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字在论语中用了几次?

如题所述

“信”字在《论语》中用了38次。《论语》中没有“诚”字,“诚”字的意思包含在“信”字之中,即诚信。在38次中,用于“诚信”即诚实不欺之意的有24次;用于相信、信任的12次;用作副词或形容词的2次,也与真诚的意思相连。信,就是对人诚实,不弄虚作假,讲信用,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能这样做,说的话才会被人相信,为人才能得到信任。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里有问号)(《为政》第二十二章》(孔子说:一个人不讲诚信,不知那怎么可以做人。好比牛车没有,马车没有,他怎么能行走呢?(这里有问号)[、都是车辕套牲口的横木上的活塞,没有这个关键便无法套牲口而启动车辆。])子曰:民无信不立。(《颜渊》第七章)(孔子说:对百姓没有诚信的政府就站不住。)孔子认为,人而无信,在社会就不能立身,诚信是做人的关键,所以对人必以诚信为先。他还把诚信作为治国的一项根本原则。对百姓要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他还讲治国要“敬事而信”(《学而》第五章。对工作严肃认真,信实不欺)、“谨而信”(《学而》第六章。言行谨慎而诚信无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子路》第四章。统治者爱好诚信,百姓就没有人不说心里的话)。还有一些论说诚信与治国关系的言论,我们在后文再讲。对孔子的诚信教育,他的学生也多有体会,如: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里有问号)(《学而》第四章,译文见前)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学而》第七章,译文见前)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学而》第十三章)(有若说:诚信符合义,说话要兑现。)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这些论说,后来被概括为言简意赅的一句话:“人无信不立。”一个不讲信誉的人,没有人信任,在社会上是不能立足的。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人人知道你是个骗子,只会花言巧语而不办实事,说话不兑现,谁肯与你交往?(这里有问号)一个工厂或者商店,生产或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广告说得天花乱坠,全是欺骗性宣传。骗了一时,骗不了永久,这样的工厂或商店,经过顾客索赔、工商局处罚,臭名远扬,非关门不可。

一个政府,不论哪一级政府或其职能部门,如果朝令夕改,或者对人民群众的许诺说了不算,这样的政府便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丧失民心,也非垮台不可。这一点,民选政府更明显,竞选时提出的纲领、措施赢来人民的选票。骗一次,骗不了两次,下届大选肯定不再投你的票,你只得卷铺盖走人。

孔子认为讲话就要言行一致,所以要“谨言”、“慎于言”,不能轻易许诺,先想想能不能兑现;在许诺之后就要“敏于行”,积极努力去争取兑现,即“言出必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