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因"警察形象"引争议,剧中塑造的警察的形象有问题么?

这两天,舆论讨论最热的一部剧非“人民的名义”莫属了。在网友和媒体的一片点赞声中,我们发现了另一种声音——来自警队媒体和自媒体。在他们看来,“人民的名义是踩在警察肩膀上搞宣传”,是一种耍流氓。4月5日上午,平安北京发布微博说,《人民的名义》里警察的人物设定和所作所为,好像没有一个是正面的。微博的末尾,平安北京的童鞋还艾特了公安部,表示“抗议”。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反映反腐的电视剧,不是一部歌功颂德,给大家讲童话故事的电视剧。它的使命,就是要放大社会不良现象,就是要警醒世人,也警醒相关部门。它是为了反腐而生的,它讲述的是我们经历的或者没有经历的阴暗面,所以把警察反映成这个样,是艺术加工,并没有暗指社会中警察就是这个样。

生活是血淋淋的,是现实而残酷的。恐怕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所有的警察都是阳光下见得光的,值得大家点赞的歌颂的。可是这下他们心里不舒服了,虽然现实生活中做的不咋地,但是也不能在电视剧中这样描述人民警察的光辉形象啊。哪怕内里坏了,但是面子还是得好看吧。

身正不怕影子斜。如果自己心里边没有小九九,自己平时光明磊落,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于违法乱纪可以做到零容忍。那么电视剧里的形象,观众自然会抵触,会知道是过了头了,是有点夸大其词了。

事实却是不少人恐怕会深有同感,恐怕会觉得电视中的警察就是现实里的警察。恐怕他们心里边对于警察的印象,早就坏透了。所以当他们看见这样的情节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接受了设定。

什么叫强大,强大就是无惧任何指责,都敢于正面面对。因为自己有底气,有信心,有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大家应该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这样的,而不是逞口舌之力叫嚷自己不是这样的。

另外剧透一下,小说中赵东来是个好警察,至少我认为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6
无论哪一个行业,哪一个岗位都有好人和坏人,因为某些个别现象、特例直接将这一个行业这一个岗位的人一棒子打死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平的。那么,《人民的名义》的警察形象到底有没有问题呢?

的确,如新闻中所说的,《人民的名义》对于警察的设定确实不够正面,对于警察的形象也确实丑化了,因此,引来了很多人的不满。事实上也确实是如此,剧中对于警察的形象,确实是丑化了的。但是,我们还需要清楚的一点是,这是电视剧,电视剧的情节都是高于生活的,所以,对于《人民的名义》的警察形象也不需要太过于上纲上线。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人们对于负面的东西,接受程度往往都比较高,会愿意去相信,比如我们在看一个情节的时候,如果是夸警察的,大家可能会觉得真假的情节,如果是贬的,大家可能会更愿意去相信里面的真实性。所以,这就是《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会带来的不太好的影响。我弟弟就是警察,看的时候会很无奈,很气愤,一些不明就里的人,也会戏谑性的问:哎,你们是不是都这样子?你们警察怎么这么坏?等等之类的,这对于那部分兢兢业业的警察来说,所带来的伤害确实是非常大的。

我们承认生活中,确实有不好的警察,确实有坏警察,这些警察确实该受到指责,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好的警察,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生活才会如此岁月静好。

所以,在看这部剧的时候,也别忘记了我们身边负重前行的兢兢业业的民警们。
第2个回答  2017-04-06

       艺术是对于生活的再加工,为了让艺术最大化地体现它希望表达的事物,可以对于生活进行重组与调整。但必须具有现实性,说俗了,就那句“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也就是说,艺术可以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生活。《人民的名义》的小瑕疵,就在于它一定程度地,脱离了生活。任何艺术,都必须合乎现实性,就像小说必须合乎逻辑性一样。


       《人民的名义》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好看,大快人心,官场现形记的再现。但在这好看之下,人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警察,不像警察!”


       这是《人民的名义》的小瑕疵所在,如若为了表达“反腐”这一主题,自然可以对现实中的警察形象加以合理的改造,自然可以稍稍跳脱出现实的桎梏。


       但是如果跳得太远了,那可就不行了。


       说白了,就是这里头。“警察,太不像警察了。”


       稍稍有些不像,其实都是不行的。警察形象的设定,本是有尺度所限的。这个尺度很简单,电视剧塑造的警察,不论是怎样的清正廉洁,抑或腐败贪污。但至少,他还是个警察。符合人们对于警察这一形象的认知。


       但如果不像了,哪怕就只有一点点的不像,都不行。


       源于生活的艺术,不能脱离生活。一旦脱离生活,就像失了根基一般,迟早是要倒塌的。


       其实能否在跳脱于生活的情况下,守住那一个跃起的度,一直是影视作品的挑战之一,而且,很可能是最大的挑战。


       我们会发现那些好剧,往往其底线就是守住了生活的根基。而那些烂剧雷剧,就是脱离了生活。


       比如现在为人所口诛笔伐的抗日神剧,各种脑残青春剧,无一不是脱离了生活而造就的悲剧。为了取得艺术效果,拔苗助长,结果枯萎。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人民的名义》中警察形象的塑造,一定程度上确实脱离了常规生活中的警察形象。不谈这是对于警察这一形象的不尊重,单纯对于作品艺术性的开发,也是不利的


       《人民的正义》对于“反腐”这一主题的挖掘,用力过猛,对于警察这一荧幕形象的利用,使大了劲。但瑕不掩瑜,依靠这一帮子老戏骨以及出色的剧情,《人民的名义》仍称得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只是这一小瑕疵,阻碍了它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也一定程度上,对作品具有的现实意义,起了一个反作用。


       希望真如导演所说,后续剧情会对之起到弥补与改进,但我以为这样的可能性很小,在剧情已然进展到这一阶段,警察的形象可谓被很大程度的固化了,后续还能掰回来,也容易成一种硬掰。

第3个回答  2017-04-06
太久没看剧了怎么办,感觉错过了一场好戏啊。。。哭泣

其实对于形象的塑造大可没有必要小题大做,演戏仅仅是演戏,大部分时候还是要和现实分开来的,不能“沉迷电视剧,不能自拔”,那么过分的沉迷就容易出现一种自我带入的错觉。

以前我看小说看沉迷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把自己当成男主或女主了,就导致痛恨那些剧情中的配角,总觉得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人的缩影,而对某些现实生活中的人都产生了偏见!

那么可以说,我们不少可爱的警察可能也是犯了我当初同样的误区了,如果跳脱出来看,那么这部剧仅仅讲述的是某些问题,而不是带入了大部分好警察。毕竟需要一些比较刺激的题材才能够吸引观众,如果太过写实,那么就容易导致稀松平常。

记得以前查过相声等等表演形式的来源,很多也就是把某个问题放大了来看,戏剧化了来看,讽刺化的语言也才带来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效果,那么电视剧其实也是雷同的。

而且在这个问题最后导演也做了相应的回应,也就是说:哎呀,大家慌什么嘛,好戏在后头,不要急不要急,我们慢慢看,慢慢品味才有好的效果不是?

那么即使我这个不爱看剧的人来说呢,既然大家都对这个剧抱着那么大的期待,包括警察都那么在意剧中的形象,我还是期待之后的剧情不要让大家失望,要有看点才能够对得起收视率不是?包括结局也是一样,千万不要阑尾,反腐剧出现的并不是特别的多,目前在小鲜肉堆中也不是特别的热,那么借此乘风破浪开拓一个新的看点岂不是很好?
第4个回答  2017-04-06
确实有问题,就拿警察👮队伍刚出场来说吧,是和大风场的员工对抗,出动警力来拆迁。虽说后来是假警察吧,但是也的确够给整个团体抹黑的。而且警察这边还将警车借给拆迁队,估计身上穿的警服也是警察队伍给赞助的吧!
再来说说里面的几位警察……先从小喽啰说起,忘了叫什么名字了。就是那个碰到郑西坡,郑和那个片警说自己和蔡成功见面。于是就把郑抓回去做笔录了,当初这里演了让老郑签字的画面,总感觉之后会出什么猫腻。还有他后来去老郑家里找郑胜利谈网络转发的事,总感觉没那么简单,往往小片警最能反映问题。
再来是光明区警察局局长程度,这个人呢,是拆迁队长常成虎的表哥。因为自己表弟被抓进局子受委屈了,所以就以权谋私欺负老郑。在狱中对老郑耍狠那里实在是有够气人的。到后来被撤职那份低头哈腰的姿态,以及之后求祁同伟帮忙时的卑微。哪有人民警察的样子,跟仆人似的给自己的新老大点雪茄。小小一个区的警察局长就不知道为什么受谁指示监视市委书记,可怕啊!
上一级就是京州市警察局的局长赵东来了。呀,武松来演一个警察,总感觉可惜了。不过是真心帅,但是角色吗就一般般了。不舍得从维稳经费里拿钱给下岗员工安置费,逼迫蔡成功说假口供,对于陆亦可是一直追求,之前离婚感觉也是为人还是家庭方面处理不好。
最终级就是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了,许亚军这个演员好像一直以来坏男人形象演的很多啊。没想到在这部剧里放着自己的小白菜老婆不要,竟然和高小琴有一腿,想不到啊!什么哭坟做农活,这种溜须拍马的事没少做。步步为营,只想着自己升官发财,做事想三想四,老考虑后果和维持人际关系,在一一六事件中的表现感觉真欠打。
综上所述,从小虾米到大鱼,似乎剧中的警察形象真的是有问题的,唯愿现实中的警察不这样才好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