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找的工作与你的专业对口吗?

不找与自己对口的专业发展起来是不是觉得很别扭呢?是否有一种专业白学的感觉?

专家建议:提早引入职业规划使就业专业对口

深圳商报驻北京记者姜媛,正值2005高考填报志愿之际,学子们对专业的选择显得小心翼翼。可是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吗?现在有多少人做着和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所学专业对现在的工作有何影响?智联招聘网最新调查显示,一半人认为就业受到专业影响,而如果可以再次选择的话,五成人表示希望重新选择专业。对于还未踏入大学的学子们,职业专家建议提前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电子信息类专业最受青睐

对于“目前您最看好的就业专业类别是什么?”的问题,选择电子信息类的比例最高,是18%,其次是管理类16%,营销类14%,物流类9%,媒体信息类和生物技术类都是8%,法律类、汽车类、现代医药类和环境能源类都是6%,新材料类4%。

职业顾问认为,现在的热门专业过几年是否会变成冷门专业都很难说。比如以前护理类、师范类、能源、环保、后勤物流类专业并不被人重视,但现在这些人才比曾经热门的贸易、财会专业毕业生更吃香。也许未来的奥运会、体育热会带来体育经营人才的短缺。这些都把看似简单的专业选择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令今天的学子们在专业选择上有了更广泛的想象空间。

工作和专业对口的只有26%

有多少人所从事的专业与在校所学专业对口呢?调查显示,完全对口吻合的只有26%;选择最多的是“有关系但非本专业对口工作”,占43%;最少的是“没关系,却是我的爱好和特长”,有9%;根本没有关系的有22%。

职业专家告诉记者,选择“有关系但非本专业对口工作”的比例最高有两点原因,第一是随着新职业不断推陈出新和老职业内涵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很难像以前一样定向在某一职业方向。

另一个造成专业和工作没有太大“瓜葛”的原因是,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饥不择食的毕业生面对难得的就业机会,对于专业是否对口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若从头再来五成人会另择专业

在“如果有机会从头再来,你会选择什么专业?”的问项中,有52%的人选择了会学习另外一个专业,还是学现在专业的只有14%;在本专业基础上再学一个第二专业的占34%。

专家分析认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工作几年以后形成的职业兴趣才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个兴趣的形成,有可能是大学学习期间的教育培养出来的,更多是职业经历摸索感受出来的,一般是发现自己擅长做某类工作,或者是越做越好,得到的主观、客观的回报越来越多,而和大学所学的专业并没有关系,所以产生了如果有机会从头再来,就重新学一个与现在职业兴趣吻合的专业的想法。

专家观点

职业规划应从大一开始

影响到一个人职业兴趣发展的天赋和性格在大学之前就是可知的,职业测评和规划可以发现个人的天生优势,帮助专业选择,减少职业发展弯路。职业专家建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入学就应开始,大学生从大一起就应该思考我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都需要掌握那些知识和能力,能到那些行业和企业去,我是否喜欢未来的这个职业,而不是简单根据教学安排和教材开始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

1 力不从心,及时调整心态和职业角色

人物:王鹃(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现为网络工程师)

本科毕业后,王鹃在一家大型证券公司的数据中心做网络工程师,工作两年多最深的感受就是“疲于奔命”。一方面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每天要不停地培训,配置、安全、网管、线路等事情都要由她“包办”,还有无数的项目在排队等候。

不停地加班值班,几乎没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新技术层出不穷,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但是工作太累、时间不够,难得有时间来给自己充电,男同事们加班回到家还每天熬夜看书到两、三点,而自己一回家便脑袋沉重,即使强行拿着书本看,脑子里也是一片空白。于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她时常担心被淘汰,也难免影响工作情绪。

点评:纪云泰来咨询事务所所长

从王鹃的现状来看,她的心理感受显然已经影响了其工作状态,而这种不如意的状态又会强化、扩大她的心理压力。所以首先应该做的是主动调整心态,从事技术工作两年便觉得力不从心,那么就应考虑到底是自己能力不足,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工作还是没有完全适应社会和工作。若是前者则应该在企业内部调整转换工作,可以去从事一些技术支持类或与技术相关的管理工作,如测试、网管、售前售后服务等岗位。

2 管理不是“积极逃避”,职业突破由转向开始

人物:李扬(自动化专业毕业从事研发)

李扬毕业参加工作才一年半,当初毕业时就是在师兄师姐对于女性从事技术工作的恐怖描述中战战兢兢进入职场的。

做研发的一年多时间里,李扬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但高强度的工作又让她觉得难以适应。转向管理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不过她认为自己目前仍算个职场新人,在还未适应当前岗位时就转岗难免有临阵脱逃之嫌,让人觉得自己是做不了这份工作了。另外,也始终找不到转向管理的一个突破口,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向管理方向发展。

点评:雷骅宇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中国项目组成员

第一,从李扬的想法来看,转向管理被当成了是逃避压力和高强度工作的出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技术管理层也必须具备技术人员应有的知识,同时有更大的学习压力,如管理艺术、人际关系处理、沟通技巧等。如果不是出于对管理的兴趣和热爱而转行的话,有可能会在进入这个工作岗位后又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进入一个新的恶性循环。

第二,李扬认为转向管理就是“临阵脱逃”的想法会限制自己的发展。职业转换是关系到自己前途的事情,也是个人的选择,不应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想法。若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就应考虑自己是否能坚持下去。如果无法接受还是要转向一些常规工作。
率性而为做职业规划

● 蒋丹桦 计算机专业毕业现为通信企业市场经理

虽然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但编程对我来说太枯燥了,感觉我的性格还是适合与人交往,所以后来到了一家通信企业做市场开拓,工作的过程中我的技术背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客户沟通起来非常顺畅。所以我认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最重要的。

北京大学生流行职业测评 准确率约为80%
2005年06月16日 07时31分37秒

本报记者张显报道 “知道了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就能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了。”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王经炜通过“职业规划测评”已经为自己找准了“客服”的职业目标,刚上大三的他决定从今年暑假开始提前“入职”,进入这一领域实战。

1/3大学生对未来茫然

日前,北京语言大学引进一套“职业规划测评体系”,让学生能提前了解自己的职业潜能所在,提前做准备。而这些举措目前在清华大学等一批名校也已逐步流行开来。

北语学生处黄益方告诉记者,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一片茫然。按照他的统计,在校大学生中,有1/3对未来很盲目;1/3有理想但无准备,只有1/3的学生既有明确职业目的,又有充足的准备性学习。“很多学生在学校是被动学习,甚至不知所措。”

该校大一学生张敏对身边同学职业规划的估计是,“最多有一半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规划,能做到提前储备知识和针对性能力培养的就更少了。”

职业规划不再“背水一战”

张敏刚刚为自己做了职业规划测评。职业规划测评报告给出了张敏的优势,并建议他未来在“网络编辑”、“后勤管理”、“图书管理”等近20个职业中发展。张敏对该报告的评价是:“真的很准。报告建议的职业很多正是我自己的兴趣所在,很多细节上的建议更有价值。”

他感觉这个测评“个性的特征暴露无遗。”虽然以前父母也多次提醒他,应该注意自己固执的个性,不要习惯把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但是他“从来没有意识这会跟职业有多大的冲突。”测评后一分长达18页的测评报告再次点醒了他。“现在我开始要求自己全面地考虑问题,注意尝试一些全新的东西,正在学习包容其他人的反对意见,冷静处理与人的交往。”

80%准确率只作参考

清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金老师告诉记者,网络测评体系只有187道心理测试题,只是对学生心理和性格的测评,只能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起参考作用,最终对职业的选择还得依据现实和个人爱好而定。

北语的黄老师也认为,这套测评体系的准确率只在80%左右。但他表示:“作为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指导和未来职业规划的参考,我们准备在今年9月新生入学时全面推开。”

我的回答不是很切题,只希望对你还有些指导的作用吧!祝你好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7
工作并不一定要与你的专业对口的,有时候机遇碰见你之后,你不可能放弃的。
第2个回答  2013-10-27
几乎没有什么对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