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究竟是旷代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如题所述

曹操,一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风云人物。一方面,自唐宋以来,民间主要受说书与看戏的影响,长期把他看作一个白脸奸臣,骂声不绝。另一方面,历代又有一些好事者,为着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办法,千方百计为曹操翻案。如果我们了解的历史事实不多,听了他们所说的翻案理由,确也有几分道理,即使不会贸然接受他们的看法,至少也会对曹操产生一定的同情。对曹操的评价长期争论不休,就是这么来的。就拿我这一生来说,七八十年中,遇到热心为曹操翻案的人就有十来个,其中既有军阀、政客、官员、学者、土匪、游民,也有文人、诗人、书迷、戏迷,什么样的人都有。直到最近(2013年初),还有人公开声称“立志”要为曹操翻案,一定要把“奸雄”曹操矫正为“英雄”。请阅《北京青年报》1月14日的文娱版,其中有一条消息:

本报讯 由胡玫导演的电视剧《曹操》昨天在京举行发布会,记者在其间获悉,目前日、韩等国片商均欲高价购买该剧版权,其价格几乎是最近两年海外热播中国剧的几倍。

“奸雄”是人们对于曹操的惯性评价,但导演胡玫认为这种评价是不公正的,因而立志要将“奸雄”曹操矫正为“英雄”曹操。《曹操》的故事重心放在曹操青少年时期,讲述一部由少年曹操、青年曹操到壮年曹操的心理和人格的成长故事。一个生于纷乱之世的轻率奸猾的游侠少年,最终磨炼成为一代锐意革新屡折不挠的政治家。为了更加接近史实,胡玫在开拍前曾找了一大批三国专家为剧本“挑刺”,众多三国专家表示,此版《曹操》不但用细节重构了自曹操14岁起励志为国的故事,更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励志故事。

对于这一消息,笔者感到,导演自己太不谦虚。她说的一番话,只有一句话是不错的,那就是:曹操是“一个生于纷乱之世的轻率奸猾的游侠少年”,至于“最终磨炼成为一代锐意革新、屡折不挠的政治家”,那只是导演自己的看法,并不是历史事实。对一个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历史人物要想重新评价是多么慎重的事,多么不容易的事,那是史学家、历史学者的工作,怎么能由一个导演越俎代庖。她表示,在开拍前找了一大批三国专家为剧本“挑刺”,这些人有没有名姓,是否可以举几位出来,让大家看看是不是“三国专家”?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是不是由这一批人说了算数?是否需要找一些公认的真正的专家来争论一番?“历史”不是儿戏,应该拿出历史事实来,举出正当理由来。

那么曹操到底是“英雄”还是“奸雄”,我们不妨以史为证,看看他的成长历程和所作所为。

曹操是在什么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曹操,是一千多年来我国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有人对他大褒,有人对他大贬,总的说来,贬多于褒。褒之者主要着眼于他的“文治武功”,根据他的许多赫赫事功称他为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旷代英雄!贬之者主要着眼于他的“道德品质”,根据他的许多违背人性的行为称他为大野心家、大阴谋家、一代奸雄。有人为他的“英雄割据、文采风流”而无限倾倒,有人为他的阴险毒辣、虚伪狡诈而深恶痛绝。这样各说各的,似乎都有根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们今天再来评论曹操的功罪,显然不能重走那条双方搁置一端,各说各理展开马拉松式讨论的老路,应该搬得出一个超乎一切小道理之上的大道理,拍板能定案,一语定乾坤。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曹操究竟是旷代英雄还是千古罪人?二者只居其一,不可得兼。

历史上的风云人物虽然林林总总,形形色色,还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栽树者,另一类是“前人砍树,后人遭殃”的砍树者。有些人做事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后果,当时虽然把事情做成了,却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后患无穷。从当时看,他似乎是栽树者;从长远看,他其实是个砍树者。所以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一时一事,而要超越时空,纵观千年,横观万里。不能只看小范围内的“小历史”,而是要看大范围内的“大历史”——宏观的历史。古人说“千秋功罪”,这个说法是不错的,它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某些人物的功或罪可以影响到千百年后;另一层含义是某些人物的某些行为究竟是功是罪,一时难以判定,要等待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能看得准确,作出正确的结论。

每一个人一生一世的所作所为,都要对别人产生影响,大人物的影响大,小人物的影响小,人死了,可是他产生的影响还在起作用。盖棺就论定是不行的,常常是棺已盖而论难定。如果草草做个结论,这个结论一定不可靠,早晚会被后人所推翻。

曹操名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操者,操守之意也。孟德,是指孟子所提倡的品德。他的名和字的含义都很不错,有重视德行操守之意。只有小名阿瞒,足以暗示这是个很不老实的角色。有人说他是汉相国曹参之后,那是不可靠的。因为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曾为宦官曹腾的养子,才冒姓曹,与历史上的曹家全无关系。汉代选拔人才,一重门弟,二重德行。曹操是宦官之后,门第自然不高,虽然颇有才气,很难得到选拔,只有通过自己奋斗、习武、从军,才能向上攀升。因此,他对那时只重品行只谈诗书不重实干不求实效的社会风气极为反感,在言行中随时表现出一种藐视道德轻视诗书急功近利不畏人言的狂妄态度。在他小有成就之时,当时的名士许劭曾经评论过他:“君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耳!”他不但不以为忤,而且甚为得意。现在看来,他对那种只尚清谈不务实际的风气产生反感,自有一定的道理。但他后来矫枉过正,从反感标榜德行的社会风气,发展到反对道德本身,直至仇视道德,那就不免大错特错。

东汉特别重视道德,民风淳朴,德高望重的长者一直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有根源的。东汉的开国之君刘秀是中国历代帝王之中唯一出身于太学生的知识分子皇帝,他以儒家思想治国,三公之官,皆用宿儒,重道德,轻功利,宁肯发展得慢一点,也不用急功近利的野心家。他又崇尚节俭,爱惜民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爱戴。遇到灾荒,发生动乱之时,老百姓恨的是贪官酷吏,爱惜民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爱戴,还是“心存汉室”。董卓之乱以后,虽然天下分崩,群雄并起,但是曹操还能“挟天子以令诸候”!刘备虽然“东奔西走恨无家”,还能靠“帝室之胄”这块招牌找到栖身之处,这都是因为大家对“帝室”还很尊崇,反映出这个社会重秩序,讲道德,没有乱套。如果一个社会乱了套,不守秩序,不重道德,则你虽挟天子以令诸候,虽抬出了“帝室之胄”的招牌也没有人买你的账,那就糟了。曹操自己走上了抛弃道德只求功利的邪路,通过他的以身作则,再大力提倡与宣传,经过24年的努力,就把整个社会推上抛弃道德只求功利的危险可怕的邪路。

曹操迅速组成靠阴谋起家的军阀集团

在成为一个军阀之后,他所重用的一是上战场能够拼命的猛将,二是擅用阴谋诡计的谋臣。对于比较正直、有才的知识分子例如孔融、杨修等人,早晚都会加上一个罪名加以铲除。所以他那个曹氏集团迅速形成一个不讲政治理念、只争现实利益的军阀集团。

在政治上,他并不讲求治国的真本领,通过良好的政绩来赢得老百姓的拥护,而是采用“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手段纵横捭阖、联甲倒乙,消灭异己,扩充地盘。在军事上,他并不是明耻教战,认真培养出一批能够卫国保民的子弟兵,而是尽量去收编一些剽悍善战的现成队伍,只图他们能打胜仗,管他扰民不扰民。他所收编的队伍,一是青州兵——即农民起义的黄巾军中的精锐,二是乌桓兵——即东北游牧民族的剽悍骑兵。他就是靠这些职业兵帮他打下了江山。

曹氏集团是靠政治阴谋与军事镇压两手交替使用而发展起来的。比较而言,曹操对玩弄阴谋诡计更为内行。因此,包括自己的儿子曹丕和臣下司马懿等人在内,他培养出了一大批野心家兼阴谋家。此后汉、魏两代与魏、晋两代的改朝换代,都不是采用在战场上一决雌雄的老办法,而是采用一种名为禅让实为篡夺的滑稽剧似的新形式。这种表演的虚伪,老百姓全都心中有数,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也。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长期纷争下去,当然对老百姓不利。群雄之中若有一雄,能够顺应时势,吊民伐罪,昭告天下,号召统一,那么老百姓一定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当然是大好事。曹操当时身为汉相,已占天时,又有实力,如果自己没有野心,无意夺取汉朝的江山,则以他“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政治号召力与军事实力,恢复国家的统一并非难事,可以兵不血刃,传檄而定。在赤壁鏖兵之前,曹操似乎就拥有这种优势。他的兵力号称八十万,实有二十余万,要想不战而下江南,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为什么又吃了大败仗?这是他自己的名声太臭了。与其说他是政治家,倒不如说他是阴谋家。曹操用阴谋诡计,消灭异己,不断扩充地盘。而且在战胜之后,一再屠城,有了这种恶名在外,老百姓既恨他,又怕他,听到他的兵来了,不是欢迎,而是逃避。他下江南的时候,老百姓纷纷逃跑,不愿意和他合作,却愿意和反抗他的人合作。这就是他统一天下的计划一再受到挫折的重要原因。他一开始就走上了以诈术取天下的邪路,处处培植曹家的势力,打击“汉室”的威信,对汉献帝的欺压凌辱,到了惨无人道的程度,使得天下皆知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为了急于求成,消灭异己,他甚至于公开提倡只求建功立业,不讲伦理道德,造成整个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秩序瓦解,人心涣散。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开始,到匈奴骑兵打破东西两京西晋覆亡为止,这一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黑暗的时期。魏、晋两朝,宫廷秽乱,骨肉相残,官贪吏暴,民不聊生。西晋的八王之乱,同室操戈,混战20年,几乎耗尽了国力,终于召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大举入侵,中原残破,赤地千里。曹操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这一场滔天大祸,其间有极为清晰的脉络可寻。举例说吧,最先起兵南犯的匈奴五部骑兵,当年就是由曹操亲自把他们安置在近畿(山西),种下的祸根。

曹操怎样教坏了自己的子孙

所谓“祸延子孙”,至少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真正祸延自己的子孙;另一层是指祸延天下后世。一般人造福或者为祸,其影响只在包括自家子孙的小范围之内,影响不了他人。凡能“祸延天下后世”者,必是个能量很大的风云人物。

历史上有许多皇帝自己作恶多端,总还想把子女培养成人。有些胡人皇帝不仅自己希望汉化,还希望子孙汉化,永远留在中原过好日子,所以常常聘请汉人名师教育子女。曹操则不然,他在一心打天下的时候,不惜用自己的子女作为政争的工具。只要当时自己用得顺手,完全不为子女的前途着想。他一共有多少女儿,史无明文,难以详考,我们只知道他在公元213年秋,一次就把三个女儿——曹宪、曹节、曹华——送给汉献帝做贵嫔,后来又逼汉献帝立曹节为皇后,自己当上了皇帝的老丈人。他谋杀皇子二人及其母伏皇后,曹节必然是参与了的。这样把女儿当做礼物,一批一批地送人,而且让她们参与阴谋,这不是坑害女儿又是什么!

曹操自己不讲道德,只耍权术。和他比较接近的子女一定略有所知,想瞒也瞒不了。因此,他在这些子女面前也就难以装得道貌岸然。试举一例,即可看出他把太子曹丕培养成为一种什么样的角色。有一次曹操领兵打破袁绍的根据地邺城,曹丕不在军中。

《后汉书?孔融传》中说:“曹操攻屠邺城,袁(袁绍)氏妇子,多见侵略(受到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甄氏。”这个甄氏是袁绍的儿媳妇,是位出名的多才多艺的美人。曹氏父子久闻其名,早就对她垂涎。《世说》:“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将(指曹丕)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指甄氏)。’”原来曹操父子两人争风吃醋,曹操对其子先下手为强的做法十分不满。试看:军无纪律,上梁不正下梁歪,父子两人争夺一个女人,这还有什么伦理道德之可言。

曹丕初得甄氏,十分宠爱,他当皇帝后又立为皇后,但不久即加虐杀。曹丕对人的残忍、猜疑,不下于其父。曹操有子25人,除长子曹昂早死,能与曹丕争位者,只有嫡出的曹彰、曹植二人。曹彰有战功,曹植有文名,对曹丕都是很大的威胁。于是曹丕在枣蒂中下毒,毒死曹彰。从《三国演义》七步成诗一事来看,好象是曹丕宽宏大量,放过了曹植,事实并非如此。曹丕曾经多次陷害曹植,之所以没有得逞,是其母卞太后舍命相争。卞太后说:“汝既杀我任城(指任城王曹彰),不当复杀我东阿(指东阿侯曹植)!”曹丕怕事情闹得太大,不好收拾,才不得不收手,但是此后曹植即被长期软禁,失掉自由。曹操一死,曹丕立即全部接收曹操的姬妾,一个也不放过,被其母骂为“不如猪狗”。因为曹操传授给子女的,都是权术、阴谋,而非友爱、团结;所以曹氏的兄弟姐妹之间照讲权术,照耍阴谋,互相残杀,毫不软手。用不着等异姓来残杀他们,他们的自相残杀就一直没有停息过。

东汉末年,曹氏父子欺压汉献帝,可以说是百般虐待,杀皇后、杀皇子,如宰牲口。曹魏末年,司马氏父子欺压小皇帝曹髦、曹奂,也是百般凌辱。公元260年,20岁的曹髦不愿坐受废辱,竟率领殿中侍卫,仗剑升辇,要去讨伐司马昭。与昭的部下贾充相遇,贾充命人当众刺死曹髦。司马昭猖狂至此,他暗算许多曹氏子孙也就无须多说。公元220年,曹丕篡汉;265年,司马炎篡魏,同样都演出一场禅让的闹剧。前后相距45年,两次闹剧如出一辙。司马懿是曹氏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是曹操一手培养出来的,他的阴险刻毒,善于伪装,与曹操相比有过之无不及。因此司马氏家族的阴险恶毒比曹氏家族更胜一筹。曹操自己培养了司马一族来大杀曹氏子孙,这不是真正的祸延子孙又是什么?

曹操又是如何祸延天下后世

曹操怎样祸延天下后世?这又需要分为两个方面来探讨。一个方面是他对国家大局直接造成的负面影响。魏之篡汉,是他亲手布置而由其子曹丕执行的。晋之篡魏,是他的嫡传弟子司马懿打下基础而由其孙司马炎执行的。魏、晋两代统治集团实行的都是曹操倡导的“阴谋治国”的样板。直接造成人心瓦解,国本动摇,招来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入侵,国家覆亡。

另一方面是他公开号召坏人治国。从中华文明来说,自古都主张选贤举能,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管理国家大事,一定要选有道德(贤者)有能力(能者)的人。好人不一定做得成好事;坏人肯定要做坏事,如果放手用坏人来管理国家大事,请问还会有好结果吗?曹操在前后七年之间(从公元210年至217年)三下求贤令,即有名的“魏武三诏令”。在第三次求贤令中,他竟公开地说:“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这就是说,他敢于用不仁不孝的人来治国用兵。治国用兵是何等大事,就是很审慎地用人还难免会出一些问题,今竟公开承诺敢用不仁不孝之人,请问会把国治成什么样子,把兵用成什么样子?用不孝者治国,社会秩序能维持么?用不仁者治兵,老百姓的生命有保障?用不仁不孝者治国,国将成为黑社会;用不仁不孝者带兵,兵将成为土匪帮。这种办法,在理论上是矛盾的,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是危险的,会出大毛病。在魏晋南北朝,整个中国北方一片糜烂,千百万人头落地,这就是曹操用不仁不孝之人治国用兵所付出的惨重代价。

曹操做人做事的方法也对后世起到很大的负面影响。由于他的名声很大,后人跟样学样,每每理直气壮地作恶多端。我们当然理解:不论曹操能量有多大,他所做的坏事究竟有限。可是由于一千多年来说书、演戏广为传布,大肆夸张,人间的许多坏事都与曹操有了联系。在未出曹操这个人物之前,有些人做了坏事丑事亏心事,还觉得有些内疚,出了曹操这个人物之后,这些人就觉得,我是跟旷代英雄曹操学的,反而觉得心安理得,理直气壮,一点内疚的想法也没有了。正所谓:“曹操!曹操!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陈寿的《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书中记事,自然要维护曹操的形象。但是曹操的诡诈无良实在太出格了,陈寿也无法掩盖,还是暴露了他的不少短处。至于日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与毛宗岗修订过的《三国演义》,对这位奸雄更是揭露得淋漓尽致。受到说书、演戏的长期影响,广大民间对曹操的看法从来是深恶痛绝的。《东坡志林》中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民间看法的代表。这段话是:

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若。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至于历代官方,对曹操也不看好。《贞观政要》中记载李世民对封德彝说: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

李世民自己就是个沽名钓誉的人,连他也都看不起曹操,耻与为伍。

曹操成为后世黑帮黑社会的老祖宗

曹操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后人,一个人想要成功,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要当机立断,心狠手辣,宁肯我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对不起我。宁肯错杀一百,也不漏掉一个。被曹操冤杀的人是太多了,简直数不清。有些突出的事例如梦中杀人,如对吕伯奢一家斩草除根,无不令人切齿。但是这些事不一定可靠,不一定是历史事实。只有曹操杀周不疑一事,经过多种史料仔细核对,应是确有其事。现在暂选一种史料来作个简要的介绍。《零陵先贤传》云:

周不疑字元直,零陵人。幼有异才,聪明敏达。太祖(曹操)欲以女妻之,不疑不敢当。太祖幼子仓舒(曹冲)夙有才智,谓可与不疑为俦。及仓舒卒,太祖心忌不疑,欲除之。文帝(曹丕)谏以为不可。太祖曰:“此人非汝能驾驭也。”乃谴刺客杀之。

另有《北堂书钞》卷一一八载周不疑事云:

曹操攻柳城不下,图画形势问计,周不疑进十计,攻城即下。

曹冲是曹操的小儿子,中国的阿基米德。是他利用浮力定律,发明了借船称象的办法。他幼年极为聪明,与周不疑不相上下,于是和周成为好友。

曹操杀周不疑的原因,不外以下几条:

一是曹操想招他为女婿,他有所畏惧,没有接受,让曹操失了面子,所以该死。

二是他与曹冲是好朋友,曹冲病死了,他也不能独生,所以该死。

三是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才,非曹丕等人所能驾驭,为了曹氏集团的安全,以杀之为宜。

请问这都是些什么理由!用这些理由就去杀人,天下人谁能安枕!奸雄被天下后世所深恶痛绝,绝非无因。

曹操一再写文章告诉后代的野心家,要想急功近利,早成大事,就要敢于用人。敢用亡命之徒。“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夫有行(有德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既要破格用之,又要从严控制,使其能为自己卖命。这种用人原则,非常接近现代的黑社会。请问这样招致来的人才,能够做出什么好事来!

曹操劝我们别讲道德,他说:讲道德,不过是“慕虚名”而已。这种说法,来自他所写的一篇文章《让县自明本志令》。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朝廷的名义用兵,统一了北方。有人议论他,认为他会在羽毛丰满之后,夺取汉朝天下。他写此文进行表白,说自己绝无野心(这种表白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他还自我吹嘘说“设使国家无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就是说,如果少了我这个人,国家就会乱得一塌糊涂。(其实有他这个人,国家还是年年打仗,一天也没有太平过。)他说他本想辞职不干,以免被人误会,但是转念一想,自己如果交了权,特别是兵权,就很可能被人所害。自己被害,就会使“国家倾危”(把自己看得了不起),自己不便辞职,不是自己恋栈,还是为了国家。因此,他绝不“慕虚名而处实祸”。说来说去,他是绝不交权。至于朝廷封给他的“食邑”一共有三万户,他愿交回两万,保留一万户,以此“自明本志”云云。其实曹操所说想要辞职是在装腔作势。你若真无野心,为何不能辞职?你身为丞相,即使辞了军职,谁又害得了你?漂亮话说了一大堆,归根到底,大权是要抓的,实惠是要占的,至于名声好不好,我不介意。曹操在此文中的“教诲”,后世的野心家无不心领神会,认真遵行。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是爱好和平,重视诚信,对人宽容,不为已甚。曹操的所作所为正好与之唱对台戏。要问曹操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说得具体一点,可以说曹操已经成为后世许多野心家的老祖宗。他的言行,成为后代野心家模仿的样板;他的一些著作,成为后代野心家学习的经典。许多黑帮、黑社会的头子每每通过《三国演义》虔诚学习这位奸雄的阴谋诡计,终生奉行。

对于这个违背中华民族精神贻害天下后世的奸雄曹操,从古到今,从官方到民间,都是一片谴责之声。虽有少数文人通过欣赏三曹的诗文,还会对曹操产生一些好感,但那是对文不对人。影响不了天下后世对他总的评价。

从古至今,从今而后,人类社会作为千百万人所组成的群体而存在,总得建立秩序;为了维护秩序,人们总得有一种行为规范,也就是要讲道德。虽然古往今来,道德标准因时代之不同会有一些变化,但是人类社会必须要讲道德,不能抛弃道德,这是一条死道理,硬道理,千古不易的大道理。如果抛弃道德,天下就会大乱,人类就会自我毁灭。敢于公开抛弃道德的人,总会被天下人所唾弃。谁想歌颂这种人,谁想为他翻案,就会使自己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暴露了自己很不光彩的意图。想为曹操翻案实在是太困难了,只要曹操不讲道德,抛弃道德的铁案翻不了,他就永世不得翻身。在此文之末,作者对这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的曹孟德有诗叹曰:

霸业狂图转头空,

民间千载笑奸雄;

贻祸后世成定局,

翻案文章做不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9-29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治世之能人、乱世之枭雄,主要成就是: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创建安文学、提倡薄葬,不能简单称之为旷代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第2个回答  2016-07-06
这个真的不好说啊,保皇派肯定会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因为他挟天子而令诸侯,最后没教育好儿子,儿子夺取了汉室江山,还杀了皇帝。改革派肯定会说他是旷代英雄,因为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统一北方,安定了后方,名义上还是为保大汉而战,成就了一大批人,也打出了一堆经典的战役,等等。主要是看你怎么理解,怎么认为,毕竟人都有犯错和做对的时候,没人能认定一个人的功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2-03
曹操只不过是对汉末现实失望透了的英雄,转而谋求自立救国,没错,前半生忠于大汉;后半生忠于自己。
他是奸雄吗?他是。
篡不篡位,在他统一北方那一刻开始,已经没办法避免或者说抗拒。曹操不是一个人在经营诸多州郡,他的家族,跟随他的寒门,都不允许他对汉室抱有可有可无的愚忠,不封魏公,如何提高威望,不封魏王,如何解决赤壁惨败的影响。
对于晚年的曹操而言,称不称帝已经毫无意义,他始终没有跨出那一步,不是对汉室的忠心,而是对自己年少时候的初衷,选择坚持。

曹操既不是罪人,也不是英雄,对他而言,当初如果执政的皇帝脑子正常点,能稍微为民做点实事,他又何必如此,不是谁都能像曹操那样,他就是他,谁不愿纵情在太平之年。
第4个回答  2018-11-24

曹操既不是旷代英雄也不是千古罪人,他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