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的主要的四点是哪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5

1. 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主要有哪四点

记叙的顺序 写记叙文,要有个顺序。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只有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我们读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

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

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

2. 中考作文指导:写好材料作文要抓好哪四点

(一)时间热点:立足“今天”。

我们所指的“今天”,不仅仅是指今日这一天,也是指当前、现在。在具体表现上,一是文题中直指“今天”的,比如“今天真好”(南京题)、“今夜无眠”(乌鲁木齐题)就聚焦今天,眼望当前;二是站在今天回忆过去的,比如“又是一年风起时”(济南题)、“亲切的怀恋”(大连题一)、“从那一刻开始”(温州题)、“印象”(宁夏题二)、“感受节日”(桂林、百色合卷题)等,都需要考生回顾往事,叙 *** 实感受;三是站在今天展望、畅想未来的,比如“假如初三不再补课”(吉林题一)、“中考后,我最想”(南充题二)、“并没有结束”(北京题)等,需要我们写未来的生活,但是其中必有今天生活的投影和延续。

(二)地点热点:面向身边。比如,“喜看家乡新面貌”(达州题一)、“这里风光好”(眉山题一)、“沉醉在的世界里”(贵阳题)、“走在的小路上”(荆州题)、关于本地留守学生生活及经历的材料作文(怀化题)等,都是在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命制出来的好题,它们鼓励考生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类题目,具有较强的人文特色。(三)人物热点:以“我”为主。

大量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文题中都出现了“我”这个字眼。比如,“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深圳题)、“我发现了的美”(茂名题)、“在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很美好”(陕西题)、“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兰州题)、“我们一起走过”(南通题)、“那次,我和他(她)都是好样的”(义乌题)、“谢谢你,为我助跑”(丽水题)、“我和一起”(广东题)、“触动了我”(海南题一)等等,其中有的要求考生站在“我”的角度写“我”,有的要求站在“我”的角度写“他(它)”、写社会,总的特点是聚焦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说真话,抒真情。

以“我”为命题着眼点的试题,肯定还会大量存在于2010年的中考作文试题中。(四)事件热点:聚焦经历。

与2008年考前出现的抗击雪灾、抗震救灾、喜迎奥运等重大事件不同,2009年中考前出现的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五四运动九十周年等大多不直接进入同学们的生活。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像2008年中考出现的“当地震发生后……”“战胜自己,坚强起来”等直面时代热点的试题,今年相应地少了很多。

2009年各地中考作文题,要么是把时代热点安排在导语中,比如江苏泰州试题就用抗击甲型H1N1流感中的一个故事引出了全命题作文“懂得责任”;要么是暗含时代热点,比如“取暖”(台州题)、“伸出自己的手”(潍坊题)、“传递”(常州题)、“不走寻常路”(嘉兴题)、“春风吹又生”(长沙题二)等,既可以写考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从一个或大或小的角度折射时代热点。而大量试题指向的是考生的人生经历,比如,“生日快乐”(淄博题)、“难忘的经历”(济宁题)、“放假了”(漳州题一)、“我们初中生的故事”(三明题)、“师生之间”(安徽题)等,考生一看就能联想到自己的诸多经历,找到大量素材。

总之,命题者努力做到最大限度地调动考生的生活积累,便于他们找到得心应手的写作素材,鼓励他们“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五)情操热点:健康向上。

中考是人生的重要经历,其作文命题在考查毕业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又要引导考生思想和人格的提升,这是命题者的一大追求。所以,命题者在文题内容要表现的思想情操方面,必然是健康向上的。

比如,“,太棒了!”(山西题)、话题作文“自信”(荆门题)等试题,鼓励考生自信乐观地面对生活、面对他人;“我很幸运”(江西题),传达出知足、感恩等心理感受;话题作文“团队精神”(青岛题二)、“伸出自己的手”(潍坊题)等,让考生懂得与人相处,合作共赢;“我还缺少什么”(佛山题),勉励考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不断进取,完善自我;“逆耳忠言助我行”(河南题一)、话题作文“走出自我小天地”(临沂题)、材料作文“尽力而为就好”(武汉题)、写信劝慰同学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天津题)等,着眼的是在解决好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走向成熟。以上五大热点,都贯彻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中“学业考试的命题要严格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的文件精神,也都落实了课标“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精神。

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中考中,以上热点还会继续热下去。备考:坚持全面训练中考作文复习备考,从内容上准备,就是要从自我成长、生活热点、品德修养、情感体验、思辨感悟、想象创新等方面阅读和揣摩一些优秀作文,看看它们都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从这几个方面储备一些名人名言和新闻时事等相关素材;从题型上准备,就是要根据本地考区的常用题型(至少两种),研究它们的应对方法,认真训练。

比如,应对全命题作文,一定要对题目(包括其中的导语部分)进行仔细分析,对组成题目的各个语素和词语,都要。

3. 写好材料作文要抓好哪四点

一、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如以下材料:周国平曾经这样说过: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做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追逐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胆怯。

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

他只是做命运的朋友罢了。 材料虽然提出了对待命运的三种态度,但抓住材料中的“狂妄”“谦卑”两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命题者意在让你否定“做主人”和“做奴隶”的做法,而赞同“做命运朋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想生发就会得出以下理解:“做命运的奴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在失败、厄运面前一蹶不振,当然为人们所舍弃。而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的咽喉”,像司马迁那样“肠一日而九回”“忽忽而不知所往”,固然精神可嘉,但毕竟生活得太过沉重。

而把命运当作朋友,坦然乐观的面对命运所给予的一切,往往会生活得既积极又满足。就像坚定乐观的霍金,面对不幸命运,带着感恩的心态坦然地接受一切,积极乐观的完善自己的人生。

二、把握材料寓义 当前中考[微博]材料作文要求从材料中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提取出一个话题,自拟题目写作。

因此,审题立意成为写作的首要问题。而材料对主题的确立有着客观的、不容更移的“制约性”,很多考生把握不了材料所透视出来的中心。

往往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造成“跑题”。请看下面的作文题: 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紧相依,才有那阵阵松涛/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那满园春色/滴水不成流/只有千点万点长聚首。

才有那万顷碧波。亲爱的同学,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

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

才五彩斑斓。 要求:①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作;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一则材料往往是多义的,你要注意最符合命题意图、最能体现材料指向的意义。上例所给材料是一首诗,理解诗的主旨才能确立写作的主题。

这首诗的主旨体现在最后两句:“生活正是因为有了你,有了我,有了他/有了你、我、他的和谐相处,才五彩斑斓。”根据材料中的这个关键句,可以提取出“生活需要合作”、“和谐相处才有美好生活”、“团结就是胜利”、“集体就是力量”等写作话题。

三、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寓义性材料的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如以下材料: 一群刺猬冬眠,天气寒冷,他们相互之间挨得很紧,结果相互之间刺伤了对方;他们相互之间离得远了,就感觉不到温暖。

最后他们选择了一个不远不近的恰当距离,相互之间既不刺伤对方,又能互相得到温暖。 这则材料主要意思是刺猬之间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但仅仅看到这点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找到所对应的现实生活:父母与子女应该保持恰当的距离,朋友之间也需要保持恰当的距离,个人与金钱、权势之间也应当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这样与现实生活一比较、对应,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依据和基础。

四、选择恰当角度 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如下面一则材料: 犹太人经常鼓励自己,“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

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卖出豆子,你可以加入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那干脆让它长大,用来当豆苗卖;而豆苗卖不出去,则可以移植到花盆里。

当做盆景:如果盆景也卖不出去,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长大,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新豆子……。

4. 写人的作文重要点是什么

写人的作文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注意把握。 一、抓住典型不放

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反映出来的,所以,写人一定要抓住

1、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典型来写,才能使人信服,活灵活现。

2、最能说明人物思想品质并以此表现世事道理的事物,就属于典型的范畴。

3、“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典型事例,看似平凡实则包含着人物不平常品质的小事也是典型事例。 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通过一件典型的事写人,是“写人”作文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典型,文章就平淡无奇,“写人”就推动了真正的意义。塑造典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某一种事理,所以,同学们塑造典型时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无中生有,捕风捉影。

二、言与行中见个性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他性格特征的镜子,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的语言“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他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个性和思想。语言要符合人的身份。作文中的人物的真实语言尤为重要,千万不可凭想像“张言李腔”。

除语言外,人的行为也是受人的思想感情支配的。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组。

三、表里如一才是真(心理描写)

用真情真言写人,首要的就是“真”。要把人 *** ,就要对所写的人物进行观察分析。如何观察分析?除了对描写对象进行语言、行为和外貌的判断外,有时还要对他的内心活动进行一番推敲。这样,就可以表里如一地刻画出人物的品格。

我们读过的文章中,经常见到这样一类话:“我想„„”,“他在心里盘算着„„”,“老师的话又在我耳边想起”,“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这些都是在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

写。有了心理描写,作文就显得生活起来。

四、千人不可一面 (外貌描写)

写人,常常要描写他的外貌。外貌的内容很广,如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等。

抓住人物特点写好外貌,才能把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有些同学写人时缺乏真情实感,把别人写过的东西背出来便用。描写人的外貌往往千人一面。什么“圆圆的脸蛋,水汪汪的眼睛,乌黑的头发”。不管男女老少都一样。同学们如果对所写人物外貌进行认真的“捕捉”,就会发现,世界上没有两外貌相同的人。描写因人而异,“千人一面”让人乏味。

人的外貌各不相同,作文千万不能像列流水账,一要不少,从头写到脚。实际上,“这一个”之所以不同于“那一个”,往往只体现在某一个或几个主要的特征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外表写得很全,实际是湮灭了主要特征,达到应有的目的,所以,

写人外貌时,一定要围绕文章主题的需要,抓住特征,善于取舍

5. 写读后感要做到的四点是什么

写读后感要做到的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指导学生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二不二要。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指导学生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