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

如题所述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几乎是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此后,几乎所有各套中学语文课本都入选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文革”初期,鲁迅作品曾一度被逐出中学语文课堂,后来也很快恢复了。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作家,没有谁能够像鲁迅这样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如此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中学语文课本中,其他任何一位现当代和外国作家都可以缺席,惟独鲁迅不能缺席。于是,不同时代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怎样解读鲁迅作品,不同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教学鲁迅作品,就成为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民国以来中学语文课本鲁迅作品选目

关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选目问题,可分以下五个阶段来考察。

1.20世纪20年代初~1949年

鲁迅作品一诞生就注定成为日后的经典。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开始新文学创作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在他们自行编写的国文或国语类课本中编入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鲁迅作品。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其中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鲁迅作品。1924年,叶绍钧主编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30年代傅东华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40年代叶绍钧、朱自清合编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等,都选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这一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选入鲁迅作品,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显示白话文学的实绩,推广白话文,二是传播反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培养时代新人。

这一时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篇目如下:

散文:《秋夜》《雪》《风筝》《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藤野先生》;

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风波》《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

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先和最后》。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共产党解放区为培养自己的文化干部,也开始编写体现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中学语文课本。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套中学语文课本。据统计,解放区的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以下鲁迅作品:

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节选)《非攻》;

杂文:《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我们不再受骗了》《不识字的作家》《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像的愚蠢》《中国语文的新生》《〈且介亭杂文〉序言》《最先与最后》。

我们看到,解放区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偏少,鲁迅散文完全被排除在外,所选大多为充满现实政治倾向性的杂文。值得注意的是,《阿Q正传》第一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显示了编者的思想视角和艺术眼光。《非攻》作为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入选解放区课本也有它特定的时代意义。

2.1949~1966年

1949年全国解放后,一切纳入新体制的轨道。语文成为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说:

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一种思想内容或一个政治道理,可以用一篇说理的论文来表达,也可以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个自然科学的故事来表达。……要这样,才能够完成通过语文教学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才能够使学生得到深切的感染,对学生发生切实的作用。

这段话,不仅鲜明地把开设语文课的第一任务严格定位于政治思想宣传,而且暗示了选文的范围和标准,当然也给鲁迅作品的入选提供了理由。最重要的是,这段话明确了鲁迅作品在新体制下入选的目的,即政治思想教育。

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如下:

散文:《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记念 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鸭的喜剧》《祝福》《铸剑》《理水》;

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不再受骗了》《“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胡涂始》;

诗歌:《自题小像》《自嘲》《为了忘却的记念(诗)》。

以上共计31篇(首),数量比解放前的24篇相比,又有增加。说明这一时期的鲁迅作品在新的政权体制下得到进一步认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加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鲁迅杂文被大量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从政治目的看,表明新政权需要利用这些现实批判性很强的杂文,来清算被业已推翻的旧政权,并证明现行体制的合法性。如1955年初中文学课本《社戏》一课的教学参考中的说明文字:

讲授这一课,教师应当指出,今天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教学教育下,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再用不着像作者当时那样偷偷地去找寻乐趣,应该珍视这种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

这一时期的文学阐释,类似上面这样的说法非常普遍,几乎成了诠释鲁迅作品的常用格式。《我们不再受骗了》一文的教学参考是这样写的:

讲授这一课,目的在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欺骗人民和诬蔑社会主义国家的罪恶阴谋和反动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非常直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

从上列篇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目,基本奠定了解放后直到现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基础。即便是现在这样一个思想不断解放、文化渐趋多元的时代,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也难以超出这一范围。如这一时期新选入的《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灯下漫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都有相当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为后来各阶段所编辑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用。

3.1966~1976年

“文革”期间,“左”倾思潮登峰造极。中学语文教学一味强调政治思想宣传,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者“政文课”。全国通用的语文课本被取消,专门从事教科书编写和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遭解散,各地自行编写五花八门的语文课本。据了解,“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1969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仅限于政治针对性极强的杂文);1970年,文学作品的解禁范围进一步扩大;1972年以后,只要是鲁迅的作品均不在被禁之列。概言之,“文革”中后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时候,鲁迅作品成了中学语文课堂上惟一的文学教材。

以“文革”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为例。该套教材的1966~1968年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无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件小事》《孔乙己》《藤野先生》《药》《祝福》等鲁迅作品。

4.1977年~90年代初

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主要是对 “文革”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

以下是这一阶段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选目情况:

散文:《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藤野先生》《鲁迅自传》《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

杂文:《〈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糊涂始》《流产与断种》。

对以上选目,需要说明几点:一是《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鲁迅自传》五篇属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二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入选的《风筝》一文,曾在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这是该文相隔半个多世纪后第二次入选;三是与实现政治联系相对紧密的杂文,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

5.20世纪中后期~现在

中学语文课本中最新鲁迅作品选目如下:

散文:《雪》《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

杂文:《灯下漫笔》《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这些篇目可以看出,鲁迅作品中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被大量保留,而杂文数量与上一阶段相比已大大减少。

上世纪末,中学语文界掀起了一场中学语文教育大讨论,鲁迅研究界部分专家介入了这场讨论。讨论自然涉及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目问题。主要意见有二:一是中学鲁迅作品中有些选目不妥,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骂人”的文章,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和出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均应退出中学语文课本;二是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篇目太多,师生普遍持反感态度。对前一个问题,随着鲁迅研究的深入,争论越来越少,共识越来越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的中学语文课本中,这类文章已经被撤换。对后一个问题,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和鲁迅研究专家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最后,课本编者更多地听取了鲁迅研究专家的意见,维持中学语文课本中15篇左右的鲁迅作品。

对于中学语文课本中不能减少鲁迅作品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教授作了很好的解释。2002年,他就“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这一问题接受了《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记者的采访。针对有人质疑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数量太多、对于中学生来说太难的问题,王富仁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大家之所以认为鲁迅作品难懂,最重要的原因是把鲁迅作品当作某种观念的工具,将学生接受鲁迅等同于接受某种附加于其上的观念。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在现代文学中,像鲁迅这样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作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要从直感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为此,王富仁教授得出结论: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不能减少鲁迅作品。王富仁教授的这番谈话,打破了人们对中学鲁迅作品的一些惯常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认识。

鲁迅作品选目问题的讨论同时涉及选目标准问题。正如有些专家所说,中学鲁迅作品选篇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需要鲁迅研究界与中学语文界通力合作。就中学鲁迅作品选目标准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提出了两点意见,值得我们认真考虑:“一是要能体现鲁迅思想、文学的精髓,一是要具有可接受性,注意中学生的年龄特性。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要有一个接受梯度。比如说初中阶段可多选一些鲁迅关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描写与思考,相对明朗的文字;高中阶段则可选一些更能体现鲁迅最基本的思想,更为严峻,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字。”(《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载《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据掌握的资料显示,港台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鲁迅作品很少,它们包括《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风筝》《伤逝》《非攻》等。台湾中学课本则几乎不选鲁迅作品,在最近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只有《风筝》入选。

通过以上各阶段中学鲁迅作品选目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鲁迅先生数量繁多的作品中,其中的一部分作品穿越了历史的迷雾,经过了不同时代的考验,为不同的教科书编者所认可,它们在各个时期都被编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作为中学生的必读课文。这些作品主要是指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如《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风波》《阿Q正传》《社戏》《祝福》《秋夜》《风筝》《灯下漫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无论什么时候的教科书编写,我们都应重视这些白话文学经典,它们将与文言经典一样,是我们中华文学宝库中灿烂的瑰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