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制沟通力启思笔记共情的力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30
大家知道共情这个概念吗?

共情,是一种每个人都需要的能力,但很多人都误解了它!

1.为何你想安慰别人,却总是事与愿违?

2.为何你总是与他人处不好关系?

3.怎样才能经营一段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4.如何才能避免被人“带节奏”,被坑蒙拐骗?

5.人际冷漠、网络暴力,这些社会问题又如何解决?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共情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定义:就是能够深入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主动用当事人的眼光、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但同时又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还是自己。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能走进他人的世界,也要能从他人的世界里走出来。

有一个常常会和共情混淆的词,叫同情。

看到灾区有人受灾,很难过;

看到孩子被奇葩父母虐待,感到气愤;

看到流浪的博学者,心生怜悯。

听到恋人诉说工作压力,跟他说:“这工作是不容易,宝贝,我们干不好就别干了吧”。

以上四种情境,你觉得哪一种情形是共情?

都不是共情!

四点原因分析

第一,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人,而同情虽然也是在试图理解他人,却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

第二,共情的经典表达是“我不知道,所以我想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同情总是会把“我都知道了,我都理解了”挂在嘴边。

第三,共情以倾听为主,而同情总喜欢给对方提意见。当我们同情一个人,其实我们也在下一个判断,就是这个情况挺糟糕的,陷入到这种情绪状态很不好,所以我们容易下意识地提出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尽快帮助对方摆脱困境。

第四,很多人担心共情别人会让自己的情绪承受不住,其实这也是对共情的误解。共情需要我们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但并不是说站在对方那边就不出来了。混淆了我们自己的立场和对方的立场,依然是一种同情。

共情允许人们保持不同立场,我们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但这不等于我们一定要支持他,我们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场,允许自己对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

共情是一种能力,它让我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让我们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甚至让我们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事实上,共情有着深刻的神经生理基础,某种程度上,共情可以说是我们的一项天赋。

共情能力的发展和大脑的两个部分有关:一个是杏仁核,也叫情绪脑,这是脑部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能够产生各种情感并储存记忆。动物大脑的神经回路主要由杏仁核控制,人类婴儿出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一样。

大约一亿年前,哺乳动物的大脑进化产生了新皮层,也叫思维脑,这个脑部区域主要负责让我们产生反思自己感受的能力,然后依据这样的反思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情绪脑和思维脑相互合作,让我们既能保有情绪,又能体验情绪,并且发展出一些愉悦、关爱、利他等积极的情绪反应。共情能力就是情绪脑和思维脑两者相互配合的结果。

这里引入:镜映能力的概念了。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能力。孩子出生后,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他是靠父母或其他人对他的反应、评价,来建立自我的形象和自我观念,就像我们自己看不见自己,需要一面镜子才行。哪一种镜子照出来的形象最真实呢?自然是平面镜,它能反射出最真实的一面如果小孩的父母在孩子受伤或者感到痛苦的时候,不否认他们的情绪,并且通过言语和行动让孩子知道他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且还真诚地关注他们,愿意悉心照料他们的痛苦,那么孩子会感到自己被共情地对待,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不断成熟,即便有一天外界没有这样的“镜子”,孩子也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而在遭遇困难的时候,他也就具备了自我照料的能力,甚至还能把自己曾经体验过的关爱、照料再镜映给其他人。

我的侄儿小时候,生病了,吃“阿奇梅素”,非常苦,咽不下,后来他自己一个人拿出厨具玩具,然后把药放在碗里,自言自语地说,我炒碗菜,好吃啊,好吃啊,吃了病就好了,然后一口吃下,用温水送服!这就是一个良好的镜映能力的体现。对自己有疗愈作用。

其实要做到共情很简单,换个位置就好了。有时候甚至不一定要真的换位置,就讲出自己的看到现象即可。

可是,这就是很多人通常都会犯的一个错误,我们常常缺乏耐心,在还没有倾听和了解别人的时候,就给他们下了判决!

知乎上有个帖子,是一个妈妈在提问,她问:“女儿今年上大学,想买一个LV包作礼物,我该对她说些什么?”有一个回答我特别喜欢,那个答主说:“如果是我,我什么都不会说,我想听她说。”

事实上,我们的倾听大部分时候都是“倾向性倾听”。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在倾听的一开始,往往已经根据过去自己的经验,得出了一些有倾向性的结论。整个倾听的过程都常常带有偏见和思维定势。

与“倾向性倾听”相反的,是“共情式倾听”。所谓“共情式倾听”就是抛开自己,给别人充分的机会去表达他的想法和感受,不去控制和引导交流。共情式倾听,是我们抵达共情的最重要途径。

共情式倾听四个步骤

第一步,抛开自己,不评断,不给人贴标签,不搞简单分类。不要随便做自我暴露。

第二步,让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尽量使用开放式问题,不让情绪占主导地位。谈话的双方都能远观情绪,才算是共情式倾听。记住,共情不是煽风点火,别让对方的情绪更激动,更别跟着对方一起激动!

第三步,评估。注意,大家一定不要把评估和评判混为一团。评估是以共情为向导,找到真实情况的能力。

准确的评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评估对方;二是评估自己。其实也就是时时反省“共情”有没有偏离轨道。

我们走出自己,走进对方的世界,跟那个人一起看这个世界,然后体会他的过往、品行、动机,这是评估对方。评估自己,需要我们反思在倾听中是否清空了自身的成见,在对对方的评估中,是否有些地方因为自己的情绪、需求、脆弱有所扭曲。

第四步,向对方表达那些“感同身受”的话,

感同身受的语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情绪的确认”,二是表达你的“理解”。

共情能力具体是怎么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发挥作用的呢?

我们一起先看一下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叫“理想化”,

第二阶段叫“两极化”,

第三阶段叫“整合”。

了解了以上三个阶段,那就好应用共情的力量了,当你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比较容易接受一个人的局限,也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局限,这样就不至于对别人和自己那么苛责。知彼知己“共情让爱成为爱”。

最后要提醒的是:共情并不是好心人的特权,千万不要以为别人站在你的立场,替你考虑问题,就一定是为了你好,也不要认为别人没有共情你,没有站在你的角度考虑,就一定对你不好。

网上有一个段子说中国现在有几种生意最好做:向青少年贩卖娱乐、向中产阶级贩卖焦虑、向女人贩卖青春、向老年人贩卖健康等等。鼓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么感叹“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或者“5岁牛娃简历震惊网友……”等等通过共情收割利益。

那我们如何来抵御共情的负面影响呢?可以用四个原则来抵御共情阴暗面:

一是我们得知道“真正的共情”总是能让你,也就是共情的接收方,有所收获的,共情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你获益。

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渴望的东西,你最好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三是我们要留意这几种人:

  留意那些总是责怪他人的人;

    特别当心陌生人突然的“自来熟”

    小心那些言行不一致的人。

四警惕不要被人煽动情绪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陈鼎老师自创的“眼、耳、口、鼻、心”——“五官”共情法,帮你快速掌握共情的方法并运用到生活中:

1.眼,就是要放下手机,放下三心二意,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看着对方的眼睛,用你的身体姿态表达你对他的关心。

2.耳,就是要克制自己想表达的欲望,多听听对方的心声,把一大半的精力都放在听懂对方上面。

3.口,就是请你把刚才听懂的东西,用和善的语气告诉对方,表示你对他的理解,当然也请你把没有听懂的部分说出来,谦虚地向对方请教。

4.鼻,鼻子是用来呼吸的,当我们陷入激烈情绪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共情的,请你记得你可以多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当然你也可以教会他人这样做。

5.心,我们要时刻留意我们共情的目的,是为了对方好,还是仅仅满足自己的需要。请怀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从共情出发,用生命影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