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篇案例分析,是蒙牛生产部的案例分析谢了,速度啊

如题所述

1999年成立的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伊始,采用“先建市场,后建工厂”的策略迅速开创局面,并以举国瞩目的“蒙牛速度”走完“品牌最后一公里”,成为奶业的大哥大。秉承“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兵法原则,蒙牛早早地发力于从原料奶、生产、仓库到分销商的供应链系统,打造了强大、敏捷的产业链。从而在竞争白热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乳制品市场,开辟出自己的天地。蒙牛背后的供应链系统有何独到之处?我们将进行深层次探究,以期为同处乳品市场的企业提供借鉴。

三种模式扩奶源,巧妇不愁无米粮
依据“得奶源者得天下”竞争法则,在上游资源奶源的争夺上,蒙牛作为先行者之一,已经奠定令众多竞争者垂涎的优势。目前,蒙牛奶源供应模式有三种,“公司+农户”传统模式、“公司+规模牧场”探索模式、“公司+OEM供应商”创新模式。
“公司+农户”传统模式。技术缺乏是制约奶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其表现为以小规模生产、分散农户饲养为主,生产方式不能适应奶业产业化的要求。蒙牛的“公司+农户”模式采用“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统一加工”流程,“农户”的“分散饲养”,使每头牛都得到精心照料;“奶站”的“集中挤奶”,把过去的“收奶”变成了“收牛”,“公司”通过控制奶站而间接控制了整个奶源。值得一提的是,蒙牛的500多个奶站都是由民间资本投资完成的,蒙牛通过与奶农签订奶源订单合同,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共同体。
“公司+规模牧场”探索模式。此模式能够从严格意义上实现对奶源的全程监控,确保牛奶的完美品质。蒙牛现有澳亚示范牧场,近两年,又在马鞍山、尚志、张家口等全国十几个主要生产基地投资兴建了万头规模的现代奶牛养殖牧场。蒙牛澳亚示范牧场由洋人来经营,为蒙牛养牛供奶。以往,中国与国外合作都是从“牛”字上做文章,导致买进来不少低产牛;蒙牛澳亚示范牧场则从“奶”字上做文章,交易的是奶,不是牛,从而改善了合作效益。同时,蒙牛在安徽马鞍山、黑龙江省尚志等各地建设的现代牧场,将成为蒙牛供应周边地区的主要奶源基地,从而避免对距内蒙古远的地方进行“长途奔袭”。
“公司+OEM供应商”创新模式。面对乳业资源分布不均且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神速发展的蒙牛诀窍之一就是大肆购并地方企业,让当地企业贴牌生产。设在各地的OEM供应商只负责生产不负责销售,质量监督由蒙牛统管。这种扩张式的“生产车间”衍生模式,使得蒙牛短短8年内就建起几十个分厂,从1999年营销额4000万元人民币,跃至2006年底的年销额21亿元。OEM方式使蒙牛这个巧妇实现了“无米之炊”。

销售生产两相望,立体仓库做红娘
目前,蒙牛的主要产品有巴氏消毒奶、酸奶、液态奶、冰淇淋、灭菌奶和各种奶粉。这些产品货架期差异较大,对库存的周转速度要求不一。此外,蒙牛销售终端包括大型超市、便利店、以及各种送奶公司,这些终端就像一个个山头,产品库存时间要受到严格的控制,既不能出现在某个销售终端断货,也不能因为大批发货造成积压,影响终端的销售。这就要求,在供应链的运作上,要做好周密的生产计划,严格监控不同种类产品的生命周期满足终端的销售需求,防止过期产品流入市场。
于是蒙牛打造了自己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在供应链运作中,借助于立体仓库,精确控制产品生命周期。早在2002年蒙牛就开始悄悄使用立体库管理库存,10多座立体仓库已经纳入了蒙牛的仓储体系。并且,在太原、广州等地仍继续筹建立体仓库。最先进的一座要数位于集团总部的存储量达到3000多吨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在立体仓库中,产品信息自动采集系统与生产系统联系起来,将产品信息直接传入仓储系统,由仓储系统控制分析完成相应的指令。基于立体仓库,能够从宏观上,比如总库存量,以及微观上,比如每一袋牛奶的生产日期,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每一袋牛奶都不会成为过期出厂的漏网之鱼。而且,根据库存信息,还可以随时改变工厂的生产计划和终端的销售计划,实现销售终端和生产环节的配合。

产品配送,因地制宜花样多
出身于内蒙古的蒙牛,原奶资源十分丰富,但远离消费市场,为实现“从奶头到嘴头,全部管道输送”,蒙牛必须因地制宜,解决产品的远距离运输和市场投放等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