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特赦后,溥仪与杜聿明首次下江南,为何一路上流泪不止?

如题所述

1959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被特赦的战犯溥仪,在周恩来总理的特意安排之下,专门为一并获得特赦的国民党几位将领安排了“下江南”的行程。清朝于1912年灭亡的时候,溥仪尚是少年,作为大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身为两千多年以来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任帝王,溥仪当时的心情也很不是滋味。

并不是说那时候的溥仪什么都不懂,溥仪其实之后还是相当怀念那段“当皇上”的美好时光的,这点从溥仪甘愿担任伪满洲国皇帝就能看出来。然后这一次的流泪不止,却同在此之前的任何情绪都不同。归根结底来说,溥仪相对于之前理性多了,当然,也感性多了。

1959年:那是溥仪的春天

1959年12月底,身份标签为伪满洲国战犯的溥仪被我国政府作为第一批特赦战犯而释放。一并被释放的还有国民党的四位高级将领,他们分别是:杜聿明、卢浚泉、宋希濂和王耀武。这四人都可以称得上是国民党的中流砥柱,不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这四人在改造所里的表现也是十分良好。因此被作为第一批次特赦人员释放了出来,对于他们而言,重见天日的感觉真的是难以想象。

相同地,这一年也是“三连皇帝”溥仪的春天,因为溥仪也被作为第一批特赦人员被释放。我还深刻记得:那个在远东国际法庭上操练着一口熟悉的日文同日本人对峙的溥仪。虽说他曾经犯下过滔天罪行,但他已经尽全身之力在弥补了。

溥仪江南途中的几次流泪:别有几番深情

(1)溥仪一行人在参观中山墓的时候,溥仪面对着眼前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同杜聿明等人三鞠躬之后,竟然不自觉地留下了眼泪。我想溥仪当时虽然泪水打湿了眼眶,但其内心中确实平静的,看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他也随之想起了那个举起幸亥革命大旗的人物。现在看来,新时期、新社会才是时代主流。

(2)行至雨花台的时候,溥仪更是被旁边解说员的话语给深深打动了,原来现在所处的新时代竟然是无数革命先烈用他们的身躯给支撑、构架起来的。无数革命志士用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而千亲万苦换来的新中国江山原来是这么不容易。而后溥仪联想到了自己为一己之私担任伪满洲国皇帝,被日本鬼子暗箱操纵,借此来腐蚀侵略中国,顿时心中一阵酸痛。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其实这种怀念故国的情绪在溥仪身上还是能够寻得着的,只不过对于如今的溥仪,这种想要“复辟帝制”的念想已经尤为淡然了。溥仪下江南感怀流泪可以理解,除了以上两种原因之外,其实还有两个因素。

①康熙帝曾经六下江南、乾隆帝也曾六下江南,而如今的自己呢?好歹也到了一次江南,只不过此时此刻已经不同以往,新中国的样貌已经不是当时满清贵族下的清朝了,所以说溥仪下江南时感怀起了自己的先辈们;

②“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溥仪此时的心情是忧愁吗?不,绝对不是,他只是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的一种感伤情绪。想到自身,能够在有生之年遭到释放而重见天日、恢复自由,溥仪想到这里,此时此刻的眼泪是甜的。

溥仪下江南途中的几次流泪,其中所夹杂的五味杂陈是极其复杂且丰富的。既有感怀先辈的悲伤、回想革命人士伟大事迹的感动,还有自身能够获得重生的高兴。总而言之,溥仪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此生的别样经历和遭遇,说他很幸运,因为他最终获释了;说他很不幸,因为他身在帝王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