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 宗教问题

1、宗教与迷信的差异有哪些?
2、马丁•路德提出的“唯信称义”说的内容是什么?
3、什么是“修会”?
4、佛陀提出的所谓“四法印”包括什么?
5、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称谓有哪些?

宗教与迷信是一回事还是有区别,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正确区分宗教和迷信的界限,对于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认识一切事物,"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事物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3页]。我们不仅要认识宗教与迷信的共同点,而且更重要的是认识它们的特殊点。只有这样,才能分清楚什么是宗教,什么是迷信。

宗教与迷信都是以有神论观念作为它们的思想基础,相信和崇拜神灵或超自然力量,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宗教发展史上早期的原始宗教,是"多神教"或"拜物教",是不定型,不成熟的宗教,如有的没有宗教教义,没有宗教组织,甚至没有宗教名称。这种原始宗教所包含的内容:
一是人们头脑中有了有神论观念,这是产生宗教的一个条件;
二是人们对"人格化的神和代表他们的偶像"有了举行祭祀的仪式,以祈求大自然物的神灵降福消灾;
三是社会上出现主持祭祀的人员,最初是由氏族酋长兼任,以后才有专职人员。

在整个原始社会里,宗教和迷信的界限很难分清楚,形成宗教和迷信并存的状态。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才产生了定型的、完备的、系统的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等等。从此以后,以巫术驱鬼为特征的迷信活动逐步从宗教中分离出来,形成一种粗俗的鬼神迷信。在我国历史上,有些鬼神迷信早在奴隶社会就存在,但大部分是在封建社会产生的。因此,一般地把这种鬼神迷信称为封建迷信。

宗教与封建迷信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宗教是一种特定形式的思想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quot;〖ZW(〗《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ZW)〗宗教还是一种一定形态的文化现象,不论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学领域还是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历史上,宗教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还是一种同一思想信仰的人们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也就是与宗教信仰、宗教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所构成的一种社会实体。对于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只要引导的好就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封建迷信是从有神论观念派生出来的,但并不是宗教。

在我国,封建迷信主要是指那些神汉、巫婆和迷信职业者利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巫术,进行装神弄鬼、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如请神降仙、驱鬼治病、相面揣骨、测字算命、看风水等等。这类封建迷信活动,起着破坏社会秩序、扰乱人心、损害群众身体健康的作用。此外,我国真正信仰宗教的人并不多,但信鬼神和命运的却不少,他们有时也烧香叩头,求神保佑。如果我们把宗教和迷信当成一回事,势必把凡是信鬼神和命运的人都看成是"宗教信徒",这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我们党和国家在对待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活动以及一般迷信活动上,历来有明确的政策界限。对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主要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保护正常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对于已经被取缔的一切反动会道门和神汉、巫婆,一律不得恢复活动。凡妖言惑众、骗钱害人者,一律严加取缔,并且绳之以法。我国刑法第99条规定:"组织、利用封建迷信、会道门进行反革命活动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第165条规定:"神汉、巫婆借迷信进行造谣、诈骗财物活动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此外,对于以看相、算命、看风水等为生的迷信职业人员,主要是进行教育、规劝和帮助他们劳动谋生、自食其力,不要再从事这类利用迷信骗人的活动,如不遵守,也应当依法取缔。对于群众的一般迷信活动,只能采取教育引导的方法,通过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破除迷信观念。

当前,在一些地方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一个是早已被取缔的神汉、巫婆死灰复燃,迷信职业者也重操旧业,使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少数基层干部分不清什么是正常宗教信仰,什么是封建迷信活动,有的甚至支持或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另一个是部分群众不仅信仰宗教的动因层次低,而且宗教意识也较差,只知教规而不知教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而,把宗教信仰和鬼神迷信混淆在一起,也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
人类为什么不分种族、民族、地域、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程度都会有宗教信仰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疑,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整体性的反思。

“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

宗教情感论的首创者施莱而马赫这样解释宗教的本质。的确,在原始人类智力能力很不发达的原初社会,人类出自内心地对日月星辰的运转,日夜冷暖的更替,自身生命的存在,感到越发的困惑,对死亡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对主宰人类命运的自然力量以及社会力量背后的那种不可琢磨的伟大超自然超社会的力量顿生一种难以抗拒的顶礼膜拜之感。他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仰望”这种伟大的力量,对它产生一种信任依托之感,希望能借助他这个无限的终极力量解决自己心灵的恐惧和困惑。人类就不断地对这种终极无限的力量尽其所能地描述表达,在人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强弱的不同阶段,在生存环境不同的不同地域,对这种终极无限的形象、性质表达各不同,并且形成的宗教经典体系、宗教仪式、规章制度也是不同的,即宗教情感的外在载体、表现方式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原始社会,由于人的大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当低下,人类与虫蛇鸟兽为伍,将这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实物化,于是就有了各个民族以各种动物或树木为对象的不同的图腾崇拜,并形成了一系列烦琐的习俗礼仪。这个时候巫术也应运而起,巫术表现为人与这种神秘的无限力量之间的沟通,中国原始社会在有重大事件时,会有利用占卜等方式向“天”请示,希望得到上天的启示,以在重大决策时能够顺天而行。《圣经》中有很多先知的故事,他们就是接受上帝的启示,再向人们表达、传授,从而使人们的行为能符合上帝的意志——即对上帝的绝对虔诚及“爱自己的邻人”等。各个民族在对这个终极无限的表达中,无不受本民族文化发展、地域环境、思维语言能力的影响,因此,各个民族的终极无限的呈现方式就不同。在古希腊是以宙斯为首的多神;在希伯莱文化中,必须绝对服从耶和华的指示;在中国上古时期,这个终极无限就是“天”。天不是一个人格化的无限的力量,但他无疑和西方的上帝一样,以其令人畏惧、敬畏的强大神秘的力量,激起人心灵上的感激、恐怖、膜拜等复杂的情感。上至君主,下至黎民,当其做了违背仁义的事,上天都能给予惩戒。中国人做事,总是力求顺天而行,替天行道。

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生产经验、知识体系、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宗教信仰体系也不断地完善,宗教的创始者将现实社会的道德标准加入到教义中去,以教导信徒为人处世按道德的标准去做。随着人的理性能力的不断健全,宗教的捍卫者对上帝这个终极实体的证明层出不穷,围绕着信仰和理性的争议反反复复,争论不休。而也有人对上帝的存在提出了质疑,不断地与宗教的捍卫者进行有关上帝的论战。甚至在同一种宗教内部,围绕证明上帝方式的不同,正宗与异端的争论其矛盾差异还要更加激烈。既然信仰起源于人类对超自然力的恐惧,对把握自己命运的力量的困惑,既然信仰是来自于感觉和情感,为什么要用人类的不健全的理性来佐证这个终极实体的存在与否呢?信仰和理性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何必要非要放在一起考虑呢?人类总是以今天的成果否定嘲笑昨天的无知,对上帝的理解竟然都处在不断的发展中,充满了人们的偏见和幼稚。可怜的上帝啊!
上帝在我心中,无须外人的证明来确定其存在。

为什么不能把一切复归本原呢?为什么不从最原始的感觉、经验、情感上体验上帝的存在呢?《圣经》(旧约)是希伯莱民族在其与周围各民族的长期争斗中,由先知们将某些私人的宗教情感记载下来,将对耶和华的忠诚和对希伯莱民族的忠诚统一起来,供希伯莱民族在历次困境中能团结一心,度过难关。《圣经》是整个西方民族的精神食粮,上帝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自己切实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才会对基督教产生坚强的信仰。《圣经》和传教士只是心中上帝信念的催化剂,目的只是在于激发人们心中宗教情感。

“对我来说,上帝比任何思想、事物或人更具有实在性。我明确感受到他的存在。我觉得他就在明媚的阳光中,在蒙蒙细雨中,在做祈祷和赞美礼拜时,我对他说话,仿佛对一个朋友说话,我们的讲话无比欢乐。他一次一次地回答我,他的话往往清晰易懂,以至于我的耳朵仿佛携带着他的声音;一般来说,他的话都会在我的心田留下深刻印象。”
“上帝像自然界的空气一样环绕在我的周围。他和我的距离,比我的呼吸还要近。事实上,我就生活在、活动在、存在于上帝之中。
有时,我仿佛站在他面前,与他交谈。祈祷必有回应,有时这些回应以直接的压倒一切的方式,启示着他的存在和权力。
我感觉到一种存在、强大而有力,却舒适怡人,它在我的头上盘旋。有时,它仿佛用有力的双臂拥抱我。”
对于这些个人的情感体验,有人会问,到底真实性会有多大呢?即使是真的,也有人利用现代的心理学成果来进行分析,说这些只不过是人的心理反映而已。其实,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很难理解真正持信仰的人的切身感受。宗教情感论的反对者批驳说:将宗教的本质规定为信仰个体的个人经验,这不具有普遍性,宗教情感只是一种难以把握的神秘性感觉。
我国《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我国《刑法》第251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情节严重,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权利,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我国党和政府一贯的政策。而对封建迷信活动,我国一贯的政策是坚决依法取缔。打击一切危害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封建迷信。我国《刑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或者利用迷信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封建迷信活动不受国家法律保护。
~~~~~~~~~~~~~~~~~~~
国际上的基督教是基督旧教(在中国的天主教),基督新教(在中国的基督教),东正教的统称.
国际上称的基督旧教是在中国的天主教.
国际上称的基督新教是在中国的基督教.

公元1517年,天主教奥斯定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另立门户”,由罗马天主教分离出去。从此,公教会一度称之为“抗议宗”、“抗罗宗”、“誓反教”,直到梵二才慢慢改变这种叫法,乃称之为会离的兄弟教会,即是基督新教或新教(中国称之为基督教)。
国际上称天主教为“基督教”,称新兴的教会为“基督新教、新教”,中国却称新兴的教会为“基督教”,以致为数不少不明历史的中国的基督新教徒与中国的教外人士都误认为,天主教是从基督教分裂出去:先有基督新教(中国称的基督教),后才有天主教。殊不知,天主教是罗马天主教,由耶稣基督亲自创立的,乃建基于对耶稣基督的信仰上,它的前身是犹太教,因此,继承犹太教的一神观念和旧约圣经。而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即是国际上所称的基督新教,是在耶稣诞生后第1517年才由国际上所称之为基督教的罗马天主教分裂出去的教会。
公元1517年前所称的基督教,并不是基督新教,而是罗马天主教。因为马丁路德神父所创办的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还没有诞生。
公元1517年后所称的基督教,并不是天主教,而是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因为马丁路德神父所创办的基督新教已诞生了。
梵二大公教会所称的基督宗教,并不是专指基督新教,而是指所有信仰耶稣基督的教会。
我们应注意,当阅览非教会人士著的、非教会出版的书籍,或是译自国外教会书籍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年代,不要把基督新教(中国称之为基督教)与天主教混为一谈了。

天主教的信仰核心是什么?
我们信仰的对象是以色列所期待的默西亚,他的名字叫耶稣。我们以朝拜耶稣是主基督为信仰核心。在今日的教会里,仍有为数不少的基督徒,仍我行我数,忽视梵二的训导,往往把信仰的核心转移了,或者或多或少让社会人或教会人感觉到信仰已不是信仰了,而是拜圣母玛利亚、拜自己。这是教会的一个严重现象,是对福传的沉重打击、对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主的极大羞辱。这种让人感觉“信仰出错”的缘故不外有五:第一、以前传教士的引导失误;第二、今日传教士没有纠正“信仰出错”之风;第三、把传教士的声音视为耳边风;第四、没有真正认识信仰到底是什么? 第五、从天主教分离出去的某些个别教会的误导。
信仰,首先不是对某些特定教义的认识,而是天主圣父的自我展示、个人与天主的相遇和对他的皈依。信仰不是知识的雏形的、部分式的、或者模糊的形态,而是纯正的知识。信仰不是接受一套关于天主的理念或教义,而是一种道德反应,绝对信靠他的诺言、坚守他的言语、期望他的帮助、相信降生成人的真命天子——耶稣基督身上的天主大能。信仰是对天主皈依的呼召,而最彻底的皈依就是完全地转向上主和他的国。此信仰就是接受天国降临的福音,由耶稣本人宣认的。它仍然不是要对某些教义认同的教条式信仰,而是对天主圣言——耶稣的完全信靠,接受他的召唤,作一个终生不悔的追随他的抉择,接受洗礼,进入生命的门,和基督同死、同生,获享他救恩的许诺,并在人间践行天国,把基督的爱活出来。
通过对信仰的认识,跟随主耶稣基督的我们,能醒悟“到底是为看什么”吗?在教会的训导下,接受圣神的洗礼,成为天主的子女,其目标是在主基督内,追求永恒的生命。然而,梵二的今日教会应不应该反省反省,在自己的怀抱里的基督徒究竟来看什么?!是看主耶稣、看永生?还是看今世会朽坏的生活、看自己?是的,基督徒是来看主耶稣的,而为那些利用主基督“混进来”的基督徒却是拜自己。

天主颁布十诫(出二十4-5)时,叫人不要拜偶像,也不要造像,但天主在出二十五10-22却叫梅瑟在约柜上造两个革鲁宾天使的像,户二十一8-9又命梅瑟造一铜蛇像,悬在木竿上供人瞻仰。可见,天主根本不是禁止人造像,而是禁止人把那像当成朝拜的对象:天主。
在以前的旧有观念里,人们以为给某个神造了像之后,那个神明就只会在这个像里面。于是,他们认为只要朝拜这个像,便可以左右这个神明,就好象阿拉丁神灯那样的神明会听人指挥,任人摆布。天主叫人不要给他造像,就是要告诉人“他不象阿拉丁神灯那样的神明”受人控制,供人差遣的神明。相反,他是至高无上的、自由的、不受控制的、爱人的天地主宰;另外,天主也在告诉人“自已也不是一个自然的神:雷神、雨神、风神、电神、山神,或其他的神明那样”,而是超越自然的,自已所创造的世界没有一样东西能完全代表他。
天主教对圣母、圣人的敬礼,远不及对天主的崇敬。天主教敬礼圣母,但从来没有将圣母当作天主那样敬拜,也很清楚只有三位一体的天主才是神,圣母只是人而已!天主教每天所举行的弥撒,是向天主表示钦崇和敬拜的大礼。天主教徒若果没正当缘故而故意不参与主日弥撒,与天主十诫的训示相违背。对圣母的敬礼只属“热心神工”,即使没正当理由而不参与,也不是罪。
梵二的《教会宪章》第66条宣称“玛利亚,因为是天主的母亲,参与了基督的奥迹,由于天主圣宠的举拔,她只在圣子以下,高出一切天神世人以上,所以理当受到教会特别的崇敬;天主子民对玛利亚的敬礼,在敬爱、呼求、效法方面,有了惊人的发展,恰如她所言:从今以后万世万代的人都要称我有福(路一48)。这项在教会内经常存在的敬礼,虽具有绝无仅有的特征,但对降生的圣言、圣父及圣神的钦崇礼,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
《教会宪章》第53条表示有软弱的玛利亚是亚当的后裔,且需被基督救赎:因靠着天主的救恩和助佑,竟可达致圣人的地步,天主的大能、光荣、宏恩、圣道就更愈发彰显出来,所以,教会批准对圣母的敬礼。
梵二《教会宪章》第66条宣称“其目的是要教人在敬礼圣母之际,也认识、爱慕、光荣基督,并遵行其诫命,因为一切都是为他而存在(哥一15-16)”。
梵二的《教会宪章》第67条宣称“宣讲和敬礼圣母的意义”:除使人“体认天主之母的卓越尊位”外,并激励人“以孝心敬爱我们的母亲,效法她的德表。”天主教在圣母像前致敬不是拜偶像的行为,圣母不是偶像。天主教从来,以后也不会将圣母取代天主。
当人透过任何一个可见的形象(圣人、天使、圣母)以“尊重的敬意”进行敬礼时,旨在敬礼形象所描绘的人物,并不是一种崇拜(《天主教教理》第2131-2132#)。当我们朝拜(天主)耶稣像时,不是崇拜那个制品,而是向这个像所代表的本质:天主致以无限崇拜。教会对圣母不是(朝)崇拜,而是以子女的心情敬爱她。教会从来不拜圣母,没有把圣母当成救恩的本身。她只堪接受最崇高的敬礼,只有天主才配得崇拜。所以,教会不是拜圣母的教会。相反,这种敬礼行为可激活旅途中天主子民的信德,感谢主的救赎恩典,并充满得救的希望:如此卑微的人若果不是主耶稣十字架的救赎功劳,又怎可以获救呢?

天主教与基督新教(中国称之为基督教)的诞生
天主教是从犹太教脱胎而来的
在公元前1003年,达味领导以色列12支派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统一的北以-南犹联邦王国。统一的联邦王国只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很快就分裂和没落了。公元前722年,北以被亚述王撒尔贡所消灭。在公元前598年和公元前587年,南犹大分别有3023名高阶层的犹大人、800多中阶层的犹大人被放逐于巴比伦。公元前587年南犹大被巴比伦王拿步高二世所消灭。以色列人世代居住的巴勒斯坦地区沦为先后兴起的波斯帝国,埃及帝国,希腊帝国,罗马帝国的殖民地。罗马帝国在耶稣逝世后的宗徒时代,即是公元70年-72年的犹太战争,消灭了以色列。从此,以色列人被分散到世界各地,直到公元1948年才建立以色列国。
犹太人历经长时期的帝国的殖民生活,日日夜夜地期待天主向他们所许诺的拯救者“默西亚”来救他们脱离压迫者的手。大约在公元前八年至二年间,默西亚拣选了犹太少女--玛利亚做自己的母亲,诞生在犹太-巴勒斯坦的土地上:耶路撒冷南端的伯利恒(白冷)。他的妈妈用襁褓裹着他,把他放在马厩(也称马槽)里,有天使在欢唱:“天主受享光荣于高天,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路二1-20)。”他在接受贤士们(是外邦人)朝拜以后,他的母亲带着他逃往埃及,并住在那里,直到迫害他的黑落德王死后,才从埃及回来(玛二7-22)。他的名字叫耶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的圣城耶路撒冷圣殿聆听经师讲经,并向他们询问(路二39-46)。他在加里肋亚省的纳匝肋小镇中隐居长大,直到30岁左右(路三23)才离开此地,前往加里肋亚宣讲天国的喜讯(谷一14-15)。因此,他被称为加里肋亚人与纳匝肋人(玛二23)。这个纳匝肋人耶稣在约旦河里,接受若翰的洗礼(谷一5)之后,开始他的福音传扬:“时期已满,天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吧(谷一14-15)。”他本是元始和终末(默二十二13),过去和现在,时间和历史,光荣和权能属于他;但他来到人间,属于自己的领域,自己的子民却没有接纳他;他受尽世人的奇耻大辱与痛苦之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其时,大约三十三岁。他死后第三天,应验了自己所说的话:第三天必要从死者中复活起来(谷十六1-20)。这些见证,他所召唤的门徒都一一记在心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已有二千年了。
耶稣三十岁离开隐居的纳匝肋来到约旦河,公开宣讲天主的国与他的福音,众多人开始接受他的宣讲,并跟随他,度福音生活。他从中拣选了十二人作宗徒。他从死者中复活之后,便祝圣(按立)伯多禄为教会的磐石:“约纳的儿子西满,你要叫伯多禄——磐石,在这磐石上我要建立我的教会,阴间的势力决不能胜过他(玛十六13-19)”,明确宣布建立教会。以伯多禄为元首的宗徒在共融牧养下,跟随主的人渐渐形成了一个可见的小团体。这个小团体就是日后发展成为普世教会的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罗马天主教会。这是一个永远不可、也没有人能否认的历史事实。
教会本着耶稣基督的训导福传天下,把天主的爱通传给世人,努力圣化人灵,福利社会,保全基督全部的宝训。教会从来没有改变、加添或删减天主亲自颁布的十诫和亲定的七件圣事。
基督新教(中国所称的基督教)是在1517年从罗马天主教分离出去的教会
16世纪初叶,欧州的大小国家多达四百多个,其政治异常复杂,宗教生活也相当低落。 当时,罗马的圣伯多禄大殿兴建之中,费用浩大,一时不能筹措。教宗良十世派人到各处募捐,对踊跃捐赠者,颁赐若干大赦。颁赐大赦并非不合法,但担任劝募的人,或有过分重视金钱之嫌,因而招致许多人的反感。在1511年,德国天主教奥斯定修会的马丁路德神父前往罗马,目睹教廷的生活奢侈,遂萌生改革教会的决心,不过,他并没有“另起炉灶”的企图。实因后来的大赦事件,造成了他改革教会的导火线。公元1517年10月31日,他在德国威丁堡教堂张贴95条,发表了自己的信仰主张,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浪潮。不幸的是,这种浪潮愈演愈烈,进而涉及教会的基本信条。教宗无法说服他,就在1520年6月15曰颁布诏谕,限他在60天内撤消争议,否则,将其开除教籍。路德当众将诏谕焚毁,以表示愤慨。在1521年1月3曰,教宗剥夺了他的教籍。从此,新诞生的基督新教从天主教分裂出去,直到现在仍没有达到共融合一。
~~~~~~~~~~~~~~~~~~~~~~~~~~~~~~~~~~~
四法印乃显示诸法真理之四标印,可作为佛教特征之四种法门。即: 一切行无常印 、一切行苦印、 一切法无我印、 涅盘寂灭印 。
~~~~~~~~~~~~~~~~~~~~~~~~~~~~~~~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称谓找不到结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9
1、宗教对人有帮助和寄托,迷信没有;
2、维信称义指只要相信就是义人,不在于个人的积德修炼等等,反之,做得再好,不信上帝,仍是不义;
5、伊斯兰在中国称回教。
第3个回答  2008-08-30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度、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等。伊斯兰(a1一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顺从”、“和平”,指顺从和信仰宇宙独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
第4个回答  2008-09-03
宗教是有组织的迷信,基本上是被各种心怀鬼胎的政党和社会阶层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的。
迷信嘛,就是民间的宗教,被各种心怀鬼胎的人或者小群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

一句话:宗教是大迷信,迷信是小宗教。

但是对于真正的对神(上帝)的纯洁的爱,不属于宗教,也不属于迷信,而是真生命,是真爱,是对真理的渴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