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里等于多少米?

可不可以详细具体一点介绍!公里是怎么命名的!

公里就是指千米,一公里=1000 米(公尺)= 1 0000分米(公寸)=10 0000厘米(公分) = 100 0000 毫米(公厘)。

千米俗称公里,英文用km(kilometre)表示。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

扩展资料:

一、中国单位换算

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有里、丈、尺、寸、寻、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几、轨、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换算关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二、常用长度单位换算

1、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换算关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2、厘米

厘米,长度单位;英文:centimetre(s),简写(符号)为:cm。有关厘米的单位转换如下: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3、米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 — 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

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

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度单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1000米

米: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用米表示。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之一。起源于法国的米制计量制,米制采取当时认为最稳定不变的自然物——地球子午线长度作为标准来计量长度。1790年法国科学家鲍尔德、康道尔赛、拉普拉斯和孟奇等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4 000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定义为1米。按这个标准制成的米是一根铂棒,称为存档米原器。1875年法、德、美、俄等17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正式签署该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制度,并成立国际计量局,制造出铂铱合金原器,作为长度和质量的国际单位。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定将存档米原器的复制品铂铱合金米原器规定为米国际原器,简称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国际标准,存放于巴黎近郊色弗莱(Sevre)国际计量局。它的强度高,温度和化学的稳定性均比较好,保证了较高的精确度。后来,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发现米原器与原来由于子午线长度定义的长度相差0.023%,于是便径直以米原器为标准。当温度为0 ℃米原器用规定方法支撑着时,其端部细线间的距离规定为一米。然而这样就违背了原来以自然常数作为米标准的意图,用实物基准代替了自然常数。而自然界中很多物体的物理性质都会发生变化,以子午线为基准定义的米标准也不例外。并且这样规定的标准不易复制,或多或少要受到环境影响,测量精度不高,不能满足计量学和精密测量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技术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找到了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标准。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更改为:不存在引起波长改变的干扰因素(如多普勒效应、压力效应、斯塔克效应等)时,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与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 650 763.73倍。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的条件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由于激光技术的发展,饱和吸收稳定的激光具有很高的频率稳定度和复现性,同氪86的波长相比,它们的波长更易复现,精度也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米定义咨询委员会会议上,又先后推荐了4种稳定激光的波长值,同氪86的波长并列使用,具有同等的准确度。1973年以来人们精密地测量了从红外波段直至可见光波段的各种谱线的频率值。根据甲烷谱线的频率和波长值ν和λ,得到了真空中的光速值c=λν=299 792 458米/秒,这个值非常精确,于是人们又决定把这个光速值取为定义值,而长度l(或波长)的定义由时间t(或频率)通过公式l=ct(或λ=cν)导出。1983年10月在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通过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 792 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米这一新定义的特点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基本物理常数,而不再是一个可测量的量;长度标准通过时间标准导出,从而使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结合起来。米的定义的修改是使长度标准更精确和稳定。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7-04
1000米

米: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用米表示。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之一。起源于法国的米制计量制,米制采取当时认为最稳定不变的自然物——地球子午线长度作为标准来计量长度。1790年法国科学家鲍尔德、康道尔赛、拉普拉斯和孟奇等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4 000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定义为1米。按这个标准制成的米是一根铂棒,称为存档米原器。1875年法、德、美、俄等17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正式签署该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制度,并成立国际计量局,制造出铂铱合金原器,作为长度和质量的国际单位。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定将存档米原器的复制品铂铱合金米原器规定为米国际原器,简称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国际标准,存放于巴黎近郊色弗莱(Sevre)国际计量局。它的强度高,温度和化学的稳定性均比较好,保证了较高的精确度。后来,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发现米原器与原来由于子午线长度定义的长度相差0.023%,于是便径直以米原器为标准。当温度为0 ℃米原器用规定方法支撑着时,其端部细线间的距离规定为一米。然而这样就违背了原来以自然常数作为米标准的意图,用实物基准代替了自然常数。而自然界中很多物体的物理性质都会发生变化,以子午线为基准定义的米标准也不例外。并且这样规定的标准不易复制,或多或少要受到环境影响,测量精度不高,不能满足计量学和精密测量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技术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找到了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标准。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更改为:不存在引起波长改变的干扰因素(如多普勒效应、压力效应、斯塔克效应等)时,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与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 650 763.73倍。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的条件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由于激光技术的发展,饱和吸收稳定的激光具有很高的频率稳定度和复现性,同氪86的波长相比,它们的波长更易复现,精度也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米定义咨询委员会会议上,又先后推荐了4种稳定激光的波长值,同氪86的波长并列使用,具有同等的准确度。1973年以来人们精密地测量了从红外波段直至可见光波段的各种谱线的频率值。根据甲烷谱线的频率和波长值ν和λ,得到了真空中的光速值c=λν=299 792 458米/秒,这个值非常精确,于是人们又决定把这个光速值取为定义值,而长度l(或波长)的定义由时间t(或频率)通过公式l=ct(或λ=cν)导出。1983年10月在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通过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 792 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米这一新定义的特点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基本物理常数,而不再是一个可测量的量;长度标准通过时间标准导出,从而使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结合起来。米的定义的修改是使长度标准更精确和稳定。
第3个回答  2018-06-27

一里,习惯指一市里,即500米。

里,长度计量单位。1929年民国推行计量改革以来,一里特指一市里,旧称一华里。

常用于计量路程、地理距离。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

里作为计量单位,源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井田制被废除之后,由面积单位演化为长度单位。

换算公式:一市里=500米,一公里=1000米。一英里≈1609.344米,一海里≈1 852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百度百科[引用时间2017-12-24]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06-04-13
公里也叫千米,顾名思义,1公里也就是1千米。即1km=1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