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经历的挫折(要简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3-26
游说各国一一都被拒绝,早年各种不得志。
第2个回答  2019-01-21
我佛了,b站小学生就会这种评论了,打个比方↓
↓小学生的寒假作业
↓你今年每天的零花钱数目
↓你们假期天数
↓你今年的红包数目
↓我主b站各位活到多少岁
我就纳闷了,这种骗赞评论有意义吗?跟小学生有什么区别?点赞是不加经验的,你们就不知道吗?????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7-02
千百年来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万世师表。但这些华丽的称号,都是后人出于各自的目的给孔子强加上去的。孔子自己就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现在就让我们穿越千百年来种种的评价,回到孔子的时代,客观的看一看孔子的一生幸福与否。
一、贵族出身。
孔子以孔氏为姓,是从孔父嘉开始的。孔父是宋国贵族,追溯根源,是商汤的后代。孔父在宋国任大司马,是宋穆公托孤的顾命大臣,地位很高。后来遭到华父督的迫害,孔父被杀害,妻子被霸占,之后孔氏家族逐渐衰落。到了孔子父亲叔梁纥,只是做了地方上的小官,地位并不是很高。而根据《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可见孔子的出身也是不好的,至少他也是个庶出。所以孔子是没落的贵族。虽有贵族之气,但没有贵族之位。
二、少年不幸。
孔子出生于鲁国,并且33岁以前一直居住在鲁国。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加上他是没落的贵族,可见孔子的童年是很不幸的。
孔子从小好礼,爱读书。他玩游戏,都是表演行礼,“常陈俎豆,设礼容”。父母死了,都是他一人发丧,合葬于房山。服丧期间,他去参加季氏的宴会,结果被阳货轰了出来,很受刺激。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但孔子的学历并不是很清楚,或许真的像子贡说的那样,“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三、壮年经历。
青年的孔子很坎坷,做过很多社会底层的工作。当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开始有些名气了。“三十而立”应当是学礼成,所以这时的他,不仅仅是有贵族出身而且也有了贵族的气质和素养。
34岁时孔子出国,到过周国、齐国等,但并没有谋得自己心怡的官职。但通过游历,也让他的知识有所增长。在齐国时,最大的收获,就是听到了《韶》,所谓三月不知肉味。
36岁孔子返回鲁国,退修诗书礼乐,又教书育人做学问。孔子在鲁国这一段时间,是他做学问的黄金时代。
四、鲁国仕途。
孔子51岁时,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纷纷效法。之后出任鲁国少司空,后继任大司寇,摄相事。夏天随定公与齐侯相会于夹谷。孔子事先对齐国邀鲁君会于夹谷有所警惕和准备,故不仅使齐国劫持定公的阴谋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齐国答应归还侵占鲁国的郓、鄵、龟阴等土地。
公元前498年,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五、游历诸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去鲁适卫,开始了他游历的路程。孔子周游列国时,有三次大难。一次是公元前496年,过匡国时被困住。原因是孔子长的很像阳货,阳货曾经欺负过匡人,匡人把孔子当成了阳货,便想对他进行打击报复。第二次是在公元前492年,司马桓魋要杀孔子。当时孔子在大树下讲学,司马桓魋派人来捣乱,叫人把树拉倒。孔子气愤的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也是在这一年,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第三次是公元前489年,孔子在陈国断了粮食,大家都着肚子。子路气得直跳脚,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教训他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六,白发送人。
公元前484年孔子返鲁。结束了他14年的游历。69岁的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而就在这一年孔子的儿子孔锂卒。第二年,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卒,孔子悲痛的说:“天丧予!天丧予!”公元前480年72岁的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公元前479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
如果仅看孔子的生平事迹,那么似乎没有比孔子更加不幸的。虽为贵族,但处处受到排挤;虽有治世之道,但没有用武之地。尤其晚年,先是丧子,然后丧徒。之后比他小9岁,一直与自己相依相伴的子路,也悲惨的死去。这样的事情,无论放到谁的身上,都是最最不幸的事情。
然而,从孔子的内心来看,孔子又是幸福的。孔子虽然没有从政,但是他一直在影响着政治。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去当官。孔子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所以虽然孔子没有当官,但是他依然实现了他治国的方法。孔子颠簸流离,有如丧家之犬。但是他的学生遍布天下,他的学生都在默默的关心着孔子帮助着孔子,这又是别人所不能拥有的。而晚年的时候,孔子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天道、人道都已经融入孔子的内心,成为了孔子生命的一部分,无论他怎么去做事,都能够符合天人之道,而不违背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这样的生活,简直就是神仙一样的生活。而从他的晚年来看,他完成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的修订,他的弟子在天下各地传播着他尊奉的周文王的思想,所以他一生应当说是没有遗憾了。一个人如果能有理想,并且能在晚年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可以说是最幸福的人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