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疑问

我们圣教会历代出圣人圣女,从古至今。

圣教会在判断某位去世的神父或者修女,主教是否是圣人,是否入圣品,有着一套严格的审查标准。

一般从该神职人员的清规戒律查起,该神职人员是否严格遵守三条誓愿:神贫,童贞,决意。

然后从教友们和其他人知道该神职人员生前的言行举止是否充满圣德圣宠,谦卑仁爱,努力修行。

之后要求该神职人员在生前或者生后是否有奇迹发生,至少要两个奇迹。

例如圣方济生前神通具足,圣德具备,在他身上发生过无数奇迹。

或者生后教友们向他祈祷,获得不可思议的奇迹,治愈了不治之症。

然后也可以是该神职人员死后向教友或者其他人显现,或者在梦中显现。

圣教会自古以来有许多圣人圣女死后尸身不腐,完好如初保留到现代。

总之,圣人们死后一定到了天堂,圣人们必定充满圣德圣宠,圣人们或者神通具足,但是他们爱人如己,品格完美无瑕。
而且,圣人们必定发生过奇迹,或者显圣人,或者帮人治病,或者灵魂出窍,或者有神视,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

那么我想请问一下,佛教自古以来也出许多圣人,那么佛教是如何对这些入圣位的僧人,尼姑进行评判呢?

第1个回答  2012-04-21
四沙门果

  指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略称四果。即小乘的四种修行证果,亦即小乘声闻在修行过程中的四种阶段。
  (1)须陀洹果(s/rota^patti-phala)︰意译预流果,即初果。谓去凡夫位入圣道法流,断三界见惑入圣者流类。
  (2)斯陀含果(sakr!da^gami-phala)︰意译一来果,即第二果。谓已断欲界思惑九品中之上六品,但还遗留下三品之惑,还要一度往来人中天上修道。
  (3)阿那含果(ana^gami-phala)︰意译不还果或不来果,即第三果。谓已断欲界思惑,不需还生欲界。
  (4)阿罗汉果(arhattva-phala)︰意译无学果,即第四果。谓已断三界见思烦恼,究极圣者位,乃小乘中最高境地。
  以上四果若就位细分,共有八十九种。依《俱舍论》卷二十四所述,见修位中诸无间道只是沙门性,非沙门果;诸解脱道是沙门性亦是沙门有为之果体,一一择灭只是沙门无为之果体,故有为、无为总成八十九种果体。而如是多种果体中,只有须陀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四者皆具五因(所谓五因是(一)舍曾道、(二)得胜道、(三)总集断、(四)得八智、(五)能顿修十六相)。
第2个回答  2012-04-21
佛教中的圣人是大彻大悟之人,是在哲学领域有着非常高深见地的人,是做到了自觉觉他的人,是能够帮助自生烦恼、困惑其中的人解脱的人,是能够让其后世数千年的迷茫的人走向正途的人。是并非只体现了当世之善,而是体现了永世之善的人。是舍弃一切虚名只求助人解脱之人。是精神永不死之人。是体现了上帝一切仁慈,而非只体现了作为上帝信徒之个人的仁慈之人。是秉承大道来启迪世人之人。是自觉觉他而彰显大道,甚至已经放弃信仰的人。是真正解脱之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4-21
你对圣教有认识,也没有什么疑问,看得出你对圣教研究的不少,才能如此。不是看了三言二语就能到如此程度的。那么你想知道佛教,也要去研究佛教。而且不是用你们的圣教去评价别的宗教的。各有各的方式。就是不同民族穿的服饰都不能如此比较,何况思想理论。去研究一下,扫扫盲,才能提出一些有技术含量的问题。
第4个回答  2012-04-21
还是先了解下佛教的教义和历史吧,我觉得如果还停留在,只认为世界上只有自己是“最”好的,那本身就是不究竟的体现。
在二元世界,没有绝对,只有相对。你看我们的世界,你能举出一个例子,是绝对的或者万能的什么吗?一样,信仰并不是迷信,他并不是完全脱离了世界而存在,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后才能变成自己的营养,而不是盲目的像教科书一样的看。
第5个回答  2012-04-21
佛法不是教我们和别人比 佛法教我们得真正智慧 真正快乐 真正解脱 是教人了脱生死的真实之语 不可用宗教这么狭隘的东西束缚佛法 我们追求的不是神通 像你说的这些神通在佛法中太平常了 真正的佛弟子是不会随便显示神通的 你神通再高不了脱生死最后还是得死 那神通再高有什么用?只有究竟的智慧 佛法教我们得智慧是真实不虚的 是了生死的究竟办法 有智慧自然能驾驭神通 你若发心修佛 一样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