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适文言文实词的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2

1. 文言文实词“适”的用法

“适”作为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充当动词,也可以作形容词和名词。

一、“适”充当动词时,大约有以下多种意思:

1、本义:往,到。例如:《说文》:适,之也。又如:《尔雅》:适,往也。再如:《书·盘庚》:民不适攸居。

2、归向。例如《左传·昭公十五年》: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与不济;

3、女子出嫁。例如:《玉篇》:适,女子出嫁。又如:《孔子家语·本命》:女年十五许,有适人之道。

4、符合,适合。例如:《诗·郑风·野有蔓草》:适我愿兮。又如:《吕氏春秋·明理》其风雨则不适。再如:《吕氏春秋·大乐》:寒暑适。

5、节制。例如:适欲(节制欲望);适逸(节制淫乐)

6、遇。例如:班彪《王命论》:世俗见高祖兴于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

二、“适”充当形容词时,意思为:

1、舒适,满足。例如: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又如:宋·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扫叶席草,酌相劳,意适往反,往往留于山上。

三、“适”充当名词时,意思为:

1、辟领,古丧服之领。系开丧服而成。一说通“积”。《仪礼》:例如:负广出于适寸。适博四寸,出于衰。

2. 帮我归纳高中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6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 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 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 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 *** 同病相怜 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 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 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 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

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 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

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 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

“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 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 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

3. 高中语文文言文要求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先列举一部分: 高中教材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系统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

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

4. 求北京高一语文文言文实词意义一词多译等

案: 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 通“班”;“斑”; 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蜯: 同“蚌”; 河蚌。

“民食果损蜯蛤。 暴: “同曝” 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忠义暴于朝廷。” 暴: 同“曝”;晒。

动词。 “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杯: 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倍: 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 同“背” 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 通“被”;顶。动词。

“被明月兮佩宝璐。” 被: 同“披”; 穿着。

动词 “闻妻 言,如被冰雪。”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同金生皆被绮绣,”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 被: 同披; 覆盖在肩背上。

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俾倪: 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 通"避”; 躲避,逃避。

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辟: 通“避”; 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 通“僻”; 行为不正。

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 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弊: 通“敝”; 疲惫,衰败。

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 同“否”;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 不: 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不: 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 不: 同“否”;吗。

疑问语气词。 “宁可共载不?”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仆材 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 材: 同“才”; 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 通“才” 仅,只。副词。

“城中 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裁: 通“才”; 刚刚。

副词。 “手裁 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 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采: 同“彩”; 颜色,彩色。

名词。 “须臾成五采。”

仓: 同“苍”; 黑色。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 同“脏” 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 通“缠” “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 通“倡”; 倡导。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 同“抄”; 抄写。动词。

“适 中手自钞录。” 雠: 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 同“锄”; 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绌: 通“黜”; 罢免官职。

动词。 “屈平既绌,” 二、活用现象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2、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 3、李牧连却之(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作动词,礼遇) 5、日削月割 (名词作状语)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 7、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作动,命名,称名) 8、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作动,命名,称名) 9、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10、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走到尽头。

形容词用作动词) 11、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动作名,见到的景象) 1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作名,到达的人) 13、火尚足以明也(明:形作动,照明)14、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 1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16、负而前驱(名-状) 1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 18、后世之谬其传而不能名者(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作名,流传的文字;名:名作动,说出,说明,识其本名) 19、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名-状) 20、函梁君臣之首(名-动) 2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使动用法) 2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动,推究) 2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吹起)2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动词使动用法,使…鸣) 25、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名词作动词,命名) 2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 27、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名词作状语,目:亲眼;耳:亲耳) 28、大石侧立千尺(名-状) 2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状)30、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名) ------------------------- 三、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

今指父亲的父亲) 3、。

5. 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6. 高中文言文必背实词、虚词及其意思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7.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及常见意思

1、哀 ①伤心,悲痛,哀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前赤壁赋》 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并序》 ②同情,怜悯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③伤悼(为……哀叹)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 《秦晋崤之战》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阿房宫赋》 2、爱 ①喜欢,喜爱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种树郭橐驼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 ②爱护,爱惜,顾惜 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指南录〉后序》 ③吝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过秦论》 ④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 ⑤爱戴 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 《书博鸡者事》 ○6吝啬 百姓甚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 3、安 ①安定,安逸,安适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 ②使……安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种树郭橐驼传》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 ③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前赤壁赋》 ④怎么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史记·陈涉世家》 庶人安得共之 《黄州快哉亭记》 ⑤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容 京中安不得身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按 ①用手压或摁 项王按剑而跽曰(按剑:以手抚剑,预示击剑之势)《鸿门宴》 按剑坐于席上 《群英会蒋干中计》 ②压抑,止住 偃然按兵不动 《荀子·王制》 ③巡行,巡视 按榆溪旧塞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④追究,查究 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5、案 ①几案,短长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项脊轩志》 ②通"按"审察,察看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古代一种短腿的托盘 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长亭送别》 6、拔 ①超越,超过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攻下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拔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鸿门宴》 因拔刀斫前奏案 《鸿门宴》 ③提拔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陈情表》 是以先帝间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7、白 ①白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 白首不见招 《咏史》 不知东方之既白(白:显出白色,指天亮)《前赤壁赋》 ②清楚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 《训俭示康》 ③下对上告诉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苏武传》 ④洁白 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等等洁白喻作者正直的人生)《石灰吟》 ⑤明白,昭雪 然使君冤未白 《书博鸡者事》 8、败 ①破败 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 《促织》 ②败坏,毁坏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训俭示康》 ③失败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抑本其成败之迹《伶官传序》 ④打败 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肴 《秦晋肴之战》 ⑤凋残,衰落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秋声赋》 9、拜 ①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促织》 拜送书于庭(拜:行过叩拜礼)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拜谢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拜:拜领)《秦晋肴之战》 ③拜见,拜会 拜夫人于堂上 《左忠毅公逸事》 ④授予名位或官职 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陈情表》 ⑤接受任命 于是辞相印不拜 《指南录后序》 ○6拜上,呈上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