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如题所述

浙江省国土资源厅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围绕着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全面实施第二轮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健全和完善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使地质环境工作紧密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

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专项调查评价。通过这一专项调查评价,基本查明了对浙江省山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危害最大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情况,提出了防灾减灾对策措施,落实了群测群防。该项目荣获国土资源部2011年度科技成果二等奖。“十一五”期间,通过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群测群防和有效避险转移,全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88起,避免了954人的伤亡;实施勘查治理、避让搬迁项目3020个,累计投入13.5亿元,近8万人脱离了地质灾害的威胁。通过加强地质遗迹保护,大力推进地质遗迹保护区与地质(矿山)公园建设,使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全省累计建设地质遗迹保护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等12处,总面积733平方千米,对加强浙江省地质遗迹保护,推进科普教育与旅游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浙江省长兴“金钉子”剖面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被国际地科联主席赞誉为“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保护区”。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不仅建成国家级矿山公园,而且成为“4A”级旅游景区,成为我国矿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矿业遗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成功典范。

一、守护生命,保障安全: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台汛期小流域集中强降雨引发小流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系统查明浙江省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规律,建立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体系,提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建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05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浙政办发[2005]51号),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省以48个县(市、区)为重点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图1)。截至2008年7月,全省48个县(市、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圆满完成,为全省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和各级政府科学制定防灾避险方案和城镇规划、新农村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了科学依据,取得了显著成效(图2和图3)。项目完成的3年来,全省虽然发生泥石流上百起,由于防范到位,没有发生因泥石流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情况,取得了显著的防灾减灾效果。2011年,该项目被国土资源部评为科技成果二等奖。

图1 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工作座谈会现场

图2 开展泥石流调查现场

图3 编印的培训教材和相关技术要求

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面积5.96万平方千米,调查小流域沟谷12504条。基本查明了泥石流隐患沟谷1621条,圈定了危险区范围以及受威胁的人员和财产情况,全面评价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评价出中等易发泥石流隐患沟谷203条,低易发泥石流隐患沟谷1418条;危险性大的有16条,危险性中等的有208条,危险性小的有1397条。这些泥石流隐患沟谷,共威胁人员38248人,威胁财产95070万元。对全部查明的1621条泥石流隐患沟谷编制了1:1万比例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图,标明了危险区范围和安全撤离路线,对747条重要泥石流隐患沟谷编写了防灾避险方案,建成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和时空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同时提交了一整套成果,包括小流域泥石流综合调查评价报告,小流域泥石流防灾避险图册,小流域泥石流防灾预案建议,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浙东南沿海和浙西北内陆区域两种不同的小流域泥石流预测预报模型和方法体系,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更好地将调查成果应用于当地防灾减灾之中,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时编写制作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项目成果简本,突出调查与评价工作的结论及防治对策与建议,以及落实措施等,及时向当地政府和防汛指挥部领导汇报调查评价工作成果,使各级领导充分了解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现状,将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防治纳入当地的山洪防灾体系中,更有针对性地部署泥石流防治工作,及时结合汛期水雨情动态,发布泥石流地质灾害预警报信息,指导当地防灾工作。

在全面调查评价工作的同时,专业技术人员还会同当地国土资源部门对当地的群众开展了小流域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按照群测群防要求协助当地政府落实了重点泥石流隐患沟谷的监测责任人,发放了明白卡,使受泥石流隐患威胁的人员基本了解了防灾自救的方法,增强了地质灾害防范意思。

二、千年金矿,焕发青春: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

浙江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东北部,面积33.6平方千米,其中矿业遗迹核心区面积3.6平方千米。矿区矿业开采历史悠久,始于唐代早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下开采岩金矿山。矿山公园内矿业遗迹丰富,有古代探矿遗迹、采矿遗迹、选矿冶炼遗迹(图4)。矿山公园布局合理,道路整洁,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一座真正的绿色矿山公园(图5)。

图4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古矿洞

图5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主入口

为了合理利用矿区独特的矿业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调整企业发展结构,长期持续地治理矿山“三废”和恢复生态环境,2002年,该矿结合治理方案着手策划矿山工业旅游开发工作。2005年8月,该矿以其悠久的采冶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环境成为我国首批有条件和资格建设国家级矿山公园的矿山之一。2006年8月,《浙江省遂昌金矿矿山公园矿业遗迹展示区修建性详细规划》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2007年11月20日,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一期工程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组织的验收。12月18日,国土资源部在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举行了揭碑开园仪式。2008年11月,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填补了国内矿山公园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的空白,成为我国矿山企业综合利用资源、保护和永续利用矿业遗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成功典型。

遂昌金矿在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的精心规划和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效益回报明显。中长期预测,矿山公园将有足够的赢利能力,相当于再造一个遂昌金矿,有力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随着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矿山公园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从2005年至今,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基本以每年近翻倍递增;2010年矿山公园全年实际游客量2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1019.4万元(不含金银制品销售),首次突破1000万元,实现利润200万元。遂昌金矿将继续加大矿业遗迹保护和综合利用项目投入力度,继续提升矿山公园品位,提高接待能力和经营业绩,力争形成年接待游客量60万人的能力,实现旅游销售年收入1.9亿元、旅游经营年利润1600万元。同时,旅游带动遂昌金矿从黄金生产企业向金银珠宝加工销售企业转型,经济效益前景更加乐观。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产生了长远的生态效益。矿山公园的建设促进了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等工程的实施。旅游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资源跨入产业化行列。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合理化,工业污染得到有效防治;园区内的空气、水和声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矿山闭坑后,矿山公园可接替管理尾矿库和酸性废石堆等灾害隐患和污染源,确保长期安全可靠。在矿山公园建设过程中,通过废弃矿地土地复垦,种植的金银花和黄花菜等经济作物效益明显。

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遂昌金矿的珍稀矿业遗迹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是矿业史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山公园的建立有效地保护了珍稀矿业遗迹,显著带动了周边地区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改善了本地区经济相对滞后的状况,吸收了大量矿山分流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如今,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与日俱增。

三、养在深闺终被识,地质A宝耀中华: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浙江长兴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长兴县境内,总面积275公顷,保护区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构成,主要保护对象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长兴阶层型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区内由西向东有A、B、C、D、E、Z6个揭露剖面,其中D剖面是核心区,有全球最完整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吴家坪阶—长兴阶全球层型标准点位标准剖面两个标准剖面和点位。这是全球唯一在同一剖面上同时拥有两颗“金钉子”的地方,充分体现了我国地层地质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领先水平。

20世纪80年代前,保护区一带还是当地乡镇企业开采的几个小矿山,随着198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在这里竖立保护长兴灰岩的界牌后,长兴县人民政府对附近矿山进行了关闭。2005年8月,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办发[2005]40号)。2009年成立长兴“金钉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近10余年来,长兴县政府和各级有关部门不断加大了对保护区建设的投入,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已投资近1.5亿元,完成了以地质博物馆工程为核心、以相关辅助工程为支点、以完善景点规划布局为补充的建设格局。先后建设了考察平台、观察天桥、竖立纪念碑、博物馆、广场等基础设施(图6和图7)。“金钉子”地质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512平方米,展示面积2600平方米,由三厅(宇宙地球厅、生物进化厅、金钉子厅)、一院(4D影院)一展区(古木化石展区)构成。于2006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社会反响强烈。国际地科联主席高度赞扬了长兴“金钉子”保护区,称之为“世界上保护得最好的保护区”。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也一致认为博物馆是国内最完美的博物馆之一,是一所现代化的地质科普教学馆。

保护区积极开展了各类科普活动,向公众宣传地质遗迹的知识。2011年“4·22世界地球日”,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在长兴保护区内举办10集系列科普电视纪录片《地球的年轮——金钉子的故事》首播仪式及《我赠你读》公益宣传活动(图6,图7),进一步扩大了长兴金钉子的社会影响。“全国李四光中队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兴野外研究基地”、“中国地质大学长兴野外教学与研究基地”等也相继挂牌。2011年,保护区成为全国第二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作为长兴县素质教育基地,保护区还与当地学校联合举办各类贴近保护区内涵的主题活动。每年“4·22世界地球日”,保护区举办科普活动;暑期举办学生夏令营活动、李四光中队采风活动等,保护区已成为广大青少年获取地质学科普知识的“第二天然课堂”。

2007年以来,参观长兴“金钉子”的公众达70余万人。金钉子景区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目前已成为上海、苏浙皖一带人们旅游休闲、进行科普教育的极佳场所。

图6 长兴金钉子博物馆

图7 长兴金钉子广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