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台湾奉献的外国人

为台湾奉献的外国人

  从十九世纪的马偕博士、马雅各医生,到现在的利继德神父和喜乐阿嬷,有多少和我们不同肤色、文化和血统的外国人,来到这陌生的土地,无所求的牺牲奉献,把他们的爱给了台湾。

  而今,这群外籍人士只存在我们的记忆中,却没有一个属於他们的纪念馆来纪念他们的精神,随著时光流转,一些人也将被遗忘,而现在[爱在台湾],将会为这些值得我们感谢并怀念的外籍人士们,成立纪念馆,让他们的精神被保存、被发扬。

  伟大的马偕博士

  乔治‧勒斯莱‧马偕博士

  1844/3/21出生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Oxford)。
  1855年11岁,进入多伦多师范学院就读。
  1858年14岁,多伦多师范学校毕业。
  1866年22岁,进入多伦多大学诺士神学院就读。
  1867年23岁,转学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部。
  1870年26岁,4/26自普林斯顿神学部完成学业,同年底渡海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修习宗教课程。
  1871年27岁,加拿大长老教会批准他成为海外宣教师,启航东来。
  1872年28岁,3/9在淡水登陆,选择淡水做为他传教台湾的根据地。
  1873年29岁,1/9为严清华、吴宽裕、王长水、林孽、林杯五人举行洗礼;设立五股坑教会堂、新港教会堂、和尚洲教会堂;租借民房做为医馆。
  1874年30岁,设立三重埔教会堂、新店教会堂。
  1875年31岁,设立后谱仔、基隆、大龙峒等教会堂。同年,与五股人士张聪明女士结婚。
  1878年34岁,在医馆发现第一宗肺胵虫寄生人体内的病例。
  1880年36岁,建立台湾最初的现代医院「沪尾偕医馆」。返回加拿大,荣获皇后大学颁予「神学博士」学位。
  1882年38岁,7/21「理学堂大书院」竣工开学。
  1884年40岁,1/19「淡水女学堂」完工,3/3开学。
  1895年51岁,在加拿大完成他的著作《台湾遥寄》( From Far Formosa)
  1900年56岁,巡视兰阳平原教会。
  1901年57岁,因罹患喉癌,6/2病逝於淡水家中,葬於淡江中学后面其私人墓园。

  喜乐阿嬷

  本名玛喜乐四十五岁来到台湾后,见到许多小儿麻痹患者乏人照顾,甚至遭遗弃,决定要留下来帮助这些人,进而在彰化县二林镇创立喜乐保育院,将下半辈子完全奉献给我国身心障碍者,如今她正与死神搏斗,但宛如美国来的「妈祖婆」形象,长存在许多民众心中。

  来台48年 奉献台湾医疗照护

  喜乐保育院指出,一九五九年玛喜乐来到台湾加入医疗行列并传教,发现有太多的民众需要照顾,隔年返回美国筹款,当年随即带著变卖的家产所得以及教会募集而来的衣物、药品等再度回到台湾。

  阿嬷先到南投县埔里镇基督教山地中心诊所、埔里基督教医院帮忙,一九六四年转到彰化县沿海的二林区服务,当时小儿麻痹在国内仍流行,许多二林地区的小孩得病后,因无钱看病治疗,只能在地上爬行。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林基督教医院成立的第一天,就出现二百二十二名患有小儿麻痹的小孩子前来登记求诊,看到许多人爬著进来,玛喜乐大感不舍,决定后半生要全心全力照顾这些折翼天使。

  院方指出,一九六五年医院设立附设的小儿麻痹保育院,收留了十六名儿童,阿嬷亲自负责照料,为了照顾更多病童,阿嬷后来又在医院附近创立喜乐保育院,当时收留人数达八十一人。

  创立喜乐 收留小儿麻痹病童

  「匍匐在地上,总在别人脚下像狗一样地冲来冲去,突然可以站起来走路,骄傲地抬头挺胸,孩子不断说好高兴,让我也很高兴。」这是阿嬷一九六六年写给美国柏克莱第一长老教会的宣教报告部份内容,可以看出阿嬷助人的快乐与感动

  院方说,后来小儿麻痹症逐渐在我国绝迹,阿嬷又将爱心扩大到其他身心障碍者,除了原院区扩大之外,又兴建第二院区,如今第三院区也已在规划中。

  院方表示,阿嬷最近几年数度进出医院加护病房,去年一度病危,尽管阿嬷近几年来已无法亲自处理院务,但大家仍视她为精神领袖,希望能将阿嬷的爱继续发扬光大。

  喜乐阿嬷(玛喜乐)於2007年4月26日凌晨零点零三分离开人世,享寿九十三岁,走过充满福报的一生,现场守候的院生泣不成声,轻声祝祷阿嬷回到上帝的身边,遗体火化后,骨灰将置於二林喜乐保育院的纪念花园,让阿嬷继续守护二林喜乐保育院。

  她(他)们都是来自外国的朋友,为台湾人民付出了一生,直到终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