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10
1.高等教育将发展成为普及型教育。 对于高等教育普及化,美国高等教育家马丁特罗于1972年提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4~5%以下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左右为“大众型”高等教育;入学率在3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根据这种划分办法可以知道,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20%)已进入“大众型”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质量也将发生重大变革。

扩展资料

2.高等教育已演变为终生教育。世界经合组织(OECD)干事长Jean Claude Paye曾指出:“未来的经济繁荣、社会和谐都有赖于对人们的良好教育……OECD各成员国的教育部长一致相信,贯穿终身的学习已经成了丰富人生经验,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和谐必不可少的因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终生教育进行过研究,他们提出终身教育基于四个基本原则:“学会认知”,将掌握广泛的普通知识和深入研究某些领域学科相结合,因此又称为“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做事”,是获得能够应付生活中各种情况的工作资格、谋职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等;“学会共处”,即培养与他人在一起生活的敏锐感知力(因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解,全球化非常强调这一点);“学习生存”,即了解你自己的愿望,培养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3.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有着丰富的含义,包括学生结构层次、入学方式、学制和学习方式多样化等。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也意味着每个学校都要寻求自己适合的定位,并在制度、资源分配、学校组织、师资、课程、招生等方面形成内部一致的配合。
4.高等教育单位将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大学的自主主要表现为学术自主,即大学在专业设置、研究领域选择等方面,将有更大的自主权;经济自主,即大学将在市场的机能下调整发展方向,与社会取得更密切的'良性互动,并独立担负起经济责任。
5.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趋明显。高等教育国际化同样有着多重含义,包括大学交流与合作国际化,人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吸收到必要的学术养分,而学术成果的输出范围也逐步扩大;大学教育活动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将邀请外国教师讲授一部分课程,或是直接进行教育输出;同时国际化也意味着大学在培育更适应国际化环境的人才和招收国外学生这两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80年代中期以来,在欧盟的有力协调和推动下,欧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迅速推进,在诸多方面领导世界潮流。欧盟自1987年开始实施“欧洲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以来,已有20万学生,1.5万名教师参与了交流。1500多所高校参与了2500个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相配套的还有加强外语教学,促进高校与企业界合作,同拉美高校合作的行动计划。
6.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其他机构形成更紧密的互动关系。有人把这种特征称为高等教育社区化,意即大学要与地方政府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并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枢纽,以满足社区民众的不同需求;同时大学也要与产业界间将建立理想互动关系,以增强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7.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亚教育改革委员会90年代初提出的教育改革政策重点在将知识导向转化成能力导向的观点,其中选定了八项能力,称之为关键能力,分别是:①搜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 ②表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能力;③规划与组织工作的能力;④团队合作的能力;⑤应用数学概念与技巧的能力;⑥解决问题的能力;⑦应用科技的能力;⑧体认文化的能力。澳洲教改会成员一再强调,“关键能力教育”并不是一套新的课程标准,而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9.高等教育优质化。强调以“质量立教”。近年来,各国政府纷纷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科研质量和科研培训质量的评估和监督,这已成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