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华的主要评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1)《市场化:我们走了多远》,载《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1日;  (2)《失灵是如何造成的——在“中国法治论坛”上的讲话》,载《今日中国》,2001年第7期;  (3)《公司为谁的利益服务》,载《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8月;
(4)《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两条途径》,载《证券市场周刊》,2002年51期;  (5)《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研究》,载《人民日报》,2002年12月14日第六版;
(6)《从珠证消亡看证券公司治理的漏洞》,载《证券市场周刊》,2003年第41期;
(7)《高管薪酬排行榜凸现激励机制缺陷》,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19期;
(8)《集团整体上市的风险》,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9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论点摘编》;
(9)《国资委是人大的,还是政府的》,载《经济》2005年第2期;
(10)《提升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载《证券市场周刊》,2004年第22期;  (11)《中国全面“入市”了吗?》,载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2004年第20期;  (12)《无序竞争还是利益之争》,载《新京报》,2005年5月24日经济评论版;  (13)《中航油事件启示:制度健全并不等同于制度有效》,载《新京报》,2005年6月14日经济评论版;  (14)《制度成了橡皮图章——从顾雏军案谈起》,载《财经时报》,2005年8月8日-8月14日;  (15)《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还欠缺什么》,载《新京报》,2005年9月16月经济评论版;  (16)《海外战略投资者带给中航油的得与失》,载《新京报》,2005年11月23日经济评论版;  (17)《规范国企职位消费行为需要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载《新京报》,2006年1月19日经济评论版;  (18)《职工权益保护是国企改制成功的保障》,载《新京报》,2006年1月24日经济评论版;  (19)《重组后的中航油:让董事们切实负起责任来》,载《新京报》,2006年3月29日经济评论版;  (20)《收购信息披露触发点提高至10%更有效用》,载《新京报》,2006年5月24日经济评论版;  (21)《<新破产法>规定职工优先补偿权的意义》,载《新京报》,2006年8月25日经济评论版;  (22)《从徐工并购案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的缺失》,载《新京报》,2006年10月19日经济评论版;  (23)《遵守规则从“硬化”制度始》,载《新京报》,2006年11月4日,时事评论版;  (24)《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面子”》,载《新京报》,2006年11月26日,时事评论版;  (25)《国企红利要让全民受益》,载《新京报》,2006年12月7日,经济评论版;  (26)《对待大学资金入市要一分为二》,载《新京报》,2006年12月16日,时事评论版;  (27)《优先保护劳动者利益是正确选择》,载《新京报》,2006年12月28日,经济评论版;
(28)《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须体现公共性》,载《国企》,2006年第12期;
(29)《国资调整应以公众为先》,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期;
(30)《石油企业的诡辩应该休矣》,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2期;  (31)《政府公司的补偿机制》,载《国企》,2007年2-3期;
(32)《国企高管高薪低效在于体制没有理顺》,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3期;
(3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需要明确五个问题》,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4期;
(34)《关于四层次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基本设想》,载《国企》2007年第4期;
(35)《谁来“当家作主”——民营企业的股权与控制权》(“北大圆桌”),载《北大商业评论》,2007年第1期;  (36)《红利上缴国库,国企本性回归》,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6日;  (37)《增加公众福利才是真正“与国际接轨》,载《新京报》2007年1月20日时事专栏;  (38)《中国油价仍然偏高》,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月24日;  (39)《国企高管高薪低效的体制内因》,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2月14日;  (40)《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享受免费更合理》,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3月28日;  (41)《政府应对小区物业做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4月13日;  (42)《怎样促使企业乐于承担社会责任》,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4月25日  (43)《应设立国有独资的国企改制重组基金》,载《新京报》2007年4月26日经济评论版;  (44)《中国公司治理指数缺少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5月23日;  (45)《合作创新机制最是稀缺》,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6月21日;  (46)《谨防国有股转让新规强化垄断》,载《新京报》2007年7月11日经济评论版;  (47)《董事会监事会何以都失效了——赵新先获刑留下的诸多问号》,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18日;  (48)《三项新规对公众福利意味着什么》,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7月26日;  (49)《勿忽视公司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载《新京报》2007年8月17日经济评论版;  (50)《债权人也是公司治理重要参与者》,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8月29日;  (51)《交强险闪现部门利益长长背影》,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9月26日;
(52)《国企法人治理的四个基本问题》,载《国企》2007年第5期;
(53)《如何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5期;
(54)《自然垄断企业如何治理》,载《国企》2007年第6期;
(55)《国企老总高薪低效的体制内因》,载《首都国资》2007年第7期;
(56)《重新认识国有企业的作用》,载《国企》2007年第7期;
(57)《“新59岁现象”反思》,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8期;
(58)《从交强险看规制的缺陷》,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0期;
(59)《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思考》,载《国企》2007年第10期;
(60)《社会和谐因子就在传统习俗中——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0月22日;  (61)《国有企业大呼隆上市之忧》,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1月16日;  (62)《最难把握股权稀释度——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一》,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7日;  (63)《职业经理人市场制度缺位——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二》,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14日;  (64)《做强做大、确保控股两者能兼得吗——话说成长性企业之三》,载《上海证券报》,2007年12月21日;
(65)《国有企业上市应慎行》,载《西部论丛》2007年第12期;  (66)《改善外部环境三项制度为先——话说成长性企业之四》,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月4日;  (67)《高管辞职套现:诱惑太大规制太软》,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2月28日;  (68)《相对控股:完善公司治理新趋势》,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7日;  (69)《独立董事竟如此尴尬》,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4月18日;  (70)《“杭萧钢构案”警示意义有限》,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5月7日;  (71)《赈灾捐款凸显中国公司治理的尴尬》,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6月20日;  (72)《中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困境》,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8月15日;  (73)《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潮流在加速》,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9月9日;  (74)《北京多项解决行车难政策之优劣比较》,载《上海证券报》2008年10月24日。
(75)《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阶段及成就》,载《国企》,2008年第10月刊;
(76)《国企改革目标:公共性还是赢利性》,载《国企》,2008年第11月刊;
(77)《国有资产盘活与流失》,载《国企》,2008年12月刊;
(78)《国资监管体制迈出重要一步——评北京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成立》,载《国企》,2009年2、3月合刊;
(79)《拒绝分红是对投资者利益的剥夺》,载《董事会》,2009年第6期;
(80)《公共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理性回归》,载《中国企业报》,2009年7月3日;  (81)《如何完善国有企业董事会治理》,载《中国企业报》,2009年8月7日。
(82)《国企并购改制应以职工利益为先》,载《凤凰周刊》,2009年9月第25期;  (83)《上市垄断国企高管激励过度》,载《董事会》,2010年第1期。  (84)《让选聘权回归董事会》,载《董事会》,2010年第2期。  (85)《破除董事长总经理的等级观念》,载《董事会》,2010年第3期。  (86)《高管薪酬制度将全球化》,载《董事会》,2010年第4期。  (87)《集体诉讼制度当立则行》,载《董事会》,2010年第5期。  (88)《让境外投资者更“安定”》,载《董事会》,2010年第6期。  (89)《证券分析师缘何轻视治理》,载《董事会》,2010年第7期。  (90)《民企造系:“协同”还是“掏空”》,载《董事会》,2010年第8期。  (91)《机构为何不愿掺和A股治理》,载《董事会》,2010年第9期。  (92)《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不合格》,载《董事会》,2010年第10期。  (93)《双输的结局》,载《董事会》,2010年第11期。  (94)《坏年报患上披露拖延症》,载《董事会》,2010年第12期。  (95)《信披违规须用重典》,载《董事会》,2011年第1期。  (96)《国新公司性质何属》,载《董事会》,2011年第2期。  (97)《公司治理:病态的官僚化》,载《董事会》2011年第2期;  (98)《信息披露制度演化新趋势》,载《董事会》,2011年第3期。  (99)《银行业监管的进步与不足》,载《董事会》,2011年第4期。
(10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模糊艺术”》,载《董事会》2011年第4期。  (101)《陈晓兵败治理规则》,载《董事会》,2011年第5期。  (102)《股权激励请减速缓行》,载《董事会》,2011年第6期。  (103)《中石油三年垄断租金近4500亿》,载《董事会》,2011年第7期。  (104)《央企为何啃老哭穷》,载《董事会》,2011年第8期。  (105)《上市公司财务治理仅一成合格》,载《董事会》,2011年第9期。  (106)《国企红利是伪命题》,载《董事会》,2011年第10期。  (107)《高管/员工薪酬差距正加大》,载《董事会》,2011年第11期。  (108)《ST金顶的财务治理垫底之谜》,载《董事会》,2011年第12期。  (109)《股票期权激励怪相频出》,载《改革内参》,2012年第2期;  (110)《财务治理:新兴跑赢传统》,载《董事会》,2012年第2期;  (111)《中国上市公司内控制度有效吗》,《经济视野》,2012年第4期;  (112)《央企盈利后如何分钱》,载《人民论坛》,2012年5月(下);  (113)《轮值CEO制度是伪命题》,载《董事会》,2012年第6期;  (114)《“四大”本土化实属舍本逐末》,载《董事会》,2012年第7期;  (115)《制度偏差让独董形似神不似》,载《董事会》,2012年第8期;  (116)《国企改革应放弃利润至上思维》,载《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第24期;  (117)《员工持股卡壳治理难题》,载《董事会》,2012年第10期;  (118)《经理人市场欠缺下的无奈选择》,载《董事会》,2012年第11期;  (119)《绩效不是社会责任评价的唯一标准》,载《董事会》,2013年第1期;  (120)《集体诉讼:退市制度之痛》,载《董事会》,2013年第2期;  (121)《防控上市公司违规需综合治理》,载《董事会》,2013年第3期;
(122)《国有企业分类改革和治理是必然趋势》,《经济参考报》,2013年10月18日;
(123)《四大缺陷致董事会治理不合格》,载《企业观察报》,2013年11月11日;
(124)《大不同类型国企的未来改革趋向分析》,载《人民论坛》,2013年11月25日;
(125)《新一轮国资国企管理体制改革路线图》,载《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12月4日;
(126)《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切忌一刀切》,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20日;
(127)《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的关键问题》,载《企业观察报》,2014年2月24日;
(128)《混合所有制只能在竞争性领域推行》,载《中国企业报》,2014年3月8日;
(129)《七大领域放开应采取不同方式》,载《企业观察报》,2014年3月24日;
(130)《对稀缺资源垄断国企实行混合所有制》,载《国企》,2014年5月刊;
(131)《国改革的方向与阻力》,载《中国科学报》,2014年5月30日;
(132)《独立董事之“怪相”》,载《中国报道》,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