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撞沉倭旗舰吉野号,北洋水师的下场是否不一样?

另外问一个问题,致远舰到底是怎么沉没的啊?百度知道百科说是 “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可我以前看电视不是演的是敌舰放鱼雷把致远击沉的啊 希望找个历史高手帮我分析一下若吉野沉没北洋是否不会最后导致全军覆没

1894年9月17日黄海中日甲午海战中,民族英雄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致远舰激战5小时后弹尽,在舰艇多处受伤、船身倾斜的情况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日舰鱼雷击中沉没,全舰官兵250余人壮烈殉国,同舰官兵246人同殉职,仅7人获救,邓与其爱犬同沉海中。

致远舰沉没地点在辽宁省东港市大鹿岛西南16.9公里的海域.

“吉野”号快速巡洋舰是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日本海军主力舰,是其联合舰队第1游击队旗舰。甲午海战中,就是它在逃跑中侥幸用鱼雷击沉了我民族英雄邓世昌所指挥的“致远”舰。甲午海战后,它又参加了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1904年的日俄战争。

1904年5月10日,日俄争夺旅顺口的战争爆发。这时参加过中日甲午海战的“吉野”号已在日海军中服役12年了。由于整个舰艇的状况较为陈旧,显然不能再担急先锋、充当主角了,而是被编进了防护巡洋舰战队,配合主力舰队参加对旅顺口俄国舰队的围攻和封锁,默默无闻地做点杂事。因此其最后参战的这段历史就鲜为人知了。

在事后被日本称为“帝国海军灾祸日”的1904年5月15日的上午,日本联合舰队“初獭”、“八岛”等5艘军舰在旅顺口外侧摆开阵势,用所有炮火向港内的俄国军舰进行猛烈炮击。中午1时,封锁旅顺的5艘日舰开始返航。返航途中它们遇到浓雾,更让它们没有想到的是。在浓雾中,军舰竟驶进了俄国人布的雷区。夜晚22时50分,日“初獭”号巡洋舰首先触雷爆炸。其他各舰纷纷放下舢板去抢救舰员,并冒着危险向“初獭”号靠近。不久“八岛”号巡洋舰在“初獭”号触雷线上连触发两枚水雷,海水大量涌入。两艘日舰同时燃起了大火,舰上日军乱成一团。

“吉野”号此时就在附近,听到水雷爆炸万分惊慌,在浓雾中想尽快撤离到安全区,结果被正在高速航行的“春日”号巡洋舰拦腰撞中右舷中央。一声巨响后,“吉野”号右舷出现一个10来米的大口子,顿时海水大量涌入,舰体严重倾斜,很快就沉入了海底,舰上413名官兵中只有99人被其他军舰救起,其余都同“吉野”号沉入了它多次侵入的中国黄海。

毛主席曾经说过:“决定战争胜利的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而是人。”即使致远号当时直接打沉了吉野号,北洋水师也不会逃脱全军覆灭,日本鬼子也要占领东三省。一个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是改变不了这些的。我曾经看过一个材料,讲到八国联军打到北京后,在清军武器库里发现的武器、装备、弹药一点也不比他们的少和差,这就比什么都说明问题。新中国后确实是强大了,但是如果继续内讧、不断的搞运动,而不是安下心来搞四化,搞经济,加强国防,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强大的国家和世界地位。
一个邓世昌,一个康有为,他们是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的,只有当几万红军粉碎几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爬过雪山,走过草地,北上抗日之时,才是解救中华民族走出危亡的时刻;只有当一百万的人民用他们的独轮车推着几百万解放军向前冲锋的时候,才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时刻;只有把世代在土地上耕种的人们推入改革开放的洪流的时候,才是使中国真正走向世界之林的历史时刻!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附:八国联军竟感叹自己的武器不如清军先进!

参考资料:http://www.cqzg.cn/html/59/348259-51101.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28
楼主您好 您的问题很有想像力 也很有趣更值得深思 关于甲午那些事情我从一些资料中略知一二 不过要回答好您的问题还不得不说下当时的情况,说的不好请也不要见怪
先谈谈我们的优势
1。当时中国海军实力号称世界第4亚洲第1我觉得这不是夸大其词 首先我们的军舰是英国进口的质量还不错 甚至还有达7000吨级的德制战舰 这些战舰性能都优与日舰(当时海战主要技术参数:火力 吨位 航速,其中只有航速不占优势) 舰艇长也都是些“海龟”他们的战术水平还是不错的 训练也很到位 其中邓世昌 林泰曾 林永生都是很优秀的的指挥官 他们对舰队战术 阵行都很有研究
2。从当时的时局来看也有利于我们 中法战争结束近10年 国内也相对平和 洋务运动对老迈的清帝国复苏也起到不少作用,可以说恢复了不少实力。而西方列强诸国陷入本国的经济危机,可以说有点无暇东顾的意思,不过这也是日本敢于发动战争的另一客观因素 。
3。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可以看出在单纯的军事上法国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 虽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那都是高层领导所致,那都是后话 论战斗力我们的水师还是可以的 ;而论士气也一点不输 为什么?当时水师中的不少军官都是受过西式军事教育的 年轻气盛的他们也很想为大清争口气 福建水师的覆没更激励了他们 至少要保住大清最后的海军力量!
再说劣势吧
1。前面说过,当时的时局有利于日发动战争,日本本国在维新到当时为止已经到达一个极限,西方能让他们学的他们掌握的也差不多了 ,人家已经警觉到日本的强大 不会再让你轻易学到东西,社会也基本停滞不前 好战派(基本是军国主义的前身)发动战争助推经济在所难免
2。当时海战三要素之速度 很要命 清政府虽说船大炮重 但当时来说速度已经很关键了 特别是同等级别的军舰(其实中国的军舰也不比日本大多少,都是同级舰) 谁的速度快谁就能快速穿插 占据有利阵行取得主动权。
3。日本采取的偷袭战术(后来成了他们的传统),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要知道当时海战阵行是相当重要的
具体说说那场海战
日本确实象电影 《甲午风云》里写的那样先挂的美国旗 北洋水师发现他们时也早有警觉 不过本着不先招惹别人的老毛病 并没抢占有利阵位 是很另人遗憾的地方;日海军运气也不错 居然在第一轮炮击中就摧毁了中国旗舰的指挥塔 重伤清总指挥丁汝昌(一说是被自己开炮振伤的,个人认为不太可靠) 以至战争一开始北洋水师就陷入群龙无首的局面 埋下了败果(当时按惯例)“镇远”舰应该升起旗舰旗 指挥全舰队 但是林泰曾却因害怕在他指挥下战败而不敢升旗 结果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 熟悉当时海战情况的都应该了解这是多么致命的失误 虽说后来“靖远”升旗代旗舰 但那时阵行已乱 况且有两舰直接逃跑导致实力大减 无力回天 “靖远”被多艏日舰合围 而大势已去了 虽然后来力战重创日舰4艏 但己已沉4伤2```即使那时真的灭了吉野也只是在XX神社多几块狗牌子而已,不会影响大局了` 另有缺少弹药一说 我才更觉得北洋水师的失败可歌可泣可悲可壮可叹``` 补充下 那个松岛是旗舰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望我中华警记这段历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8-28
致远舰舰龄10年.出战前,已经3年没有维护过了.各点锈化严重.由于当时采用维护经费包干制,大部分经费被我们的英雄邓世昌用作其它用途.数炮即毁,甚至无法退出海战.恰巧,吉野暂时为主炮降温,经过致远附近海域,致远即冲上意图自杀式攻击.可惜失败.就算撞上去,也不会撞沉,顶多撞伤.致远的吨位与吉野无法比.相差太远.还是条重伤船,速度不快.构不成威胁.

就北洋水师而言,其总吨位比日本海军高.拥有两门巨炮,大口径主炮数量也多.中口径炮的数量远远不如日本,小口径炮相差不大.从这个数据上看,北洋水师微占上风.

水师的意思是,近海作战.海军的意思是无论洋面,还是海面,还是登陆,都要训练.这方面,日本强很多.

虽然有两门巨炮,但我告诉你一个事实,很多爱国青年不知道的事实,两门巨炮,是英门卖给我们的,但是,只给我们三发炮弹!!!!!!!海战时,定远,镇远两巨舰,全在用训练弹在打.还故意打在水里,装作打不中.不敢让日本知道我们没有炮弹,就是失败的最大原因.英国人可能让你的水师强大起来吗??如果有20枚以上的巨炮炮弹,必胜.你想想,只要1发就足以让任何一艘日本军舰退出战斗了.这威力绝对大啊.平均3发击沉一艘吉野级战舰了.

越说越激动了.

日本没有巨炮,没有巨舰,这的确吃了我们的亏.他们的中口径炮打在定远镇远身上共计1000发,定远镇远一点事都没有.日本心都寒了.不过,他们的中口径炮换炮速度相当快,我们同等中口径炮打10发,小日本就打了25发!!所以,其它舰受损十分严重,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还有,日本的航速很快.攻守变化远在中国之上.中国援舰到达前2分钟,日本全舰退出战斗.北洋水师无法拖住敌方,否则,胜负天平将朝向我们了.

吉野为日本旗舰,最牛的舰,吨位最大,主炮大口径,两门副炮,一门尾炮,都是高速炮.由日本海军"双壁"中的一位海军将领(名字我记不得了)如果打沉,对战局影响非常大.

如果打沉,毫无疑问,日本将全速退出战斗.北洋水师将保留最大的实力.日本将转战为和,对自己海军实力做出不同的评估的.
第3个回答  2008-08-28
北洋水师还是逃脱不了全军覆没的命运,即使撞沉了吉野号,也无法改变大清朝当时的腐朽没落,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区区几只铁甲船怎么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诚然,如果撞沉了吉野号,会对日本海军造成一定的创伤,但还是无法改变整个国家强弱的对比。军队的实力从来都不可能和国家的实力分开,国家弱,军队实力肯定弱,即使装备再好也只是个一捅就破的纸老虎。美苏争霸,苏联的军力不比美国差,最后落得解体的下场,就是实力使然。清朝的中法战争,清朝不败而败就是北洋水师命运的预示。在丛林法则盛行的年代,弱国即使打了胜仗也不能改变最后被强国欺凌的命运。另外北洋水师除了军舰的吨位大,装甲厚一些以外几乎一无是处,这也正反映了清朝末期的腐朽体制。丁汝昌陆军出身对海战一窍不通,唯一内行的外籍副提督琅威理上任没多久被排挤出了北洋水师,从此北洋水师就完全由一个外行人加上一批只知道在官场上投机钻营奉迎拍马文强武弱的“士子”管带统领了。结果军纪败坏,就连最基本的管带住舰上的要求都不能达到,致使过半官兵住在岸上,当官的带头贪训练的费用,当兵的也见钱眼开毫无斗志。直到大东沟海战中才发现炮弹掺假一件事就可以知道当时北洋水师多么腐败无能了,就别说用什么陆军阵法打海战了还有开战第一炮的命令不是提督丁汝昌发出而是管带刘步蟾。总之北洋水师没得救。
第4个回答  2008-08-28
结局还是一样 李鸿章的对日态度已经决定了这个下场。中日之战战术不同 中方采取的是防守反击 而日方采取的进攻型战术 中方的大口径火炮占优势 但不利的是中方弹药成色不足对日舰伤害有限 从开局就可以看出 定远一炮就打中日舰,却没造成实质性伤害 而日舰打中定远的时候 损害巨大 丁汝昌也身负重伤。 另一个问题就是弹药供应不足,这是一个致命的因素。当时若致远撞沉吉野的话,日方也不会善罢甘休的 他们要的是黄海制海权,所以黄海一战不容他们有失,所以到最后的话,只怕中方还是会因弹尽粮绝而全军覆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