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南方实力远不如北人,衣冠南渡导致的吗?

如题所述

当时西晋灭亡,琅琊名士与司马睿衣冠南渡。南方原本东吴地界,此时东吴被灭不过三十余年。他们对司马氏没有任何感情,甚至或许还有敌意。而衣冠南渡后,东吴人民竟很快拥护司马睿,于是有了东晋。历史上从不缺乏前朝志士意图复国的故事,为什么东吴仅仅三十多年就忘了仇恨呢?

其实很简单,东吴复国不可能,因为在江东世家大族看来,谁当政都一样,只要能代表江东世家大族的利益就行。实际上,在西晋并不是没人尝试恢复江东政权统治,只不过被江东世家大族镇压了。到东晋,“衣冠南渡”,南北世家大族的矛盾日趋激烈,也发生了南人阴谋自立的事件。不过都因为种种政治原因均告失败。

西晋时期江东世族地主的“三定江南”

江东的世家大族自东吴灭亡后,并不因东吴政权的消灭而随着消灭,他们的庄园,仍旧是“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他们的庄园之内,仍旧是“僮仆成军,闭门为市”。他们的经济基础一点也没有动摇。固然,北方的人士从某一角度看来,认为西晋政权笼络江东世家大族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江东世家大族出仕中朝——在洛阳任大官的人还不够多。

可是江东世家大族在江南的潜在势力与社会地位依然有举足轻重之势,江东世家大族的武装组织,仍然是镇压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的主要力量。所以以周玘为代表的江东世族大地主能够“三定江南”。什么是周玘的“三定江南”呢?

在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的五月,长江、沔水之间曾爆发了张昌为首的农民起义,农民军的一支在石冰的统率下,攻下扬州,进破江州(治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临淮(郡治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民封云起兵响应,也袭破了徐州,起义军一时声势浩大。

虽然是年八月,张昌在江夏战败,而石冰、封云所统率的起义军却仍继续在扬、徐一带进行着顽强的斗争。江东世族大地主义兴(今江苏宜兴)周玘(祖父鲂,东吴鄱阳太守;父处,西晋御史中丞)联络“江东人士”,推“东吴四姓”之首的吴郡顾秘为都督扬州九郡诸军事,动员江东世家大族的地主武装配合政府军,攻击农民起义军。

永安元年(304年)四月,石冰战败,奔江北,投封云,云部下杀冰,云降。在石冰领导下的扬、徐二州农民起义,就这样地在江东世族大地主镇压之下结束。这就是“一定江南”。

顾荣

自西晋灭吴以后,“南方米谷,皆积数十年”,西晋政府任命仓部令史庐江陈敏为合肥度支(后迁广陵度支),令其督运江淮漕米。敏后以功迁广陵相,转右将军。时中原战乱,永兴二年(305年),敏收兵据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扬州刺史。乃南略江州,“东略诸郡,遂据有吴越之地”,自称都督江东军事、大司马、楚公。他想拉拢江东世家大族来建立割据江东的新政权,任命“江东首望”顾荣等四十余人为将军、郡守。但是这些江东的世家大族地主们,却以为陈敏出身寒微,“七第顽冗,六品下才”,不甘心拥戴他做江东之主。

当西晋政府派兵讨伐陈敏之际,江东世家大族以周玘、顾荣、甘卓为首,起兵响应政府,攻杀陈敏。这就是“再定江南”。

当陈敏想割据江东之时,吴兴人钱㻅起兵讨敏,敏破,西晋东海王司马越任命钱㻅为建武将军,令率其部众救援洛阳。㻅至广陵,闻刘聪攻过洛阳,惧不敢进,遂自广陵举兵,杀西晋度支校尉陈丰,焚烧邸阁(粮仓),永嘉四年(310年),自称西平大将军、八州都督,率兵渡江而南,进攻义兴。周玘又联合了乡里地主武装,击灭钱㻅。这就是“三定江南”。

有了周玘“三定江南”,换一句话说,有了江东世家大族镇压农民起义、消灭割据势力,从而稳定了江东的政局,而后东晋政权才有在江东扎根的余地。

东晋南北世家大族的矛盾

1、南北世家大族矛盾的爆发

据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中说:“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这一百个世家大族,他们带着自己的宗族、乡里、宾客、部曲到达江东以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土地问题。江南的膏壤沃野,自东吴以来,久为江东世家大族所据有,北来的世家大族若再向同一地带发展,必然会损害到江东世家大族的经济利益,那就毫无疑问地要遭受到江东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对。

这样,南北世家大族间的矛盾就逐渐发展,东晋新政权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东晋新政权是以北来的世家大族为主要支柱的,在东晋政权中,北来的世家大族特别占优势。这也使两大地主集团间除了在经济上的矛盾无法避免之外,在政治上又表现为南北地域上严重的宗派斗争。

司马睿

洛阳丧失,北方的世家大族纷纷渡江,司马睿尽量争取他们来“佐佑王业”,于是北来的“亡官失守之士”,“多居显位”;而江东的世家大族,如以后贺循任太常,纪瞻、陆晔为侍中,只是虚名具位,并无实权。

司马睿这种虚与委蛇的态度,自然更要引起江东世家大族之不满,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批“亡官失守之士”,包括司马睿在内,不过是流播南下的高级难民,这一点,司马睿在初渡江时,也曾说过“寄人国土,心常怀惭”。而今居然“驾御吴人”,喧宾夺主,又怎能不使“吴人颇怨”呢?定江南的义兴周玘,首先想发动武装政变。事泄,周玘忧愤而死;临死对他儿子周勰说:“杀我者,诸伧(吴人谓中州人曰“伧”)子,能复之,乃我子也。”

周勰秉承父志,纠集江东地主武装,准备起兵。吴兴徐馥,杀吴兴太守袁琇,聚众数千;孙皓族人孙弼起兵广德(今安徽广德东);勰族兄周续举兵义兴,均以讨王导、刁协为名,将奉周勰叔父周札为主。事为周札闻知,札以徐馥等冒昧起兵,成功的可能性绝少,就把勰等阴谋告知政府,周勰想发动的武装变乱,至此完全失败。

事实上这次叛变是周勰发动的,可是司马睿考虑到义兴周氏在江南的潜势力,暂时还不敢“穷治”其事,表面上对待周勰还是和过去一样。然而江东世家大族的武装势力对于东晋政权的威胁,发展到像周勰这样举行武装叛变的地步,这使司马睿和北来的世家大族深深感到恐慌了。他们感到旧的笼络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于是对有武装力量如义兴周氏、吴兴沈氏等江东世族大地主的态度,便不得不由一味笼络而变为多方分化,用离间的手段,以达到使江东世家大族自相削弱的目的。

2、南方世家周、沈二族的覆灭

当时江东世族地主武装力量较为强大的,要数义兴周氏和吴兴沈氏,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而周氏“一门五侯,并居列位,吴土贵盛,莫与为比”,尤为北来世家大族所忌惮。

王敦

王敦乃通过钱凤的拉拢,与吴兴沈充深相勾结,如沈充答应与王敦共灭周氏,王敦也想培植沈氏,“使充得专威扬土”。于是由王敦制造借口,诬周札叔侄图谋叛乱,派沈充统兵袭击,尽灭周氏。

义兴周氏既灭,沈充遂成为王敦死党。其后王敦失败,充亦为其部下吴儒所杀。江东之豪的周、沈二族,就这样在东晋政权的分化政策下,于内讧中同归于尽。

3、南北世家大族划分势力范围

东晋政权的建立,由于获得江东世家大族之拥护而更加巩固。但是当江东世族地主如周、沈二族的武装力量无限发展,威胁到东晋政权的存在时,那么,它就会回过头来打击江东世家大族如周札、沈充者之流;但是假使其他江东世家大族对东晋政权还能起一定的支持作用,那么也必然会迫使北来的世家大族作出适当的让步。

同样的道理,当北方的世家大族不严重损害江东世家大族的经济利益时,江东世家大族也还能与北来世家大族和平共处,共同维护东晋政权;假如江东世家大族的经济利益遭到严重损害,他们不但不肯发挥支持东晋新政权的作用,甚至会不惜一切来拆新政权的台。

东晋形势图

东晋政权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必须迅速解决。于是北来的世家大族就转而去开发东土——浙、闽,这就是说为了避免南北两大地主集团间的经济冲突,北方流播南下的世家大族着重向东土发展经济势力,不要尽在太湖流域一带求田问舍,江东世家大族在太湖流域的经济利益,是应该尊重而照顾的,这样,南北两大地主集团的关系才会好转。

而这时在会稽一带的世家大族如孔、魏、虞、谢四姓,他们的势力,远不及太湖地区吴郡的顾、陆、朱、张以及吴兴的丘、沈诸族。于是以王、谢为首的北来世家大族率其宗族、乡里、宾客、部曲,纷纷流寓到浙东会稽一带,进而又发展到温、台一带,林、黄、陈、郑四姓则移居福建。

从此,南北两大地主集团之间,便从地域上划分开各自的经济势力范围,从而两者间激化着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缓和。这样,两大地主集团此后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共同维持了江左偏安之局,有二百七八十年之久。

4、北方世家大族把控政治资源

江东世家大族虽然经过一定的斗争过程,使得他们的既得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害,但是在参加政权领导工作方面,无论在东晋抑或宋、齐、梁,比起北方世家大族来,还是相形见绌。

《南齐书·张绪传》称:“张绪……吴郡吴人也。……太祖……欲用绪为尚书右仆射,以问王俭。俭曰:‘南士由来少居此职。’褚渊在座,启上曰:‘江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俭曰:‘晋氏衰政,不可以为准则。’上乃止。”《南齐书·沈文季传》称:“世祖谓文季曰:‘南士无仆射,多历年所。’文季对曰:‘南风不竞,非复一日。’”

可见“南士”在政治上的待遇,远不及北人,故南齐时,吴兴乌程的丘灵鞠曾恨恨地说:“我应还东,掘顾荣冢。江南地方数千里,士子风流,皆出其中,顾荣忽引诸伧渡,妨我辈涂辙,死有余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