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剧《选帝侯大街56》:希望你由内而外是自由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前几日看完德国电视剧《选帝侯大街56》(豆瓣8.7分)。它以战后五十年代德国柏林为背景,讲一个保守的母亲与三个女儿生活的故事,是那个年代女性生活的缩影。剧中人物让我想起梁宁老师“人的精神资源决定其精神结构”的观点,她讲这个观点的时候对比了英女王伊丽莎白和清王朝慈禧太后两个人。我发觉这个观点对剧中的女性尤其适用,于是决定就这个观点分享一下这个剧。下文含有大量剧透,有兴趣看剧的朋友直接去找资源吧。

那是女人是男人附庸品的年代

如果不是历史教科书和影视作品偶尔提醒,我们差点要忘记女性争取身体与人格的独立这条路走了多么久,以及才走出了多么短的时日。女人曾是男人的附属品,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一段历史。从古时中国女孩读《女儿经》、《烈女传》,到上世纪上流女人学跳舞,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把女孩培养成知书识礼、气质优雅的标准品,这样的女孩是正宗,是婚恋市场上的上品。背后的道理却是让女孩打小开始迎合社会对女性的景观功能的需求,而不是把她们置于和男子平等的赛道上,让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再家庭之外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里的母亲便是典型的上世纪传统女性的形象。她优雅从容,又刻板守旧。作为昔日全国舞蹈比赛的冠军,她从衣着到妆容自然散发着不容置疑的得体气质,甚至就连吸烟也不会猫腰拱背的,必定是保持腰板保持直线、手肘夸着腰的优雅。舞蹈也以华尔兹为正宗,什么摇滚、伦巴是绝不允许出现在她经营的舞蹈学校里的。母亲也不是愚昧无知的,她知道悉心扶持女儿,起码让她们学点一技之长。可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她们顺顺利利嫁出去,不要败坏她的名声。于是她努力地让女儿们做个合乎社会观念的黄花闺女。她让女儿莫妮卡去家政学校,是为了让这一无所成的女儿学习家庭主妇的技能;她同意艾娃追求年龄足够做她父亲的医院教授,因为教授这职业名利双收;大女儿赫嘉尔被星探相中去拍高压锅广告时,她为女儿被选为成为德国家庭主妇的标杆而高兴得不得了。在母亲身体力行的调教下,赫嘉尔变成成功的作品,甚至优秀到能够自我驯化。丈夫告诉她他是同性恋,她对丈夫说她宁可跳楼,也不愿做一个离婚女人,于是她果真全心全意做一个男同性恋的妻子,在后来婚姻出现第三者的时候勇敢如斗士的维护自己的家庭。很巧的是,剧中有另一个遭遇丈夫出轨的女人,她在平静地说出“我们明天讨论离婚的事”之后,转身上楼,纵身从窗外跳出。

显然,那是一个女人无法独立于男人生活的年代,女人甚至清楚地知道自己必将附庸于另一个男人。母亲经营的舞蹈学校、莫妮卡曾就读的家政学校都致力于把女孩儿培养为入得厨房出得厅堂的贤内助。婚前女性最多能做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婚后女性若是要继续工作,还得丈夫点头同意。而倘若一个丈夫要与妻子离婚,廉耻心足够让妻子果断赴死。这样的时代,让女人自然而然把婚嫁当做少女时代的大事,把操持家庭当做婚后第一要紧的事。正好印了精神资源决定精神结构的观点。你只教一个人如何控制体态的分寸,可以走便不要跳的时候,争抢足球这种动作在她看来就显得粗鲁了。赫嘉尔就是这样,她教导养女用手去接足球,因为用脚踢球显得和男孩一样。

顺天应势是最入世、最轻易的活法。无论何时,弱势群体的抗争往往是不那么容易的,充满着来自同类和规则制定者的误解和鄙夷。这就是莫妮卡选择的向上的活法。

另一种向上的活法

剧中,抗争姿态的人物有很多。赫嘉尔维护婚姻是一种,艾娃试图逃离丈夫也是一种。说起来富二代男主的故事也是励志的教科书,但是更震撼我的是剧中的女性。艾娃成功地嫁给了她并不爱慕的医院教授,开始了物质优渥的生活。一开始奢靡的物质还能给她新鲜感,很快她就发现失去工作的生活是无味的。偏偏她的丈夫疑心极重,对年轻漂亮的妻子提防、猜疑、控制。终于,艾娃决心离开丈夫,在喜提驾照之后便离开了。莫妮卡慷慨地以她的名义为艾娃租下房子。为什么艾娃不能自己租呢?因为登记结婚的女性几乎是没有自主决策权的,她的任何社会行为都可能让别人一个电话找到她丈夫头上,正因如此艾娃也注定找不到正式工作的。艾娃独自去餐厅用餐被误认为是妓女在餐厅揽客,受到服务员的警告,和独身男人的纠缠。此后,走投无路的艾娃最终还是走上妓女的道路。艾娃的故事并非到此为止,但是她为她未来的自由和过往的虚荣已经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

莫妮卡呢?她平平无奇,甚至连家政学习的课程也fail,她的才能与热情全部表现在舞蹈上。她因雨中裸舞被家政学习辞退,也因摇滚比赛高空翻跟斗的舞姿惊艳四方。她在歌舞中找到自我,打响了名气,一度风光无限。但是莫妮卡无论在高峰还是低谷,她都是理智的、善良的、真实的。所以她无法接受以打压的方式收割舞蹈班学生的尊敬;她做不到和母亲一样为肚子里的孩子找个无辜的接盘侠;她甚至在电影首映礼上自爆有私生女的丑闻,亲手断送自己的名声。她必须这么做,因为她是为自己活着,她的内心是自由的。

我所惊奇的是莫妮卡的自驱力,她叛逆的源泉。那是不着意的对社会教条的挑战。她从没有宣战,但是她对舞蹈的狂热、对女儿的爱护驱动着她只做她自己,她不像别人一样汲汲于结婚生子,她从不是某个人的作品。她和姐妹接受相似的教育,吸收相同的养份,但却有迥然不同的精神世界。也因此,她们的愿望、好恶、廉耻心也决然不同。完美如莫妮卡,在那个年代里大概算放浪形骸吧,因为社会推崇赫嘉尔这样的“贤妻良母”,郝嘉尔本身也是没有错的。

很幸运这是一个女性相对自由的时代。它最好的一点是它已经给不出一本好女孩的通用教科书。所以,女孩子,希望你由内而外是自由的。

,侵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