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基准法律制度

如题所述

劳动保障是指国家以强制性规范规定的关于工资、工时、休息休假、职业安全健康、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方面的最低劳动标准。劳动基准法律规范是有关劳动条件的法律,是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保护的最低标准,与广大劳动者息息相关。

我国的劳动基准法律规范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相关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中。劳动基准法律制度在劳动法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具体包括工时制度、休息时间制度、工资制度、职业安全健康制度。

劳动基准就是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劳动合同及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中,若有任何劳动条件低于劳动基准,则无效,劳动者有权以劳动基准为依据主张合法权益。

劳动基准具有法定最低、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兼顾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权益、在劳动法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等特点。

劳动基准在劳动关系调整中具有准据功能、替代功能、整体推动功能等核心功能。

一、基本概念

劳动基准是指国家以强制性规范规定的关于工资、工时、休息休假、职业安全健康、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方面的最低劳动标准。

劳动基准法律规范在劳动法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亦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劳动基准法律规范是有关劳动条件的法律,是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保护的最低标准,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

二、主要特点

1、劳动基准是对劳动者权益进行保护的法定最低标准。

劳动条件最低标准,由法律、法规直接规定,并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作为基础,通过法定程序予以确定或进行调整。用人单位和个人约定的劳动条件高于最低标准,不受限制;若低于最低标准,则应按最低标准执行,由法定的最低标准代替协商约定。

2、劳动基准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劳动基准是由国家公权力保证实施的有关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国家公权力的强制介入,既是保障劳动者正常生活水平的需要,又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维护社会正义的客观要求。

3、劳动基准既涉及劳动者的权利保障,也涉及企业的义务承担,具有系统、复杂的特点。

劳动基准的设定,需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劳动关系双方承受度等因素,兼顾劳动者和用工主体双方的利益诉求,具有系统性、复杂性。

4、劳动基准法律规范在劳动法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劳动基准法律规范与劳动合同法、工会法、集体合同法律规范、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等共同构成我国的劳动法体系。

三、现行规范

我国的劳动基准法律规范主要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5章(工资)、第6章(劳动安全卫生)、第7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此外,国务院及其相关部委也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

1、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方面

(1)《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1994年)

(2)《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8年)

(3)《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2008年)

(4)《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2013年)

(5)《我国法定年节假日等休假相关标准》(2019年)

2、工资方面

(1)《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1990年)

(2)《工资支付暂行规定》(1994年)

(3)《最低工资规定》(2004年)

(4)《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2019年)

3、职业安全健康方面

(1)《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年)

(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2015年)

(3)《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2015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18年)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21年)

4、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方面

(1)《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1994年)

(2)《禁止使用童工规定》(2002年)

(3)《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2012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