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地质调查管理系统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如题所述

早在19世纪,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出现了地质管理部门(英国于1832年,澳大利亚于1849年,瑞士于1858年,德国于1873年)。俄罗斯的彼得一世早在1700年就曾发布寻找矿产和开展采矿与冶金工作诏令,1806年开始在财政部内建立了矿山司,从而加强了我国的矿业与地质工作。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方向是正确的。

然而在俄罗斯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地质工作的困难时期,20世纪初国内矿物原料的供应形势不妙,曾引起巨大的恐慌。因此,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加强与矿业有关的地质工作。不过,当时在俄罗斯的采矿和冶金工业中仍是外国资本占优势。

1915年俄罗斯科学院建立了自然资源研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统计国家所有的自然财富。

学者们认为,俄罗斯的矿物原料部门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历史阶段:1900~1914年——经济相对稳定阶段;1914~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国内战争和外国的干涉;1922~1927年——战后的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27~1941年——工业化阶段;1941~1945年——伟大的卫国战争阶段;1945~1950年——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1950~1991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阶段和后期的不景气阶段;1991~2001年——苏联解体,重建和国家经济崩溃阶段。

在19世纪的一百年里,俄罗斯在地下资源利用方面曾取得很大的成就。例如,在乌拉尔,采用当地的铁矿和煤炼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铸铁和钢,利用铁矿石和顿巴斯的石煤开始在南方建立新的冶金联合体。当时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巴库)和铂金产量(乌拉尔)占世界第一位。还有黄金开采量也是居于首位,并建立了巨大的黄金储备(达2000吨),为国家起到了保险基金的作用。由于采矿业的巨大成果,俄罗斯到19世纪末已建成了相当规模的铁路网,几乎所有的居民都可用煤油灯照明。

但是,到19世纪末我国的采矿工业开始走下坡路,原因是外国企业家们错误的管理模式,他们只顾眼前利润,不关心甚至削弱为矿山服务的地质工作。创建于1882年的地质委员会在20世纪初总共才有30几个合格的地质学家。在20世纪初俄罗斯的矿物原料基地非常有限。

到1927年国民经济成功地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开始加快国家的工业化步伐。已建成的几十个到上百个新发现的已探明矿产地陆续投入使用,为实现俄罗斯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第一次以地质勘探工作的成果为基础,以五年计划的形式颁布了国家发展战略计划。同时,地质勘探工作也成了人们长期关注的对象。在战前的五年计划中,我国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发展东部地区的工业生产,而且使它们能成龙配套起来。例如,以乌拉尔磁铁山的铁矿石为基础,加上库兹巴斯的煤,可以建成新的冶金中心。同样,还在乌拉尔和阿尔泰建成了有色冶金工厂,在东部地区建成了化学企业。

到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实际上已经实现了(除金刚石以外)矿物原料的自给自足。在大力发展传统矿山开采的同时,还建立了一批新的采矿企业。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主要原因是国家建立了地质勘探管理机构:除了全苏地质工作委员会外,在每个矿山人民委员会中都有自己的地质勘探管理处,有几千个普查、勘探队伍奋战在野外,有12所大专院校为他们培养干部(到1933年在地质勘探单位工作的合格专家已达5955人)。在科学院系统还建立了十几个地质科学研究所,在地质工作委员会内设有5个大型矿物原料研究所,还有一批专门研究地质工程新工艺和设计的研究所。

在1941~1942年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期,苏联西部的工业中心都沦陷了。一大批铁矿,顿巴斯和莫斯科郊外的煤矿、汞矿、铝土矿、钨矿、钼矿、镍矿、高岭土矿,乌克兰的水晶矿都落入德寇的手中,还有许多大型冶金和机械制造工厂,包括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也遭到了毁灭性破坏。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对我国当时矿物原料政策的远见卓识表示钦佩。即使在这样困难和危急的时候,我国的地质勘探工作和原料基地的建设仍没有垮掉。我们在后乌拉尔地区适时地勘探了数百处矿产地,及时弥补了国家西部领土和资源被德寇夺去的损失。正是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我们开始着手开发第二个“巴库”(位于乌拉尔南部)和乌拉尔铝土矿山,在阿尔泰、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建设最大的铅矿,在吉尔吉斯建汞矿,在哈萨克斯坦的东部建钨矿。在乌兹别克斯坦的钨矿自1941年6月21日开发,经过3个月就产出了第一批钨精矿。远东建成了锡的工业基地……,不用再一一列举了。所有这一切,都归功于地质学家和矿工们为保证军事工厂急需的矿物原料付出的忘我劳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国家的国防力量首先取决于它自身的矿物原料潜力。在战后的第一次最高苏维埃地方性选举大会上斯大林就曾指出,要把加强国家的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当作重要任务来抓,以防止将来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事件,并要求在短期内使工业生产恢复到战前的水平。当时提出了高标准的生产指标:生铁达到年产5000万吨,钢6000万吨,煤5亿吨,石油6000万吨。

战后国家矿物原料基地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为了便于集中管理地质勘探工作成立了苏联地质部。广大地质工作者完成了一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其中包括发现了西西伯利亚的石油,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诺利尔斯克的镍、铜和银,雅库梯亚的金刚石(从此,苏联在所有矿产资源品种上都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了),东西伯利亚和西乌兹别克斯坦的金,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外贝加尔地区的铀,白俄罗斯的钾盐,哈巴罗夫斯克边区的锡,南乌拉尔的铬,加拉达乌地区的磷灰石等。在发现的矿产地快速完成了勘探,必要时在很短期限内就可投入开采。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矿业生产达到了高峰。在这个时期我们拥有强大的后备基地,可以应对各种矿物原料扩大开采的需求。国家的地质部门保障了矿产储量的增长超前于运营矿山资源枯竭的速度。

在前苏联时期,我们可以系统地组织超前的地质调查,在主要的远景区域组织与该地区的重要性相适应的队伍开展地质调查。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建立了全国的地下资源研究体系,进行统一的管理,从丰富的资料中选择前景最好,最需要深入研究并探明的各类矿产目标。

权威地质学家们普遍认为,苏联解体以来以前完整的地质工作管理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俄罗斯联邦已开始丧失一批紧缺矿物原料的来源:分布在乌克兰、格鲁吉亚和哈萨克斯坦的锰矿,哈萨克斯坦的铬矿,分布在乌克兰、中亚和哈萨克斯坦的铀矿,乌克兰的钛和高岭土矿,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克兰的汞矿等。只用一个数字就可以让人惊醒:从事地质工作的专业人员已减少了90%。目前我国新增的储量跟不上地下资源储量(采空)损失的速度,许多矿山企业适应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纷纷倒闭,导致采矿总量持续下跌。在世界采矿产量上升的背景下,除铀、铅、钨、汞、石棉矿外,俄罗斯的采矿业一直在走下坡路,其中一些重要矿产(例如稀有金属)已完全停止了开采。

苏联地质部被撤销后,国家把矿产资源的管理工作转给了15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科研-生产联合体和科研机关,其中有2家大型联合企业、52家生产联合体、7家科研-生产联合体、32家科研和设计单位、9家工厂、8家技术学校和其他从事生产和社会保障的企业。

再往后,在“重建”的浪潮中把许多地质机构划为更小的单位,在1991~1992年实行股份制和私有化时,这些地质勘探队又被移交给矿山企业。直到1994年这项工作还在继续。按照1994年5月16日俄罗斯联邦第942号总统令和国家私有化纲要的精神,在384家中只保留了87家企业和机构仍属于国家所有制,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完成联邦提出的社会地质调查工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