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概括

如题所述

在《孟母三迁》这个故事中,孟母屡次搬家是为了什么?我们传统文化里有《三字经》和《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到孟母为了孟子能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带着孟子进行了三次搬家。“昔孟母、择邻处”小孩子都能朗朗上口,那么,孟母到底三次搬家是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般,怎么搬,搬了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到底选择了什么样的邻居,才让孟母有了三迁的决定?请跟着我一起看下去。战国时期邹国,孟子三岁,其父离世,等于孟子是幼年丧父。孟子的母亲仉氏就带着孟子在丈夫坟前盖了座房子居住,因为这个地方是坟山,四里乡亲有死了人的都抬到这里埋葬。

孟子就在这种环境下逐渐成长着。有一天,孟子回到家就往地上一躺:我滴爹啊,你怎么死的这么早啊……孟子模仿埋葬亲人的哭喊声以及动作。孟母一看,就问:轲儿,你怎么会这个的呢?孟子就回答我天天能看到他们这样啊。孟母闻言一惊,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怎么能学会知书达理呢,于是就决定搬家。孟母就带着孟子离开坟山,搬到城里的闹市区,居所的旁边就是个菜市场,从早到晚做小买卖的、卖菜卖肉的吆喝声不断。孟子出去玩没事就回来模仿集市商贩的吆喝声。

孟母一看,这也不是个事啊,虽然说做小买卖也是安身立命之本,也不能看起人家,可是孩子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至少要能明事理啊。于是就决定搬离这个地方,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孟母带着孟子离开集市,又往城里搬了几条街,这次左右都是深宅大院,没有叫卖声了。可是,孟子居所的隔壁住着一个屠夫,整天杀猪屠狗。孟子晚上回来就拿把刀模仿屠夫来回比划。孟母吃惊就问:轲儿,为什么整天玩刀呢?

孟子回答说:我天天就看到屠夫杀猪,我就学他的样子啊,别的我也学不到啊。孟母这次又要搬家,在这种环境下,不等孟子长大,也被刀给伤着。这一次,孟母带着孟子搬到一处学宫的旁边。学宫就是古代的公办学校,私人办学的叫私塾,公家办学的地方叫学宫。学宫里整天都是一帮孩子摇头晃脑的读书声。孟子每天都到学宫听孩子们念书,晚上回来就念给孟母听,孟母一看孩子对念书有兴趣,就送到学宫跟其他孩子一起念书,最终成为和孔子齐名的“孔孟”一代儒家宗师,称之为“亚圣”。

孟母刚开始和孟子住在坟山,后来搬到集市旁边,这是“一迁”。又搬到屠户的隔壁,这是“二迁”。最后搬到学校旁边,这是“三迁”。这个传统文化故事告诉我们,当今的家长教育子女,给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你家有读书氛围,孩子就爱读书,如果你家父母整天捧着个手机,那孩子肯定也有个爱玩手机的问题。所以,从“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长一定要言传身教,不让孩子做的事,父母自己首先不要做。不能自己随意妄为,而限制孩子的选择,那样你会害了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10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1-21
概要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

故事的内容: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第3个回答  2013-10-23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译文:]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第4个回答  2020-10-22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