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懒”对联,下联一字不差照抄上联,为何是千古绝对呢?

如题所述

相信大部分人小时候,都学过王安石的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的"桃符"即是现如今对联的雏形,是秦汉时期民间就出现了的习俗,所以在我国,对联文化是独一无二且源远流长的。

本来桃符的出现是为了辟邪,退避每年辞旧迎新之际都会来捣乱的年兽。而且最初的桃符,并不是贴在门框边上长长的红纸,而是写有"神荼"和"郁垒"二神名字的桃木板,或者是画有这两位压邪驱鬼、祈福灭祸的门神的画像。到后来的五代时期,文人们穷极无聊,觉得传统桃符太过单调,便开始在桃符上写些联语,然后在历史的推动下,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对联。

对对联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闲情雅致,知名的诗人苏轼、文学家黄庭坚等人都是写对联的好手。历史上在对联上颇有造诣的还有我们所熟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真实的唐伯虎其实和电视剧中的相差不大,为人性情坦荡、不拘小节。他曾在乡间和一位老农展开过对对联的比赛,老农出题"一担重泥拦子路",他浅笑一下,马上便对出了"两岸纤夫笑颜回"。仔细想想,尽管十分通俗,但却颇有生活情趣在内。

有人认为,对联其实是最简单的对仗文学,讲究文字之间的平行和对称,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荀子礼论》中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和而变化起"这句话,便体现了对联对仗工整即符合了阴阳的平衡之道。

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应该是出自五代后蜀主孟昶之手。《蜀梼杌》中有记载,在北宋攻打后蜀前一年的春节之际,孟昶在寝宫中在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并命人挂在了自己寝宫外的门板上。在对联中写满了他对新一年的憧憬,但是谁能想到在后蜀广政二十八年(965),他就被宋太祖赵匡胤掳掠了去。

要想写出标准的对联,对仗公证是最基本的,而且对联不仅要在朗读上有语言的对仗,在书写时也要有文字上的对仗。简而言之,便是字数相等、平仄相拗、上下联主题和意义相关统一,结构和词性也要一一对应,而文字上尽量工整才能显得美观。这些便是古人对对联的最基本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