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290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说首见于《左传》。

关于春秋五霸,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两种最具代表性的:

1、《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二、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战国时代最后三十多年,山东六国已无力与秦国对抗,秦国不断向东蚕食六国国土,后来至秦王嬴政在位时,一举灭六国,一统中国。

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

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齐、楚、赵、魏、韩五国,合纵攻秦,罢于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公元前286年,齐灭宋,秦遂主谋合纵攻齐。前284年,燕昭王使乐毅为将,合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攻入齐都临淄,占领齐国长达五年。

公元前279年,齐将田单组织反攻,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从此无力与秦抗衡。这以后秦的对手主要是赵国。秦在进一步削弱楚的基础上,向东积极发展,与赵形成正面对抗。

公元前262-260年,秦、赵在长平邑(今山西晋城高平市)激战,秦大败赵(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秦进围赵都邯郸,达三年。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赵虽转危为安,但受创惨重。

公元前251年,燕乘赵国新败,出兵攻赵,反被赵国击败。然而在秦的威胁下,东方六国又结成暂时的联盟。

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五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

公元前241年,赵庞煖合赵、楚、魏、燕、韩五国兵攻秦,但为秦所败。从此,东方六国联盟不复存在。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乘势各个击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扩展资料:

战国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以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慎到、乐毅、剧辛、韩非、李斯等人为代表的法家在战国时期独步天下。

杨朱学派的为我、贵己,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

墨子(约前479年—前381年)的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张仪、公孙衍、苏秦和范雎等纵横家,以谋略游说天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的儒家主张守旧。

许行的农家主张君民并耕而食。

惠施、公孙龙、邓析子等名家主张辨别“名实同异”的逻辑。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发展道家的无为而治。

邹衍(约前305年—前240年)的阴阳家提倡“五德终始说”。

兼取各家学说的杂家,以《吕氏春秋》的帝王学为代表,还有喜欢引用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的小说家虞初、燕丹子,世称“九流十家”。

战国时期的连年混战使军事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孙膑兵法》、《鬼谷子》、《吴子兵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五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6

春秋五霸是五个君王,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

一、春秋五霸

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290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

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历史上把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其说首见于《左传》。

关于春秋五霸,各类史家、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两种最具代表性的:

1、《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2、《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二、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末期(东周灭亡前夕)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兼并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从数百减少到数十。

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周天子分封或自立的诸侯国,分别为燕国、秦国、楚国、齐国、韩国、赵国、魏国,合称为“战国七雄”。

在这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燕太子丹谋刺秦王政失败导致身死国灭后,公元前221年,秦军进而围临淄灭齐,结束战国群雄割据。

扩展资料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

“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诸侯争霸战争,为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关于“春秋五霸”史上出现过多种说法,中学历史教科书主要介绍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

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

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秋五霸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4-05

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

第3个回答  2020-10-09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指的是我国周朝末年春秋战国时期称霸的几大强国。

通常而言春秋五霸主要有两种说法,《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而《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在诸多版本之中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时期最为标准的两位霸主,实至名归,史称“齐桓晋文。所以各史籍皆全票通过,没有争议。秦、楚两国虽不被中原国家敬重,可秦穆公和楚庄王不论才干、功绩都十分显著,无法埋没,尤以当今视角来看,这两位有相当高的认可率,所以在各史籍当中秦穆公得票超大半,楚庄王也得到了宽泛认可。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虽然也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勾践灭吴已然不能算是春秋争霸,而是战国兼并,再加上“五霸”的提法,早在这二人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

战国七雄则主要指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七大强国。

不过在战国时期,虽然经过春秋的多年战乱,周朝诸侯国的熟练已经迅速缩减,但是仍由数十个之多,除了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这七雄之外,光大国就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

在诸多大国之中,有能力和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七雄相抗衡的不在少数,特别是成功覆灭吴国的越国,其一度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不过在周代,衡量一国强弱的主要依据是拥有战车的多寡,根据《战国策》的记载当时万乘之国只有七个,那便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其余最多只是千乘之国,因此战国七雄便成被锁定为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7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外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失去权威,已经不能够有效地控制诸侯国了。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行了激烈的争霸战争,互相征战,先后称霸的有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特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此时的争霸战争为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战国七雄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也代表了除了周文化之外,七种不同文化体系与军事力量,不同却又息息相关。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历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