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建筑的防火设计得到了严格的审查,先进的自动消防系统也被广泛应用,使得高层建筑的防火、灭火技术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高层建筑的消防工作是否真的可以高枕无忧呢?事实证明,如果消防设施得不到良好的维护管理,安全制度不落实,干部、职工防火意识淡薄,火险隐患就依然存在。违章用火、用电等原因,仍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因此,高层建筑火灾的主要因素还是人的因素和管理的因素。本文将探讨如何做好高层民用建筑的消防管理。
首先,高层民用建筑消防设计的建审和施工是否符合消防规范,把好这一关不仅可以减少火灾隐患,还可为今后安全使用提供保障。其主要工作有:设置防烟楼梯或封闭式楼梯,以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和阻止火灾蔓延;对管道井和电缆井等竖向井道采取分隔措施,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不燃烧材料封堵;应急疏散走道两侧的隔墙、吊顶应采用不燃烧体,其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小时;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设置要求是:窗间墙、窗槛墙的填充材料应采用不燃烧材料;无窗间墙和窗槛墙的玻璃幕墙,应在每层楼板外沿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小时、高度不低于0.8米的不燃烧实体裙墙;楼内通风管道、空气调节系统应按每个防火分区设置,竖向不宜超过五层;消防用电应采用专用的供电回路,配电线路和控制回路宜按防火分区划分;消防用水应有充足的水源,必须满足消防设计水量的要求;高层建筑工程应严格按照有关消防法规的要求,事先经过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审批,抓好施工中的消防管理工作,竣工时须经公安消防监督机构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其次,成立消防管理机构,有组织地进行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工作。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技术工作,它涉及到干部、职工消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日常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及组织管理;各类工作人员消防责任制的制定和落实;消防设施的使用、维护、保养等方面。要完成上述任务,从事消防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消防业务和知识及管理能力,没有一个独立的消防管理机构就很难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和制度措施顺利实施。因此,高层建筑的消防工作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现代化的消防管理机构。消防管理机构的组成,一般是由法人代表领导下的保卫部、消防部、工程部及下属的消防管理员、消防值班员、设备维修员等组成。组成管理形式目前有:法人代表领导下的工程部、保卫部共管体制;法人代表领导下的人、物分开消防管理体制;工程部统管的消防管理体制;法人代表领导消防部体制;这几种组织管理形式各有利弊,经过实践证明,高层建筑消防管理采用由法人代表领导下的消防部门的管理体制是较为科学的管理模式,各高层建筑使用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第三,建立防火规章制度,强化防火安全意识,提高消防管理水平。现代化的消防管理是以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为标志的,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可以克服工作中的主观性、片面性和盲目性,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法制观念,从而可以大大加强消防工作。由于高层建筑的功能千差万别,其防火规章制度也绝不会千篇一律。制定防火规章制度要切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遵守下列原则:制定规章制度要符合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颁发的各种消防法规的要求,符合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各种消防规则、章程的精神;制定防火规章制度要处理好安全与经营的关系。制定制度是为了保障各项业务的顺利进行,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不能只为了讲安全就行了,安全也有服务意识,规章制度要有权威性,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制定规章制度要结合高层建筑消防管理的实际情况,规定要适当,要求要合理严谨。防火规章制度主要包括有:值班制度;火源、电源、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管理制度;防火安全检查制度、建筑防火审核制度;消防设施维护管理制度;各重点部位、各工种的防火管理制度;消防奖惩制度;火灾事故报告制度等。这些都是高层建筑消防管理中必不可少的规章制度。
第四,建立义务消防队,完善自救体系。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单靠某一个部门、某一个机构是不行的,要紧紧依靠全体职工的共同参与来完成,在高层建筑内成立不拘一格的义务消防组织是发动群众做好消防工作的有效措施,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消防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每年对义务消防队员一般集中训练一至二次,达到熟悉安全操作规程,能够检查和发现一些火险隐患,并及时加以解决,懂得扑救初起火灾的战略战术。一个单位如果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义务消防队伍,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火灾的发生,而且能够在发生火灾时,迅速正确地进行处理,将火灾扑灭在初起阶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建立义务消防队伍应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进行编制,这样既符合义务消防队不脱产的性质,又能保证队员活动、培训的出勤率,提高培训效果,同时又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保卫部、消防部、工程部等,他们人员素质好,机动性强,对高层建筑的消防设施、设备等情况比较了解,本身又担负着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所以他们应成为义务消防队的骨干力量。
第五,建立防火档案和消防应急方案。防火档案和消防应急方案是做好高层建筑消防管理的一项管理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业务建设。建立防火档案可及时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如果发生火警、火灾,这些资料可帮助分析调查火灾原因,可提供真实可靠的证据,尤其是判断事故责任者时,可提供第一手资料。防火档案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基本情况;消防设备情况;消防组织情况;各种消防规章制度的名称、制定部门、制定日期、贯彻执行情况等;各种登记表;消防安全活动情况;公安消防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发来的有关消防工作的信函批件及有关文件等。应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如何报火警,扑灭火灾的应急措施,疏散方案等。我们记载的每一个资料都是孤立的,偶然的,分散的,但当我们将其进行综合分析时,就可能找出其中具有的必然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我们找到消防工作的重点,提高我们消防管理水平。消防应急方案必须面对全体人员,组织各部门、各单位人员认真学习和演练,达到熟悉掌握。
第六,做好消防宣传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消防宣传教育是高层建筑消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同火灾作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贯彻群众路线,搞好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火灾发生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是人的因素,绝大多数火灾是由于人们思想麻痹、违章操作、用电、用火不慎等原因引起,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增强对消防法规的认识,懂得以法治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高层建筑的消防宣传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可利用宣传报刊、消防电影、闭路电视、有线广播、标语、横幅、漫画、黑板报等形式,同时结合办消防学习班,上消防课,举办消防知识竞赛、消防演讲、消防展览、消防运动会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消防知识宣传教育,力争使教育活动有声有色,全方位、多层次。
第七,经常进行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险隐患。高层建筑的消防管理在具备了完善的消防管理机构,建立健全消防规章制度,还应进行经常性的防火检查。通过各种形式的防火检查,不仅能够发现和消除火险隐患,还能够宣传贯彻消防法规,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干部职工的防火责任心,能够对火灾事故实行超前控制,防患于未然。高层建筑开展防火检查主要形式有:各部门、各单位的自查:如科室或班组检查,夜间检查,定期检查。消防管理机构的检查:如互检、抽查、重点检查。防火检查的内容,应根据不同部门、单位、不同季节有所侧重,一般包括的内容有:检查用火、用电、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及其它重要物资的生产、储存、经营和使用过程中的防火安全情况;消防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及管理情况;火险隐患现实问题的整改;义务消防队伍建设、教育、训练情况;安全疏散、应急逃生设施是否正常好用;逐级防火责任制、岗位防火责任制和执行情况;对干部职工消防宣传教育、特殊工种的消防培训和考核是否重视和到位;对火灾事故是否按“三不放过”的要求,进行认真查处。为了做到防火检查深入细致,解决问题,一次检查可侧重一两个方面。检查的内容,也应根据检查目的和任务不同而不同,不能千篇一律。
最后,正确配置灭火器,是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的又一保障。高层建筑灭火器的配置,不仅是建筑防火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消防管理的重要内容。灭火器以其轻便、灵活、易掌握,而成为扑救初起火灾最理想的工具。随着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实施,使灭火器的配置也逐步走向正轨,但目前许多高层建筑灭火器的配置仍存在着不分场所等级,不分灭火器的适用范围,不合理布局等,不统一、不科学的配置问题,在许多场合严重影响了初起火灾的扑救。因此,依照《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规定分类配足配齐灭火器材。布置在干燥、阴凉、明显便于取用的地点,并有专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