷状态下,孩子就会母为精神后劲供应不足而产生心理疲倦,学习精神也随之衰竭。孩子的这种疲倦感又是从何而来呢?

2.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也会给他们沉重的压力,进而造成心理疲劳。今年上半年儿子上中班,像那些自理能力方面和就餐习惯(穿衣呀穿袜子呀)我给孩子定了目标,可孩子觉得压力很大,因为我把我的期待都放在他身上,让他达成某一个程度,他每天特别不开心,压力特别大。可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我认为这些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他一定能胜任。而忽视了孩子的情绪。我为此事也检讨了自己,不要总是拿自己的期待来衡量孩子的价值,而我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来寻找他们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