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量和人种之间有联系么?

如题所述

有联系

白种人比黄种人酒量大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千杯不醉”,而有的人喝一点酒后就情绪激动甚至酩酊大醉?酒量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医学专家最近的研究可能会给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解释。

醉酒会损坏神经系统

俄罗斯人的酒精消耗量差不多是世界上最高的,一个俄罗斯人一年喝掉的酒中至少含有15升纯酒精。过量饮酒曾一度造成该国的健康危机,上世纪80年代,原苏联人的平均寿命仅为59岁。有研究表明,醉酒会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尤以视神经损害为重,严重的可导致失明甚至死亡。醉酒对肝脏、肾脏及其他组织器官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体内的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前者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成乙醛。而后者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能很快代谢。在一般人体中,都存在前一种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后一种酶的人就比较多。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

易醉酒与基因有关

俄罗斯医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俄罗斯人原本并不容易醉酒,但是许多俄罗斯人身上留下了蒙古人的基因,因而体内酒精的新陈代谢方式就变得跟蒙古人一样了,比其他欧洲人慢了许多,所以容易醉酒。

俄罗斯卫生部麻醉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专家们发现,带有蒙古人基因的志愿者血液中酒精浓度比其他人高了一倍,由于体内酒精分解速度慢很多,他们醉得更厉害,表现为站不直,容易激动,思维混乱,情绪突然低落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金峰博士说,人的酒量大小与人体基因有直接关系。不同人种及不同地域的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是不同的。总体上说,白种人60%的人是较能喝酒的,黄种人60%的人是不大能喝酒的,而黑种人能喝不能喝的各占一半。

我国与欧美国家不同,人口中乙醛脱氢酶缺陷所占比例很大,所以酒量小的人较多。此前,国内的一项调查表明,乙醛脱氢酶缺陷型者,朝鲜族中占24%,蒙古族中占44%,壮族中占45%,侗族中占48%。另外,从性别看,一般女性比男性占的比例大,从地区看,南方人比北方人占的比例大。所以,男性通常比女性能喝酒,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大。金峰博士强调,统计数据是在大的范围内的宏观描述,其中个体差异也不容忽视。不过,饮酒贵在适量,人的酒量大小各不同,饮者要根据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若饮酒过量,特别是饮高度酒,就容易喝醉,有害身体,严重的会引起酒精中毒而死亡。

晚上喝酒不易醉

据金峰博士介绍,乙醛脱氢酶又分为ALDH1和ALDH2两种,前者受制于人体基因,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后者则受后天刺激及后天习惯的影响。金峰博士举了一个例子:很多平时不喝牛奶的人,突然喝牛奶就会产生胃肠不适、闹肚子的状况,这是因为在牛奶消化的过程中,一种叫乳糖酶的物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放牧人群对牛奶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非放牧人群,这是因为放牧人群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分泌的乳糖酶量大大高于非放牧人群,乳糖酶与ALDH2相同,可通过刺激增加。

近年的研究还证实,上午喝酒要比晚上喝酒容易醉。这是因为人体内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时间规律,上午活性降低,晚上活性增加。科学研究表明,凌晨2时至中午12时,乙醇在血液中维持时间较长,因而它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较强;而下午2时至半夜12时,血液中乙醇浓度下降较快,所以乙醇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程度较小。这就是上午喝酒容易醉,而晚上喝酒相对不易醉的缘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7-16
有联系

白种人比黄种人酒量大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千杯不醉”,而有的人喝一点酒后就情绪激动甚至酩酊大醉?酒量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医学专家最近的研究可能会给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解释。

醉酒会损坏神经系统

俄罗斯人的酒精消耗量差不多是世界上最高的,一个俄罗斯人一年喝掉的酒中至少含有15升纯酒精。过量饮酒曾一度造成该国的健康危机,上世纪80年代,原苏联人的平均寿命仅为59岁。有研究表明,醉酒会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尤以视神经损害为重,严重的可导致失明甚至死亡。醉酒对肝脏、肾脏及其他组织器官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体内的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前者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成乙醛。而后者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能很快代谢。在一般人体中,都存在前一种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后一种酶的人就比较多。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

易醉酒与基因有关

俄罗斯医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俄罗斯人原本并不容易醉酒,但是许多俄罗斯人身上留下了蒙古人的基因,因而体内酒精的新陈代谢方式就变得跟蒙古人一样了,比其他欧洲人慢了许多,所以容易醉酒。

俄罗斯卫生部麻醉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专家们发现,带有蒙古人基因的志愿者血液中酒精浓度比其他人高了一倍,由于体内酒精分解速度慢很多,他们醉得更厉害,表现为站不直,容易激动,思维混乱,情绪突然低落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金峰博士说,人的酒量大小与人体基因有直接关系。不同人种及不同地域的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是不同的。总体上说,白种人60%的人是较能喝酒的,黄种人60%的人是不大能喝酒的,而黑种人能喝不能喝的各占一半。

我国与欧美国家不同,人口中乙醛脱氢酶缺陷所占比例很大,所以酒量小的人较多。此前,国内的一项调查表明,乙醛脱氢酶缺陷型者,朝鲜族中占24%,蒙古族中占44%,壮族中占45%,侗族中占48%。另外,从性别看,一般女性比男性占的比例大,从地区看,南方人比北方人占的比例大。所以,男性通常比女性能喝酒,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大。金峰博士强调,统计数据是在大的范围内的宏观描述,其中个体差异也不容忽视。不过,饮酒贵在适量,人的酒量大小各不同,饮者要根据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若饮酒过量,特别是饮高度酒,就容易喝醉,有害身体,严重的会引起酒精中毒而死亡。

晚上喝酒不易醉

近年的研究还证实,上午喝酒要比晚上喝酒容易醉。这是因为人体内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时间规律,上午活性降低,晚上活性增加。科学研究表明,凌晨2时至中午12时,乙醇在血液中维持时间较长,因而它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较强;而下午2时至半夜12时,血液中乙醇浓度下降较快,所以乙醇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程度较小。这就是上午喝酒容易醉,而晚上喝酒相对不易醉的缘故。
第2个回答  2008-07-16
酒量与人种2008年06月01日 星期日 上午 11:52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千杯不醉”,而有的人喝一点酒后就情绪激动甚至酩酊大醉?酒量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呢?医学专家最近的研究可能会给这一问题提供一定的解释。

醉酒会损坏神经系统

俄罗斯人的酒精消耗量差不多是世界上最高的,一个俄罗斯人一年喝掉的酒中至少含有15升纯酒精。过量饮酒曾一度造成该国的健康危机,上世纪80年代,原苏联人的平均寿命仅为59岁。有研究表明,醉酒会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尤以视神经损害为重,严重的可导致失明甚至死亡。醉酒对肝脏、肾脏及其他组织器官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害。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体内的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前者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成乙醛。而后者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能很快代谢。在一般人体中,都存在前一种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后一种酶的人就比较多。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

易醉酒与基因有关

俄罗斯医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俄罗斯人原本并不容易醉酒,但是许多俄罗斯人身上留下了蒙古人的基因,因而体内酒精的新陈代谢方式就变得跟蒙古人一样了,比其他欧洲人慢了许多,所以容易醉酒。

俄罗斯卫生部麻醉研究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专家们发现,带有蒙古人基因的志愿者血液中酒精浓度比其他人高了一倍,由于体内酒精分解速度慢很多,他们醉得更厉害,表现为站不直,容易激动,思维混乱,情绪突然低落等。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金峰博士说,人的酒量大小与人体基因有直接关系。不同人种及不同地域的人,体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是不同的。总体上说,白种人60%的人是较能喝酒的,黄种人60%的人是不大能喝酒的,而黑种人能喝不能喝的各占一半。

我国与欧美国家不同,人口中乙醛脱氢酶缺陷所占比例很大,所以酒量小的人较多。此前,国内的一项调查表明,乙醛脱氢酶缺陷型者,朝鲜族中占24%,蒙古族中占44%,壮族中占45%,侗族中占48%。另外,从性别看,一般女性比男性占的比例大,从地区看,南方人比北方人占的比例大。所以,男性通常比女性能喝酒,北方人比南方人酒量大。金峰博士强调,统计数据是在大的范围内的宏观描述,其中个体差异也不容忽视。不过,饮酒贵在适量,人的酒量大小各不同,饮者要根据自己的酒量量力而行。若饮酒过量,特别是饮高度酒,就容易喝醉,有害身体,严重的会引起酒精中毒而死亡。

晚上喝酒不易醉

据金峰博士介绍,乙醛脱氢酶又分为ALDH1和ALDH2两种,前者受制于人体基因,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后者则受后天刺激及后天习惯的影响。金峰博士举了一个例子:很多平时不喝牛奶的人,突然喝牛奶就会产生胃肠不适、闹肚子的状况,这是因为在牛奶消化的过程中,一种叫乳糖酶的物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放牧人群对牛奶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非放牧人群,这是因为放牧人群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分泌的乳糖酶量大大高于非放牧人群,乳糖酶与ALDH2相同,可通过刺激增加。

近年的研究还证实,上午喝酒要比晚上喝酒容易醉。这是因为人体内乙醇脱氢酶的活性有时间规律,上午活性降低,晚上活性增加。科学研究表明,凌晨2时至中午12时,乙醇在血液中维持时间较长,因而它对中枢神经的影响较强;而下午2时至半夜12时,血液中乙醇浓度下降较快,所以乙醇对中枢神经的影响程度较小。这就是上午喝酒容易醉,而晚上喝酒相对不易醉的缘故。
大量的临床试验证实:酒精中的乙醇对肝脏的伤害是最直接,也是最大的。它能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一次大量饮酒,会杀伤大量的肝细胞,引起转氨酶急剧升高;如果长期饮酒,还容易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甚至酒精性肝硬化。据上海环境经济研究所灾害预防研究室的一项科研报告披露:近7年间,因大量长期饮烈性白酒造成酒精中毒的患者上升28.5倍,死亡人数上升30.6倍。

大量饮酒会对身体健康有下列危害:

酒精中毒据测定,饮下白酒约5分钟后,酒精就会进入血液,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人的组织器官和各个系统都要受到酒精的毒害。短时间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中毒,中毒后首先影响大脑皮质,使神经有一个短暂的兴奋期,胡言乱语;继之大脑皮质处于麻醉状态,言行失常,昏昏沉沉不省人事。若进一步发展,生命中枢麻痹,则心跳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损害食管和胃黏膜酒精对食管和胃的黏膜损害很大,会引起黏膜充血、肿胀和糜烂,导致食管炎、胃炎、溃疡病。酒精主要在肝内代谢,对肝脏的损害特别大,肝癌的发病与长期酗酒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平均每天饮白酒160克,有75%的人在15年内会出现严重的肝脏损害,还会诱发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

诱发脑卒中酒精影响脂肪代谢,升高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大量饮酒会使心率增快,血压急剧上升,极易诱发脑卒中。长期饮酒还会使心脏发生脂肪变性,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时,会使人感情冲动;达到0.2%~0.3%时,会使人行为失常;长期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营养失调长期酗酒还会造成身体中营养失调和引起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因为酒精中不含营养素,经常饮酒者会食欲下降,进食减少,势必造成多种营养素的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的缺乏,还影响叶酸的吸收。

危害胎儿女性酗酒的危害性更大。研究发现,在对酒精产生依赖以后,女性的大脑萎缩进程要比男性快。酒精对精子和卵子也有毒副作用,不管父亲还是母亲酗酒,都会造成下一代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不良后果。孕妇饮酒,酒精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直接毒害胎儿,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丈夫经常酗酒的家庭中平均人工流产次数比其他家庭高很多。

酗酒对社会也具有极大危害,因为酗酒是一种病态或异常行为,可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酗酒者通常把酗酒行为作为一种因内心冲突、心理矛盾造成的强烈心理势能发泄出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酗酒者常通过酗酒以期来消除烦恼,减轻空虚、胆怯、内疚、失败等心理感受。如果全社会对酗酒现象熟视无睹,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劝,醉鬼们就可能危害社会治安,让我们遭遇到偷盗、杀人、家庭暴力行动后的离异等。这并非耸人听闻,我国每年因酗酒肇事立案的高达400万起;全国每年有10万人死于车祸,而三分之一以上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酗酒及酒后驾车有关。
酒量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来讲,北方人的酒量比南方人大,男人的酒量比女人要大,欧美人种的酒量比黄种人大。即使是同一个人,不同健康状态和精神状态,饮酒量也是有差别的,如年轻时比年老时量大,精神愉快,精力充沛时比疲劳、忧愁不快时酒量要大,形成这种差异主要是酒精与人体内的分解代谢的速度有关。

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代谢主要靠两种酶: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氢酶。乙醇脱氢酶能把酒精分子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醇分解变成乙醛。而乙醛脱氢酶则能把乙醛中的两个氢原子脱掉,使乙醛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人体内若是具备这两种酶,就能较快地分解酒精,中枢神经就较少受到酒精的作用,因而即使喝了一定量的酒后,也行若无事。在一般人体中,都存在乙醇脱氢酶,而且数量基本是相等的。但缺少乙醛脱氢酶的人就比较多。这种乙醛脱氢酶的缺少,使酒精不能被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是以乙醛继续留在体内,使人喝酒后产生恶心欲吐、昏迷不适等醉酒症状。因此,上面所说的不善饮酒、酒量在合理标准以下的人,即属于乙醛脱氢酶数量不足或完全缺乏的人。对于善饮酒的人,如果饮酒过多、过快,超过了两种酶的分解能力,也会发生醉酒。

现实中,人的酒量通过锻炼可获得一定提高,但提高一般不会很大,因为人的酶系统是有遗传因素的,上述两种酶的数量,比例成定局,因此,“酒量”也会遗传。不同的人种酒量是有差异的,近年来,美国科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后证实酗酒也和遗传因素有关,在美国德福医院不少婴儿生下来便是“酒鬼”,而这些“小酒鬼”的父母无一例外都是酗酒者,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的研究者还发现,酗酒者的大脑中无一例外都缺乏一种叫内菲酞的物质,而喝酒能弥补此物质的不足,因此酗酒者见酒后常难以自己,他们的血液中的白血球与化学酵发生反应的程度要比正常人强烈得多。

戒酒的方法
1.认知疗法:通过影视、广播、图片、实物、讨论等多种传媒方式,让嗜酒者端正对酒的态度,正确认识舶酒的危害,从思想上坚持纠正饮酒的成瘾行为。社会上舆论干预和强制的行政手段,对戒酒有绝对的效果,但应提倡主动戒酒。
2.渐渐减量法:要有计划地戒酒,切忌一次戒掉,以免出现成瘾症状。
3.借助药物:由于饮酒是一种成瘾行为,需要相当努力才能把这种习惯的不良行为改正过来。有时候借助药物的帮助也是必要的,这样能够提高戒酒成功率。
4.反恶疗法:这是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其目的是在饮酒时不但得不到欣快感觉,相反产生令人痛苦的体验,形成负性条件反射。常用药物配合。
5.辅助方法:为了达到纠正不良习惯的目的,常常结合生物反馈、系统脱敏等辅助方法,以获得满意效果,不过这需要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
6.家庭治疗:舶酒往往给家庭带来不幸,但对其进行制约的最好环境也是家庭。因此,家庭成员应帮助患者,让其了解酒精中毒的危害,及树立起戒酒的决心和信心,并与患者签好协约,定时限量给予酒喝,循序渐进地戒除酒瘾。同时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用亲情温情去解除患者的心理症结,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7.集体疗法:患者成立各种戒酒协会,进行自我教育及互相约束与帮助,达到戒酒目的。
为了彻底戒掉饮酒习惯,最重要的是主观认识,只有认识明确才有坚定信念,方可纠正习惯性饮酒行为。
戒酒小偏方(一)
取白酒一斤浸泡活黄鳝三条,四天后早晚各服用一两,连服五天即不想喝酒.
戒酒小偏方(二)
活鳗鱼一条泡入250毫升白酒中,一天后取出鳗鱼.分数次把酒喝光即可戒酒 .
俄罗斯专家发明戒酒新方法
新华网6月14日电 俄罗斯圣彼得堡心理神经科研所的专家说,很多嗜酒者体内的乙醇脱氢活动异常活跃,在这种异常作用下,嗜酒者的体内 会生成一种与吗啡相类似的化合物,使贪杯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对酒精产生依赖性。在戒酒一年半至两年后,嗜酒者体内的乙醇脱氢依然十分活跃,因此,戒烟者仍有可能重新嗜酒。
根据对上述嗜酒者难以戒酒的原因的认识,俄罗斯专家找到了一种戒酒的新方法,即在一定
的温度条件下,将少量吐根碱制剂注射到嗜酒者的肌肉中。这种物质可迅速抑制乙醇脱氢的活动,从而减少嗜酒者体内吗啡类化合物的含量。测试结果显示,定期注射吐根碱并配以其它的戒酒方法,可使50%以上的嗜酒者成功戒酒。
第3个回答  2008-07-16
首先请您了解一下.能喝和能吸收是本质上有差异的问题.能喝下去,说明此人胃比较大,饭量也必然不小。能吸收说明此人对酒精的吸收能力强,喝等量的酒比其他人清醒.

接下来回答您的问题.

1.酒量大小跟身体素质联系不大,基本上分为先天和后天.先天,是遗传.后天,是在生活中经常性饮酒,使神经系统对酒精的敏感度降低.综上所述,锻炼身体不会提高酒量.

2.经常喝酒,从根本上是降低了神经系统对酒精的敏感度.从表现上是酒量大了.所以,经常饮酒是可以提高酒量的.

3.酒量大小和身体病症本无联系.特别你您所提到的胆结石.经常性大量饮酒对胃黏膜和消化道有伤害,这是需要您及各位朋友应该注意的。

纯属自己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第4个回答  2008-07-18
和家族血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