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任伯年绘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一、任伯年的绘画特点

(一)观察生活

任伯年,名任颐,字伯年,号小楼,生于1840年,卒于1896年,近代杰出画家。他是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所以他的画的署款多写“山阴任颐”。

任伯年是一位全能型画家,在人物、花鸟、山水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中尤其以人物画的成就最高。

他长期细心观察生活,画了大量的白描写生草稿。力求“以型写神”,摆脱了明清人物画“千人一面”、“陈陈相因”的陋习。在他的人物画、肖像画中,他善于抓住人物的内在精神,用简练概括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精神和气节,删略那些影响主体的琐碎的东西。

(二)学习西方

他还学习过西方的素描和色彩。任伯年对空间造型、结构、比例的理解要高于前人。从他的画面也可以看出来。他为吴昌硕画过很多画像(《酸寒尉像》《蕉荫纳凉图》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吸取了西方对结构特征的理解方法。他非常熟练传神地概括表现形体特征,又有着同西方的素描结构截然不同的形象表达。他是用地道的中国笔墨和线条穿插精确洗练的表达。在画面的用色上他既借鉴西方的色彩,又能将丰富的色彩和谐地统筹、规划在中国画的用色风格和色彩关系中。

(三)画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任伯年出生于1840年。这一年爆发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这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他定居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上海。时代的命运影响着他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更加深了他对国家兴亡和民族兴衰的感慨。在他的以“故土难望”、“关山在望”、“关河一望萧索”为题材的大量作品中无不流露出厚重的历史感,暗含着家国破碎的隐痛。在他的“苏武牧羊”的作品上,更有“身住十里洋场,无疑置身异域”的题句。对于那个苦难的时代,他不是麻木不仁的,而是有着满腔的激愤的。他的人物画总有一种悲凉低徊的况味在内里,这也正是他的绘画时代精神之所在。

二、临摹任伯年绘画得到的启示

(一)笔墨与造型

当我们这些学生再去临摹任伯年的绘画的时候,认识到他的用笔经常是钉头鼠尾,有起有落。人物造型准确精炼。线条穿插笔墨变化丰富,而且都在说明结构,没有废话。这让我感到从技法上很难形似,整体精神上更难神似。但即使是临摹得很不成功,通过临摹这位大师的作品,我依然有所体会和收获。

我们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素描和光影的造型方法是深入人心的,而任伯年也学习过西方素描和泥塑(生活年代更早的画家并没有受到素描训练和焦点透视观察方法的影响)。

我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往往是注重了线条的用笔,导致造型就不准确;如果想把造型画准确,线条就变得死板呆滞,把国画画得像素描一样。临摹了一些任伯年的画以后,我发现他的造型能力很强,同时线条精彩洗练。中西方的绘画理念不是水火不容的,两者是可以结合的。在传统国画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有绘画工具是传统的,绘画思想和语言也不能与传统脱节,否则便缺少了国画的韵味。

学习西方造型方法并灵活运用,恰恰是任伯年的强项。在任伯年的画中完全把严谨造型融入到了写意的笔墨当中,不是传统线条和素描造型简单生硬的拼凑,而是吸收了素描造型方法的国画。

(二)色彩

任伯年的画用色也很有特点,他的画用色对比鲜明,调和而不生硬,能把复杂的颜色统一起来。任伯年在用色方面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的水彩画和传统的没骨画法。

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用色的问题,如何协调好“自然色”与国画色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任伯年的作品提供了榜样,充分发扬了我国传统绘画的特长。任伯年画中的色彩和真实的色彩是不一样的,尽管它们来自生活。作者总是有意加强一种色调,或者故意削弱一种色调,或者改换一种色调,这是因为画面中的颜色要有渲染意象的作用。

任伯年所用的颜色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颜色,但是这些颜色都符合作者想像中的意境,符合画面中的色彩关系,颜色之间相互辉映。他的设色有统一,有变化。如果我们画画的时候一味地追求颜色符合客观事物,那样势必会造成画面缺少新鲜的活力和表现力。

(三)画面安排

任伯年的画构图新颖、安排巧妙,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大多数是窄长的,任伯年的人物画也有很多窄而长的构图,有些画的长度是宽度的四到五倍,比如《群仙祝寿图》、《小红低唱我吹箫》等等。

《群仙祝寿图》

此是任伯年在构思、构图方面高水平的代表作品。整幅作品是由十二幅画组成的通景屏,合起来是一幅完整的画面,分开又各自独立成画。全画共描绘了四十六神仙人物。主题是各界神仙共赴王母的寿诞。画家将人物划分五大组块,每组人物之间又相互关照、疏密多变。构图采取交叉重叠式展开,活泼灵动,穿插景物画面显得丰富而统一。

蕉荫纳凉图

小红低唱我吹箫

在《小红低唱我吹箫》画面中,作者画出了小红“低眉启齿的”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低唱”这一细节。在构图上,安排得恰到好处。作者把小红和姜夔乘坐的小船安排在了画面的最下方,用河岸边的松树支撑起了细长画面的大部分空间。这些松树的大部分枝叶都生长在顶部,作者有意地删略了树木中部、下部的枝干。这样的构图既让画面有了疏密变化,又在画面中营造了幽静、无人打扰的气氛。而细长的构图在这里也让画面变得更加深远,意味深长。任伯年又把细长构图这个难题变成了画面组成的重要因素,通过巧妙的安排使难点变成了优势。

任伯年可以自如地运用构图是因为他是一位全能型画家,除了人物画之外还精通花鸟、山水。这样他在画面中就可以自由地安排人物所处的环境和周围的景物。通过周围的景物同样能看出他有很深的造诣。这些景物的变化安排让构图有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环境的衬托更能明确突出主题。通过临摹也让我认识到即使是以人物画见长的画家,学习并掌握其花鸟、山水画等其他科目的绘画技能也是不可或缺的。

三、结语

今天我们学习传统绘画的时候,不但可以学习任伯年的用笔用色,还要学习他把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写意与写实,传统与创新之间巧妙地统一起来的能力。我们要学习他注重写生,注重观察生活的创作态度。艺术是跨越时空的,任伯年绘画的成功实践,是我们所有学习绘画的后人的财富,他将激励和帮助我们把传统艺术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海派人物任伯年简介

鸦片战争以后的清季画坛,以海上画派声名最著,大家辈出,高手如云,任伯年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人物。

其学画自人物肖像入手,画路甚宽。人物、花鸟、走兽、山水均能涉笔成趣。

花鸟画极富创意,兼陈老莲双钩法、恽寿平没骨法、“青藤白阳”写意法于一身,形成了清新亮丽、明快温馨的风格。

人物画则师法费丹旭、任熊、陈老莲等人,笔意简逸,构思奇巧。

山水画则近法石涛,远溯沈周、吴镇等,用笔纵横劲直,率意洒脱。在他的笔底下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真可谓天纵其才,旷世无匹。

徐悲鸿先生对其推崇备至,评为“仇十洲以后中国画家第一人”,吴昌硕先生尊其为“画圣”,殊不为过。伯年56岁即英年早逝,未能得享天年,但凭借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中国绘画史上将“永享天年”。

通观任伯年的传世作品,根据不同时期的风格面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9岁以前为早期,30至40岁为中期,41至56岁为晚期,每一时期的画风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早期的花鸟画受到江浙一带的画风影响,师陈老莲遗法,并受到任熊、任薰的悉心点拨。所作以陈老莲及“二任”为基调,双钩居多,设色艳丽,笔线劲韧,画风严谨。人物画受其父影响,在肖像人物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白描钩线,明暗对比强烈。期间心仪费丹旭,所绘仕女轻盈秀媚,香艳典雅,虽弱不禁风,却有一股“书卷之气”。总体上讲,气格阴柔、用笔纤细秀丽是这一时期人物画的特点。

中期即任伯年从任薰学画定居上海后,花鸟画风受到张熊、胡公寿、王礼等海派画风的影响,小写意画法居多。这一时期的双钩画法,也有相当数量的传世作品。自陈老莲而上溯宋人,高古而典雅。人物画则更多地受到陈老莲的影响,画风转向夸张雄伟。有的画甚至把头部夸张得很大,有意改变人体比例,使人物形象生动,极富情趣。用笔多为钉头鼠尾,笔锋外露,比早期更富有弹性和张力。

晚期的花鸟画主要得益于“青藤白阳”写意法及恽寿平的没骨法,笔墨豪放,格调明快。且兼工带写,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人物画在陈老莲的基础上由中期的夸张雄伟逐步转向洒脱飘逸,并揉合多种画法,随意挥洒均能得心应手。甚至用没骨之法画人物,使人物富有一股“仙骨”之相。芸芸众生,均能被伯年传神写照。其曾为同时代的许多画家画像,如吴昌硕、虚谷等,“一时刻集而冠以小像者,咸乞其添毫,无不逼肖”。但因声誉日隆,应酬之作也多,伯年的草率之作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期。

山水画是伯年偶尔为之的,从传世作品看,早期师从石涛,中晚期兼取沈周、吴镇等用笔之法。惜存世作品甚少,仅能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而已。

任伯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