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桥的传说

只要150字,说为何洛阳桥叫洛阳桥。泉州的那座。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位于泉州洛江区桥南村与惠安县洛阳镇交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是我国第一座海港梁式大石桥。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四月,王实等人开始建造大石桥;至和、嘉祐间,蔡襄两知泉州时继续主持建造,至嘉祐四年十二月(1059年2月)竣工。桥全用花岗岩石砌筑,长360丈,宽1.5丈。桥上东西两旁原立有500根栏杆石柱,28只石狮,桥之东西两侧又建有7亭9塔,南北两端分立4尊石将军,建桥中创造“筏型基础”、“种蛎固基”和“激浪以涨舟,悬机以弦牵”的浮运架桥法,开辟桥梁建筑技术新纪元。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该桥共进行19次修葺,其中最著名的是明宣德六年(1431年),晋江池店富商李俊育(李五)独资把桥增高3尺。民国21年(1932年),十九路军又把桥增高5尺,并加筑钢筋水泥桥面至七米以通汽车。现桥实测长731米,宽4.5米,船形墩45座。近年政府拨巨款重修,恢复原貌。 附属文物有中亭、西川甘雨亭、昭惠庙、义波祠、蔡襄祠,4尊石将军、6座石塔、各类石刻、碑记64方,和“万安桥”、“万古安澜”等摩崖石刻。蔡襄祠位于桥之南侧,是南宋庆元年间为纪念蔡襄的功绩而建的,现存系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重修。蔡襄撰书153字的两方《万安桥记》碑刻(其中一方仿刻)立于祠中,其文章、书法、刻工被誉为“三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4
150字说不完,你看后可酌情删减,
  洛阳江入海口,风高浪急。在洛阳桥建造之前,因渡江而不幸罹难的人屡屡皆是。洛阳桥的修造,极大地方便了洛阳江两岸的交通,成了往来商旅与当地居民眼中的奇迹。世代的口耳相传不断地神化着洛阳桥的修建奇功。主持修造洛阳桥的蔡襄也不断被民众善意地神化。人民群众丰富的想像力逐渐为洛阳桥的修建构造出一组完整的传说。
  “万安桥未建,旧设海渡之人。每岁遇飓风大作或水怪为祟,沉舟被溺而死者无算。宋大中间某年月日。济渡海者满载至中流,风作。舟将覆。忽闻空中有声大云:蔡学士在。宜急拯之。已而风波少息。舟人皆免于溺,既渡,舟人细询同渡之姓,一舟皆无,止有一妇之夫乃蔡姓也。时妇人方娠,已数月矣。舟人心异之,往而白其母。其母亦惑众人之言,亦以为异,即发愿祷于天,曰:吾今怀娠,若生子,官果至学士,必造舆粱以免病渡之苦。后生子,即蔡忠惠公。以状元及第,后出守泉州。伊时,蔡母心记早年的许愿,频频督促蔡襄修建洛阳桥。这个天佑学士,蔡母许愿的故事。为洛阳桥的故事作了一个长线的铺垫。蔡公造桥不仅居功奇伟,故事还有蔡母贤、蔡公孝的教育意义。”
  “泉州府城东北跨洛阳桥。一名万安桥,郡守蔡襄建。长三百六十丈,广丈有五尺。先是海渡岁溺死者无算。襄欲垒石为梁,虑潮漫不可以人力胜,乃遗檄海神。遣一吏往,更酣饮睡海屋,半日潮落而醒,则文书已易封矣。归呈,寰启之,惟一醋字。襄悟日:神其令我廿一日酉时兴工乎。至期,潮果退舍。凡八日,夕而功成,费金钱一千四百万。”这个故事,反映了部分人无法理解洛阳桥的修建过程,就把它归于神助。其实以当时渔民和海商对潮汐的掌握,是有可能把握住这个退潮机会建造石桥的。但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那时生活在大海之滨的泉州人也许更乐于有这个浪漫故事。
  “吕洞宾入峨眉山采药。著诗云:太乙官前是我家,诗书万卷作生涯。春风醉酒不归去,落尽碧桃无限花。五百年后当遭雷厄,洞宾化青蛇,隐于泉州蔡襄炉内。襄镕炉读书。一夕雷震,判官云:雷部速通,无惊宰相。天用开霁。洞宾出揖曰:蒙君福荫,谢以笔墨。采人尝讥襄曰:两打衰鸡形。襄即曰:脚下有龙鳞。五更高声叫,惊起世间人。后登科,仁宗朝为学士,出守泉州,造洛阳桥。以洞宾笔墨为檄,使隶之海若而告之。隶曰:茫茫远海,何所投檄,买酒酣饮,醉卧海涯。潮落而醒。则檄已易封矣。襄启阅之,惟一醋字。襄曰:神示我矣。廿一日酉时兴工乎。至期,潮水果退,三昼夜不进。其日犯九良星,寰策马当之曰:你是九良星,我是蔡端明,相逢不下马,各自奔前程。遂兴作无忌。或上言擅开官库,襄谢恩诗云:得饶人处且须饶,曾借龙王三日潮。十万贯钱常在世,我王恩在洛阳桥。上许之。桥成时,人以诗颂之,曰:叠石为桥与路通,惠安之北晋江东。几时募化千謇宝,一旦缘成万载功。五足栏干遮巨浪,雨头华表镇危险。往来无限行人口,日月齐休诵蔡公。”这个故事不仅于蔡襄遗檄海神处的笔墨有讲究,而且还褒扬了蔡襄少时的胸怀与后来的气魄。
  三个故事读下来,一气呵成。传说优美而简洁地把洛阳桥梁的修建说得有理有据,有声有色,有始有终。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比如遗檄海神的事,本属于另一个蔡公的传说,却附会于此。这里姑且不论这个传说。不过。这却让洛阳桥在历史的烟波中更朦胧,更迷人,更美丽。
第2个回答  2013-10-14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据史料记载,初建时桥长三百六十丈, 宽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两旁。造桥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工艺技术高超,名震寰宇。洛阳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第3个回答  2013-10-14
蔡襄造洛阳桥的传说

   传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时,拔剑剖腹,将肠肚抛落在洛阳江中。后来,这些肠肚变成了龟精蛇怪,不时兴风作浪,危害过往船只。

    一日,一只渡船过江,龟蛇作怪,大风狂吼,浊浪翻滚,眼看渡船被弄得要翻过去。这时,天上传来了喊声:“蔡学士在船上,不得无礼!”龟蛇两怪听了,吓得钻入江底。只一会儿,江面又风平浪静。船上的客人很惊奇,相问谁是“蔡大人”,全船没有一个姓蔡的,只有一个怀孕妇女,丈夫姓蔡。那孕妇心里清楚,就对天暗暗许愿:“我这胎若能生下男孩子,长大后一定要叫他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便利过往客人。”

    那孕妇果然生个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谟,号端。蔡襄从小聪明伶俐,二十岁那年中了进土,后来授封端明殿大学士,很受皇帝的器重。他在京城时,挂念着建造洛阳桥之事。但当时朝廷有规定:不准文武官员回原籍做官。

    有一天,蔡襄要陪皇帝游玩御花园,事前,他暗中叫一个太监,预先在路边的芭蕉叶上,用毛笔蘸蜂蜜写了八个大字,蚂蚁嗅着香甜味,都围来叮蜜,排成了字阵。皇帝经过这里便顺口念了芭蕉叶上的字:“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赶紧跪下谢恩。皇带笑着说:“朕只是念叶子上的字,并非当真!”蔡襄一直跪着不起来,说:“君无戏言,岂可失信于臣?”接着,又将母亲许愿造桥的事情对皇帝讲了一遍。皇帝也很感动,就派他到泉州府做太守了。后来,蔡襄就在洛阳江上修造一座大桥,这就是中外闻名的洛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