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文化非常的丰富,宋朝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如题所述

客家话。

南宋庆元间任汀州教授的陈一新在《跋赡学田碑》有云:“闽有八郡,汀邻五岭,然风声气习颇类中州。”差不多同时代的刘克庄在咏漳州风物的诗句中有:“风烟绝不类中州”。可见宋人眼中境土相邻的汀、漳两州居民的方言和文化面貌是完全不同的。说明宋代闽西已经形成独特的语言。

一般认为,南宋时客语便初步定型,但直到20世纪才被定名为客语。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扩展资料:

从西晋“五胡乱华”开始,中原汉人经多次向南大迁徙,逐渐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的迁徙,不仅保留了中原的风俗习惯,也保留下了语言的汉唐古韵。客家话是古代中原语言中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平水韵的读音和汉字韵部。

宋词大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车”不读chē读cā,而客家人叫车子作cā zi。

“腻”是形声字,形旁为“月”,即“肉”,表其字义与肉食品有关。“贰”为声旁,古音读nì,数字“1、2、3”为“yī、nì、sān”。客家人关于“贰”的读音,与古汉语是相同的。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爷”指父亲。如今普通话中多指祖父,而客家话的“爷”是指父亲。

“走”古汉语是“跑”的意思。“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即“扁鹊望见蔡桓公转身就跑”,普通话则单指区别于“跑”的步行。而客家人说“他很会走”,即“他跑得很快”。“打飞走”,即“飞快地跑”。

总之,客家这一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民系,虽经千百年时空变异,逐渐改变着使用的语言,但仍有一部分古汉语的音和义顽强地保留在其语言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乐大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2
北宋通语以当时的中原方言为基础方言,当时的汴京话为中心方言。因为洛阳是西京,距离汴京很近,方言关系密切,而且从历史上看,洛下音一直是中古中前期的中心方言标准音,所以通语中也当有大量洛阳话成分。到了南宋,通语则是受吴语影响的汴京话和临安话的结合体。
第2个回答  2019-09-22
中原官话 汉语
自古以洛阳音为正音,河南话就是典型的中原官话。以洛阳为标准音的华夏语后来成为东周通用全国的雅言,进而发展成为扬雄《方言》提及的 “通语、凡语”。魏晋南北朝时,以洛阳语音为标准的“通语”从中原传向北方和江左一带。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推广以洛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北宋都汴梁(今开封),洛阳话和汴京话十分接近,两地流传的语音被称为“中原雅音”。南宋定都于杭州,中原雅音也随之在杭州扩大了影响,以至于今天的杭州话还同中原官话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当时洛阳话仍处于标准音的地位,“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北宋时期中原之音基本定型。
第3个回答  2019-09-23
宋朝没有后世所谓的官话,官方语言最主要的是汉代流传下来的洛阳正音(非洛阳方言),诗词曲赋文章蒙学科考的音韵皆以此为标准(南宋迁都后依然如此)。日常用语第一开封话,第二洛阳话。地方通用官方语言以各方言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为标准,例如北京大名府方言,还有南京话等,
第4个回答  2019-09-22
宋朝灭亡最后地是今江门市,所以四邑话是宋朝的官方语言。很多语言学专家说四邑话是像客家话语支,粤语语支,赣语语支下的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