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项目实施计划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有那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4-23
一、会展教育模式探索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会展教育正式列入国家认可的高等教育范畴是在2004年。在此之前,已经有相当多的各类院校尝试开办会展专业或方向,同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然而,这个属于管理学科中的全新的专业在开创初期就遇到了无先前经验可借鉴、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专业师资匮乏、课程设置混乱、实践性教学形式单调等诸多难题。这些正是会展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如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必将制约我国会展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一)行业用人需求与学历教育培养目标的矛盾。会展专业的开办是为了迎合我国快速发展的会展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各类院校对会展市场和相关企业进行了需求调研,以获得对会展人才较具体知识和技能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和方案。然而,我国会展行业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体制,会展企业形式呈现多样化,各类会展公司对人才需求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认识。据笔者行业调查,有些企业只要求掌握电话销售技巧即可,有些则急需能够独立运作会展项目的人才,更高要求的则呼唤市场营销的多面手,而外企则普遍对英语应用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同时,各类企业几乎都青睐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因此,不少学校为使培养的学生满足行业的要求,盲目地将行业企业对人才各自不同的认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行业需要什么人,就培养什么人,这就无异于职业培训机构。最关键的是,作为正规的学历教育的院校忽视了本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的总方针,导致了高等院校本应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迷失。
(二)课程设置与专业师资的矛盾。会展教育作为一门我国教育领域内前所未有的新专业,面临的另一大难题是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师资的产生和培养。按照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惯例,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课程范围和名称,再配备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进行授课,即现行倡导的“因需设课”。然而,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片空白领域,即便是国外现有的课程也无法照搬照抄,而完全需要有开设会展专业的院校自行摸索,独立创设。如果依然因循传统的课程设置思路,那么专业课程将脱离行业实际需求,同时也必然出现教师资源专业不对口,某些课程甚至无相应的师资配备。目前各院校的有相当部分的会展课程是其它专业课程嫁接而成的,实质内容大同小异。
专业师资方面,绝大部分都是由其它学科和专业的教师转来担任会展课程教师,他们对会展业以及会展项目的深刻认识尚需有一段较长的学习和掌握过程,这无疑对会展专业的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由于缺乏行业认识和实践,会展教师的讲课偏重书本的理论概念和知识,严重脱离会展业实际情况。也有学校指派教师上专业课程,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出现逃避或应付授课的现象,导致了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难以达到行业对会展人才的需求。
(三)实践性课程和企业临聘的矛盾。会展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践性教学必须纳入整个课程计划中。由于会展专业属于新兴的服务贸易业中的管理类学科,缺乏具形的实践性教学依托,也没有成熟的校外实践的经验可循,因此,许多学校尝试与会展企业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须指出的是,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和工作角度出发,向学校提供临聘工作岗位,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会展项目开展期间人手的短缺问题,而且其工作要求和内容也是非常简单的。这种临时性的工作岗位显然无法达到学校要求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实践性知识的目标。学校应如何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简单的实践实习技能有机地融合起来成为了会展教学过程中的又一大难点。
(四)基础的实践操作技能与大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矛盾。在会展院校为专业学生创造了多种校内外实践形式后,很容易忽略对实践性教学真正目的的思考和探索,甚至认为开展了实践活动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然而,学生岗位实习和临聘工作只是接触了初步简单的操作技能,而非系统全面的知识经验,仅此实践技能的获得并不足以达到高等院校对会展学生设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构成。例如,企业提供的志愿者岗位仅是观众填表接待、门禁扫描、企业数据库收集、电话销售,至多担当项目助理等,学生在校外所获得这些实践技能与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是割裂零散的、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会展教育发展到现阶段,摆在会展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项挑战是,如何使学生在完整的学历阶段,把通过不同的途径和形式所获得的多方面的知识最终升华到个人综合的知识素养和应用能力。
二、探索途径和解决思路
(一)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高于行业需求。正规的高等教育应遵从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学生构建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作为会展院校,应在充分听取和采纳会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意见的基础上,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总方针制定出更高要求的综合性培养目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达到或超过行业的要求。高等院校是为学生搭建一个较完善的知识结构的地方,在学校培养规格、各类课程、人文素养培育的设置和实施的基础上,学生在设定的知识框架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吸收和积累各类丰富的知识元素,以成为一名符合社会和行业要求的合格人才。以上海外贸学院构建的知识框架为例,对于会展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开阔的国际视野、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优秀的实践能力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门人才。” 以此可看出,学历教育的知识体系构建高于行业企业的现实要求,只有这样,学校才能为社会提供“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人才。(参见附图- 上海外贸学院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附图- 上海外贸学院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二)恰当处理“因需设课”与“因人设课”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开拓专业教师培养和会展课程设置的视野。我国建立专业课程体系的传统做法是“因需设课”,即按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设立课程;并反对“因人设课”,即不允许按教师的研究方向、水平甚至兴趣等条件来考虑课程的设置。这对相对成熟的专业教学来说是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保持专业知识学习的稳定性。“因需设课”是我国院校课程设置的不二法则,必须严格遵照执行;而“因人设课”则务必杜绝。然而,会展专业前所未有,将按什么需求作为基础来设置专业或选修课程呢?即使以行业需求设计的课程,各类院校也都各行其是,自行设立,在当前状况下并无完善的课程体系可言。即便按“因需设课”的要求设置了本校的会展课程计划,那么,接着的难题就是有无合适和齐全的师资配备来实施这个课程体系?
一个全新专业的建设,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建设常规,扩展思维,大胆开拓。在特殊的状况下,学校必须首先重视会展教学人才的培育,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开发和建设,做到师资与课程建设同步发展。目前我国的会展师资教育仅处于起步阶段,会展硕士生或博士生无论是人数还是学术研究能力都十分有限,各地会展院校难以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会展师资,普遍的师资来源几乎都是与会展经济与管理相近的学科专业,如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产业经济等专业。此时,“因人设课”显示了独到的作用和功能。在尚无成熟的课程设置情况下,鼓励相关专业的年轻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背景,找到与会展经济或管理方面的切入点,开设出一门符合会展专业要求的课程。采取这样的措施,至少有以下三点好处:1)开课教师基于自身的专业背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去扩展他们的研究范围和领域;2)可以增强他们钻研会展新领域的自信心,从中发现和探究不同行业领域之间的异同点和关联度;3)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开课积极性,所讲的课程言之有物,有据可依。
当然,这并不因此就否定了“因需设课”的原则,专业必须要求教师开设的新课程及其内容切合会展专业相关知识,不能随意开设偏离专业核心的课程。再以上海外贸学院的师资培养为例,有旅游经济专业背景的硕士开设了“会展经济概论”,有专攻城市会展业发展规划的硕士开设了“中国城市会展业发展规划”课程,一名在美攻读旅游战略营销的年轻教师开设了“大型节事活动营销”课程等。这些课程发展成熟后将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会展课程体系。所以,处理好“因人设课”与“因需设课”的辩证关系将十分有益于会展新专业更快更好的建设和发展。
(三)企业实习实践须纳入实践性教学的完整系统中。高等院校的实践性教学与企业提供实习实践岗位在最终目的上存在着差异。院校设置实践课程旨在使学生有机会零距离接触行业,获得实践技能,并能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构建学生完整知识结构。对学校来说,企业提供的临聘或实习工作机会无疑是宝贵的,但应如何将学生获得的简单的实践技能真正转化成学生所学知识中的有机部分,是提升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创新的一项挑战。
首先,各类院校应根据本校的学制、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特点,制定出系统的实践性教学计划。这项计划将已经与企业进行合作或新开发的各种形式和程度的实践实习岗位分别安排在相应的学期阶段,同时将本校自行创设的实践性课程也按难易程度进行编排,形成一套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其次,在开展系统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做好以下两项前期的重要工作:
1)专业提出明确的实习要求和目标。根据每次实践实习岗位工种对学生提出诸如观察、倾听、感受、体验、调研等多方面的要求,促使学生在参加简单的临聘工作期间,动用多途径感官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体验。每次实践报告的写作是学生的思维进行回忆、整理,理清经验和失误的有效途径。除教师提出必须结合的课堂所学知识点外,还要求学生自行发现实践工作和理论知识的结合点并在报告作阐述。学校向实习企业沟通汇报对学生所作的实习要求,以及将实践报告反馈给企业上层,以加强合作方面的信息交流,并适时邀请企业负责人参加实践讲评会,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
2)创设企业深度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学校必须努力改善和丰富实践性教学的形式,提升校外实践活动的质量和内涵。实践活动的内涵体现在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和学到会展企业内部的业务管理和运作状况以及知识技能,这是无法在临时性的岗位上获得的,只有通过各种机会与企业的管理层和业务人员进行近距离多方面的接触和交流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因此,必须创设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使会展公司更多地介入到实践性教学中。目前一些院校比较有效的形式主要有:1) 行业专家和经理人讲座: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内容广泛的专业讲座,并要求留出足够问答互动时间;2)校企员工和学生联谊互动,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与一线员工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可由学生自行策划实施; 3) 校企合作定向培训:联合一家固定的会展公司,为固定年级的学生做系列讲座,学生连续参与同一展会的实践工作,以获得更系统深入的会展知识和经验;4)创造基本条件让学生自办校内模拟公司自办展会:完全由学生独立运作模拟公司和会展项目的策划、运营和管理,尝试邀请企业参会参展等。
(四)独立思维能力培养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标。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对学生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则表现在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事实上,各类高等院校在总体培养目标和方案中都已经涵盖了知识、能力结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和生涯发展等诸多方面,关键问题就是通过切实可行的途径,将学生所学的课程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地融合成他们的综合知识能力素养。
实践证明,只要专业教师倾心投入到教学工作钻研中,善于思考如何使学生的知识变得更有价值,就有可能探寻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仅举几例,其一,要促使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发现问题和不足。每次社会实践活动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实践或考察中发现任何不符合高标准或规范之处,写入报告中,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这有助于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观察和对比行业现实状况,思考问题的症结,并开拓他们深入思索的空间。据笔者经验,企业对学生的考察报告中提出的展会不足之处的想法和改进建议非常感兴趣。其二,鼓励学生自行创设和策划实践活动并独立运作。通过专业教师的鼓励和指点,学生以极大热情参与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教师仅以咨询者的身份给予适时的想法而不必全程过度介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意积极性,促使他们形成完整的项目管理和实施的思维过程及实践能力。其三,每次自主性实践活动开始前必须编写全面具体的可行性报告和工作方案。这是专业化的项目管理与粗放型举行活动的根本区别所在,高等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规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概念。在活动结束后要求参与学生上交所有活动的筹备文件以及实践总结,作为检验和指导的依据。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才能上升到综合能力培养的层面。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宗旨不仅在于某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意识、适应环境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完整人格的塑造,这是实践性和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果坚持既定的会展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大胆有效地实践具有创意的教学模式,就一定能够培养出社会和行业青睐的高素质人才。追问

太概括了啊。。。我是初学者。。我想知道知道会展项目实施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麻烦了。。。。不好意思。。

追答

没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