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如题所述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是对“男女授受不亲”的一种解释。因为古代社会要求是要男性和女性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开“男女之嫌”的一种行为,他们把这种行为寄托在了祭祀这件事情上面,我们也都知道在古代,男女几乎都不怎么见面,古代要求女孩矜持,在没有结婚之前他们通常都不可能见到自己的另一半,并且一个女男孩如果摸了女孩子的手就等于要为她的终身负责,所以在古代男女之礼很慎重,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也算是以前人们对礼仪尊重的一种表现吧。

男不拜月表面意思说的就是男生不祭拜月神。我们都知道神话故事当中嫦娥居住在月宫。男生不能拜月就是要男生不能拜嫦娥,倘若男生拜嫦娥意思就是拜倒在石榴裙下,这样有违背中国传统理解的意思,也违背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所以男生不能祭拜月神是古代的封建礼节要求的。

女不祭灶表面意思就是女生不能祭拜灶神。因为祭灶,在我国民间是一种影响非常大的习俗,在以前农村,基本家家户户都会设有灶王爷的神位,祈求能辟邪除灾,迎祥纳福。但是灶王爷是一个非常英俊是男子,如果女生去祭拜的话就会扰乱灶王爷的心智,很容易被灶王爷吸引,那么就会有出轨的念头,这就违背了封建礼节,所以女性不能祭拜灶神。

古代社会下有很多的繁文缛节束缚着男女,现在的我们活的很自由,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社会,美好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1
到了阴历腊月二十三,中国各地便陆续过小年了,即所谓祭灶。这是春节前最重要的节日,从这天开始,就算开始“过年”了,一直到新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浓浓的年味。所以古往今来,民间都很重视祭灶节。 祭灶习俗在中国各地都存在,《礼记·祭法》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其中就有祭灶,说明在先秦时代,祭灶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祭祀项目和活动之一,马虎不得,万一“灶神”到玉皇大帝那里告黑状,那就麻烦了。正因为怕灶神,所以过去家家都很重视祭灶,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其实就是讨好灶神,取悦灶神,让他心情愉快地上西天“汇报工作”,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贿赂现象在民俗学上的反映。祭灶的日期各地并不一致,但以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为主,即所谓“金三银四”;也有少数地方和人家,如船民是二十五祭灶,这便是“官三民四旦家五”一说。但是,不论选在哪一天过小年,有一个“潜规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不让女人主祭,各家都会心照不宣地执行,即所谓“女不祭灶”。 “女不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南宋诗人范成大《祭灶词》中写道——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范词将南宋时期民间祭灶的情形交代得十分清楚,其中就提到“女儿避”。这证明,至少在南宋,祭灶时便要求女人回避了。为什么不能让女人祭灶?一般认为,灶神是炎帝或祝融等神话人物化身的男性神,是个很有范儿的小白脸,用今天的话来说,灶神是位美男子、帅哥。试想,一个女人拜到在如此对异性有绝对杀伤力的男人脚下,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女人出轨的兆头么?从实际行为来看,女人祭灶确是不雅的,行祭时必要扒开灰烬,将祭食埋入其中,女人如此“扒灰”,传出去是颇为难听的。但是“女不祭灶”是为避男女瓜田李下之嫌一说,很可能是世人的一种想像。因为,灶神到底是男的还是女的,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至少在早期灶神还是一位老妇,头上挽髻,“著赤衣,状如美女”。 灶神在民间的叫法多多,或称灶王,或称灶君,或称灶王爷,但在年画上出现的形象却是“灶公灶母”,这又传出一种信息,灶神是一对夫妻神。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证明,“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如果灶神真是一对夫妻神,那又有说头了,难道后来“女不祭灶”是因灶母担心灶公有外遇,而闹出的“妻管严”风俗?这是过去民间“性禁忌”的一种外延,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礼俗在祭祀活动中的应用。同样,与“女不祭灶”相对应的——“男不拜月”,“男不拜月”是说,男人没有妇女“拜月”的习俗。农历七月初七。相传是天上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相会的日子,俗称“女儿节”,又称“乞巧节”。这天晚上,女性们都要竟相在阳台、庭院,陈设果品糕点,点燃香烛,向月祷拜,直至深夜。这是妇女的节日,男子汉大丈夫当然不应参与其中。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但灶王爷倒底什么样,到现在也没搞清楚。有人说,“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一个大男人却像美女一样,到是很迷人。可也有人说,灶王爷是“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也就是和“火神祝融”是一个人。那就应该是一位红发獠牙的大神。少女见了,害怕还来不及,又怎么会有男女之嫌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