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是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问题一:骆宾王怎么死的 骆宾王下落之谜 资治通鉴》说他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问题二:骆宾王是怎么身亡的? 唐朝著名诗人骆宾王生死之谜 公元684年唐高宗刚刚去世不久,武则天废掉了自己的儿子中宗,另立温顺的儿子李旦为帝,同时大开杀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废唐自立。 这年九月,开国元勋徐绩的孙子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徐绩又被赐姓李。 在徐敬业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在大唐上下几乎无人不晓。这个人就是初唐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骆祥发,骆宾王的同宗后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一直致力于骆宾王研究。 采访骆祥发:(骆宾王)当时的文章有很高的声誉,政治上很不得志,这个人很有用世之心,很想为国家干一番事业。 因为他性格比较耿直,敢想敢说,因此带着一种诗人的浪漫气质,往往同许多人搞不好关系,受到官场排挤,所以他做小官几次被罢官,但他用世之心始终不减。 所以等到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私下找他,马上就去了。 面对大唐的现状,骆宾王内心波澜起伏。 他拿起笔,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檄文。 为徐敬业讨武紫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於翟,陷吾君於聚~。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k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於话言,或受顾命於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g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置于被告席上,列数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g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句时,惊问是谁写的,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 采访骆祥发:把内心的悲愤情感在讨武檄文中抒发出来,才高为下,政治上的不得志的总爆发。 短时间内集中十万军队,这篇檄文起了很大作用,很有号召力。所以他生命的最后时光是非常辉煌的,正因为他这篇檄文传下来,王勃的《滕王阁序》与骆宾王的讨武檄文应当是双璧。 公元六八四年农历十一月,起义军与朝廷军队决战于扬州下阿溪全军溃败。 这天晚上,骆宾王与徐敬业等人连夜奔赴润州,准备入海逃往高丽,徐敬业怎么也未料到,黑暗中一把尖刀伸向了他。 徐敬业的部下王那相带头反叛, 将徐敬业等二十五人杀掉,把人头献给了朝廷。 北宋史学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述了这个场景。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官方对骆宾王的下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说法,《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骆宾王被诛杀,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却说骆宾王逃跑了。难道在这不同的记载背后,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

问题三:骆宾王是在哪死的?又是被谁杀的? 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仪凤三年(678),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680),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这年9月,徐敬业(即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被任为艺文令,掌管文书机要。他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即《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g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资治通鉴》说他与李同时被杀,《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诗》则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问题四:初唐四杰是谁?那个骆宾王最后怎么死的?? 初唐四杰是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骆宾王最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不知所踪

问题五:有谁知道骆宾王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初唐四杰,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孟綮《本事诗》说:“当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戮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骆宾王(约619―???),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讨武紫》,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

问题六:骆宾王到底犯了什么罪 当时武则天当政,骆宾王多次上书讽刺,因而获罪。后来跟随徐敬业(也称李敬业)谋反,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

问题七:骆宾王尸在何处? 他是个 迷 还没有最终解释 以下请参考。
关于兵败后骆宾王的下落,一般有这样几种说法:
一是被杀。《旧唐书・骆宾王传》说:“敬业败,伏诛。”《资治通鉴》也说,光宅元年十一月,“敬业大败..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这一说法,曾为当时的人所认可。与骆宾王素有世家之谊的宋之问在《祭杜审言学士文》中写及王、杨、卢、骆时说:“王也才参卿于西陕,杨也终远宰于东吴,卢则其栖山而卧疾,骆则不能保族而全躯。”由此看来,骆宾王不只自己身死,而且累及家族了。
二是投水自杀。唐人张|《朝野佥载》说:“骆宾王《帝京篇》曰:‘倏
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也。”张|于公元670 年举进士,是当时人,谶语虽系迷信,但记载的肯定是当时的传闻。
三是逃逸,不知所终。这一说法虽是含糊,倒可能是真实的。因为骆宾王本非首犯,不在“传首”之列,杀与未杀,不在必然。时隔20 多年后,唐中宗降旨搜访骆宾王诗文,郗云卿为《骆宾王文集》作序时说:“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郗云卿是奉旨行事,成集后肯定要进呈御览。他这么说必是经过认真调查的,并含有官方认可的意味,所以《新唐书・骆宾王传》则说:“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
还有一种说法,这就是灵隐为僧。说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宋之问贬官后放还,游灵隐寺,当夜月色极明,长廊漫步,诗兴大发,不过才吟两句,就接不上来了。搜索奇思,终不如意。有一老僧点长明灯,坐大禅床上,问道:“少年入夜久不寐,却吟讽甚苦,为什么?”宋之问回答:“弟子在学习写诗,看今夜月色甚好,想题咏上,可惜,思绪不畅。”老僧说:“你吟吟上联看。”宋之问念道:“鹫岭郁岩i,龙宫隐寂寥。”老僧吟讽再三说:何不说“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之问一听,不禁愕然,因为这二句诗不仅景观遒丽,而且气象壮美,于是就接着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落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桥路,看余度石桥。”综观全诗,老僧所赠二句,实乃一篇之警策。第二天,宋之问再去拜访他,他却不在了。问寺僧,寺僧说:“他就是骆宾王。”寺僧说:“当日敬业战败,与骆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恐逃失了主犯,上面怪罪,当时死者数万,就找了两个相像的人,斩首上献。后来虽然知道了没死,却也怕犯了欺君之罪,也不敢再行捕送了。”对于这段史实,深信者有之,怀疑者也有之。怀疑的人说:骆宾王同宋之间的父亲共过事,同宋之问也有交往。骆宾王的诗集还保存有3 首赠宋之间的诗,怎么可能见面互不认识呢?深信的人说:骆宾王失踪已是20 多年,又系月夜,一方有心隐瞒,不识倒是情理中的事。况且骆宾王之诗集中的《夕次旧吴》等诗,一片故国之思,当是兵败之后,故地重游的作品,如果已死,是不可解释的。这种猜测,在800 年后明朝朱国桢《涌幢小品》书中得到佐证。《涌幢小品》记载说:正德九年(1514 年),有一个姓鲁的在江苏南通城东黄泥口挖凿靛池,发现了一座古墓,石碑上写着“骆宾王之墓”。清乾隆十三年,寓居南通的福建学者刘名芳在考察南通山志时,发掘了这座古墓,找到了“唐骆”两个字的石碑和枯骨,把它改葬在风光秀丽的狼山脚下。雍正年间,有个叫李干涛的人,自称是李薜牡谌十七代孙。他说:“扬州兵败后,眷属逃窜几尽,三十四世祖李纲同骆宾王一起匿居于邗之白水荡,后来,宾王客死崇川。”崇川,就是南通。这就侧面证明了“逃逸”之说,至于是为僧为民,则不可考据了。如今,狼山郁郁苍苍,骆宾王墓依山而建,墓前有一二楹的石坊。上联是:笔传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