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时候有没有大学?

如题所述

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学校,在周代称为辟雍、泮宫,也叫庠、 序,都为政府所办,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学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官学散落民间,开始出现平民教育。当时并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 孔子杏坛执教,其实只是在家设教而已。
其他诸子也都常年游学,明吴彬作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 汉武帝建立太学,五经博士在太学中正式任教,又恢复了西周官立教育的旧传统,但已不是贵族教育,贫寒子弟亦可入学。这时的太学相当于今日的大学。

东汉以下,教育改由门第教育和寺院教育承担,到了唐代才重新恢复太学。唐代末年又出现书院,至宋代书院大盛。书院又称精舍,是私人收
徒教学的场所。 此后太学和书院成为承担中国大学教育的主要场所,一直延续到清代末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5
算有,五帝时期为成均,夏朝时为东序,商朝时为右学,周朝时叫上庠,周时期首次称为“太学”,是最高教育机构,仅招收贵族学生,战国时期曾子写过一篇儒家散文《大学》,被列为“四书”之一,现在的大学这个叫法收其影响很大,后来西晋晋武帝司马炎设国子学,与太学并列,隋炀帝改名为国子监,唐宋将国子监作为机构名,下设太学、国子学、四门等,之后一直沿袭至明清时期,变化不大,就是管理人员的调整而已。
第2个回答  2020-12-26
古指聚集在特定地点传播和吸收高深领域知识的一群人的团体。由周代大学发展成为汉代及以后各封建朝代的太学。

主要功能:

洛阳太学是封建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对以往教育制度加以改造的产物。当产生后又对当时的教育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自东汉明帝刘庄亲临太学讲学后,很快在全国形成重视儒家经典的学风,致使京师和王宫卫士、禁军悉通《孝经》,不论博士或是议郎,只要开一家之说,即有徒众数百。

在东汉,从事教授经学是一种崇高的职业。不少太学生卒业返乡后不愿被征辟为官,而专心教授培养学生。东汉的大部分文官都是饱学之士,很多官僚家庭又是以经学传家,四世三公的经学大家亦不在少数。

上至三公、司隶校尉等高级官员,下至二千石俸秩的郡守、王国相,很多都兼教授经学,有的门徒高达万人。有的学生在这些人的府第附近市买住宅长期从学;有的学生亦随他们的官职调动而追随出入京城。这种私人讲学的学生数量当又远大于太学生的人数。

在教育上,官办太学、郡国学与私人讲学相辅相成,互为推动。

东汉太学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出身于太学的官员中,有不少号称“循吏”、“廉吏”,而太学生的“嘘枯吹生”的贡献,主要还体现在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中。当时的太学成了反对宦官专权的强大阵地。

太学对洛阳影响亦大,自东汉以降,儒学在洛阳得以发扬光大。东汉经学大师辈出,如郑玄、马融、贾逵、郑众、郑兴、服虔等都是饮誉当代和后世的著名大师。

洛阳“自宋以前随时建学”,致使洛阳可与孔子设教的洙泗并称,并有西邹鲁之誉。尤其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创始人二程夫子即出洛阳,这与太学数百年雄踞洛阳的实效绝分不开。洛阳太学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它的借鉴价值也不容忽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