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除自己的执着 我觉得自己的内心深处,潜意识中蕴含着诸多的烦恼,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自己比较执

如何破除自己的执着
我觉得自己的内心深处,潜意识中蕴含着诸多的烦恼,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是自己比较执着,这与自己从小不良的习气造就的完美主义性格有关,举个简单的例子,例如我受完三皈,我会十分苛求自己功德的圆满,但当日却吃了一个有鸡蛋成分的面包……这或许是个小事,但事后内心却一直不通畅,懊恼,请明士指点一二,感激不尽

  人生的一切烦恼,归根到底就是没有放下,使身心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因而生活也变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辛苦。“智者无为,愚人自缚”,人通常喜欢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精神添加压力。所以说“放下”,不仅是一种解脱的心态,更是一种清醒的智慧。不管境遇如何,请放下昨日的辉煌,放下昔日的苦难,放下所有束缚你的包袱。放下了,你就会有顿悟之后的豁然开朗,重负顿释的轻松,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
  人往往追求的越多,烦恼就越多。因为万事万物本来就随着因缘变化而变化,我们却试图牢牢把握让它不变,结果自然没有人能做到圆满。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都有贪得无厌的心态,俗话说得好:“欲壑难填。”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着对金钱、美女、权利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它犹如滔滔江水,在人们内心深处澎湃,因小失大的事情,使自己遗憾终身,正因为有这样喜贪的毛病,反而失去了太多,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学会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对于“贪、慎、疑、痴、慢”的执着也得要放下,放下了才会心灵通透。
  对于放下,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其实,放下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处事时,该放就放,该断就断,不要因小失大。放下是一种随其自然的心态,人生总是在取舍之间,面对不同的选择,应该学会放下,学会满足,这是智者的心态,是成功的阶梯。人只有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东西,才能迈出洒脱的一步,活出自我的风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能放下,就无从选择,没有选择,就没法参悟善恶,那执着就是一种放任和沉沦。
  忧虑来自内心,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自身。人生路上会遭遇到许多不幸,挫折,失败,打击,痛苦,孤独等,当你放下这一切时,心灵就会得到解脱,该放不放,必是大患。同时放下不等于放弃,只有懂得衡量事物间的利弊得失,不过于强求自己,不过于委屈自己。一味地追求完美,不但会迷失自我,也会徒增烦恼。可见放下是为了更好地选择。
  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如何放下。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事而烦恼,带着烦恼去忙碌,必然会因为分心和消极情绪而让内心不能清静,事实上,我们担忧的通常并不会因担忧而改变。既然如此,又何必让这些困扰着自己呢?那就放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5
学佛就是要遵守自然规律的,当然也包括次第渐进原则

有些人能在今生"顿悟“其实还是源于过去生的次第精进修行

什么意思呢?优秀是一种习惯,学佛也是这个过程,从一点一滴去学习,去改变

不是说皈依了就成佛了,而是需要不断练习,直至熟练掌握的过程

可以参照济群法师的诸多开示,比如《皈依修学手册》

皈依后并没有说不能吃有鸡蛋成分的面包,能不吃最好,吃了也没有破戒

皈依、受戒、诵经、禅修都是成佛的工具,如果执着于工具,就容易迷失了成佛的目标

看不清未来的道路,就好比标月指,我们应看月亮,别抓着手指找月亮

你说呢?欢迎交流探讨追问

阿弥陀佛,感恩师兄解答,其实在理上末学也能明白,但自己在实践上还没有圆融,这个是个小例子,自己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中仍然能反映执着的毛病,自己目前就想好好去观照自己的心,去好好体验自己执着所产生的烦恼,或许能帮助自己更好体会放下的意义

追答

相对师兄说的是,修学光靠宏观的理论是搞不定的,比如说放下,放下什么,怎么放下,如果没有通过次第系统的闻思,在修行上是难以起现行的。真正去依止善知识,听闻佛法是修行的第一步

追问

阿弥陀佛,谢谢师兄,师兄说的系统的闻思是依据善知识的教导进行的吗?应该如何依止善知识呢

追答

如何依止善知识
  当我们值遇善知识时,又如何亲近并获得教授呢?若不善于依止,即使相遇,也可能错失良机。反之,若能与善知识结下殊胜法缘,生生世世都会得其摄受。关于亲近善知识,《菩提道次第论》中谈到如下几点要求:

  第一是净信为本。对于自己亲近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凡夫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若不善于发现善知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气寻其过失。如是,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相应的,善知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作用。所以,《菩提道次第论》特别强调“视师如佛”,因为我们不会对佛陀生起寻过之心。“视师如佛”的重点,不在于师长是否具备与佛陀无二无别的功德,而在于这种净信对修学有莫大帮助。

  第二是念恩生敬。在无尽生死中,我们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的善知识,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所以,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

  第三是身口给侍,以身口意三业供养善知识。其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养最为殊胜,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因为亲近善知识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依照正确方法修行,直至解脱。

  对于末法众生而言,福薄障深,无缘得见诸佛显现,亲聆教法。而经典浩如烟海,即使如此,尚不能穷尽佛法全部,是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若无善知识的引领,如何于一望无际的佛法海洋中找到方向?这正是许多人修学多年却不得要领的原因所在。结果,佛法是佛法,自己是自己,问题还是问题。此外,僧团难免龙蛇混杂。尽管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一切僧宝,但不可能依止所有僧人,尤其是缺乏正见和德行者。在这样的现实中,依止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值遇真正的善知识,作为弟子又能具足信心,如法依止,确为修行捷径。

——摘自《皈依修学手册》

追问

感恩师兄法的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