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定三生的“三生”作何解释?

如题所述

  三生:
  佛教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唐牟融《送僧》诗:“三生尘梦醒,一锡衲衣轻。” 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三折:“三生梦断九泉幽,兄弟也谁想你一日无常万事休。”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幸蒙垂盼,缘在三生。”

  缘定三生:
  缘定三生是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是人们对爱的一种坚定的信仰。
  缘定三生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认为人可以有“前生”“今生”“来生”,很多人的爱情是从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开始的,而相爱之后人们又一定会期待“缘定三生”。
  缘定三生是存在于我国文学戏曲传说等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说法。究其思想来源是出自佛教的轮回转世观点。由于其带有唯心和神秘的因素,所以一直以来,“缘定三生”这个词语在民间传说和文学创作中就被赋予了一种浪漫的色彩。在很多场合尤其是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一般都认为"缘定三生"就是有关爱情的。在古典文学名著中如《西厢记》,《红楼梦》等都采用了这种说法,而这些名著的流传,又进一步丰富了“缘定三生”的文学内涵,赋予了这个词语更强烈的爱情色彩。前世今生,相遇相识,很多人都喜欢用一个“缘”字来解释。比如缘分,姻缘等等。“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等等。

  
  典故由来
  其一
  缘定三生的来源应与三生石有关。写的是李源和圆泽和尚的三世友情。
  碑文: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泝(泝,同溯,逆水而上也)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掉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李源和圆泽和尚的三世友情的故事白话文:
  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地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了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没有心思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过去了;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访我,我的身体虽

  变了心性却长在。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住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
  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来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玩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定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常说“七世夫妻”,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常说“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常说“缘订三生,永浴爱河”……甚至于在生气的时候咬牙说:“我死了也不会放过你!”在歉意的时候红着脸说:“我下辈子做牛做马来报答你!”在失败灰心丧志的时候会说:“前辈子造了什么孽呀!”看到别人夫妻失和时会说:“真是前世的冤家!”
  这种观念在中国是无孔不入的,民间妇女杀鸡杀鸭时会念着:“做鸡做鸭无了时,希望你下辈子去做有钱人的儿子。”乃至连死刑犯临刑时也会大吼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其二
  三生石——缘定三生的盟约
  此石当襟尚可扪,石旁斜插竹千根。
  清风不改疑圆泽,素质难雕信李源。
  驱入烟中身是幻,歌从川上语无痕。
  两言入妙勤修道,竹院云深性自存。
  上面这首《三生石》诗系明代的袁宏道所写,写的是杭州灵隐与下天竺法镜寺之间那块“三生石”的故事。
  有人看了“其一”前文中的故事,会问:明明是两生,如何说成三生?有两种见解或者说法:其一是,所谓的“三生”,即指李源见的第一次是圆泽的本身,第二次见的是圆泽的后身,第三次见的则是圆泽化入烟霞而去的化身;其二是,李源与圆泽相见不过两生,就是前身与后身。根据宋赞宁禅师的解释,圆泽后来又为比丘,故称三生。这个解释有些牵强,但可列为一说。然不管如何,三生石的名称就这样定了下来。
  从这个故事来看,好象“三生石”这个名称是从唐朝开始叫起来的。而其实,远在此之前,就已存在了。南朝诗谢灵运曾写过一首《三生石》诗,诗存于《灵隐寺志》,诗曰:
  四城有顿踬,三世无极已。
  浮欢昧眼前,沉忧贯终始。
  壮龄缓前期,颓年迫暮齿。
  挥霍梦幻顷,飘忽风雷起。
  良缘殆未谢,时逝不可俟。
  惊拟灵鹫山,尚想祗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观,讲宇析妙理。

  这说明三生石在谢灵运时早就存在了,并非从唐朝开始。李源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太平广记》载有他的事迹。这则故事可能是后人根据佛教因果轮回的实质,将石三生与李源的事迹牵附在一起,演变出这么一个故事来。如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把两个朝代的人或事牵扯到一块儿,演化出一个千古悲剧来一样。
  原来的故事说的是两位男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与隔世之约。其实到了后来,三生石的意义已成情人间的盟誓证物了。一对有情人,站在“三生石”前,定会许下三生盟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愿望是美好的,誓言是感人的,但海誓山盟如同窗前的浮云,一转眼就飘过去了。当一身孤寂再次来到三生石前,轻轻抚摸着那块字迹模糊,经风历雨的石头,不就是抚摸自己心灵上因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而留下的伤痕么!一段千古佳话,比附于一块普通的石头之上。而这块石头躺在乱草丛中,几被枯叶覆盖住。举目四顾,一派萧瑟,寒鸦点点处,无有人影。是不是再也没有人相信“三生石”的盟约了?是不是千古爱情没有了可以践约的所在——一块普通石头不足以动人心魄?是不是所有的“海枯石烂”成了“海誓山盟”的终结之所?当初圆泽化入烟霞,把李源十三年的美好期待都打破了:辛辛苦苦等待来的相见,却是如此之结局!令人想起“相见争如不见”的诗句来。圆泽唱着“却回烟棹下瞿塘”就不知所终了,可见得有情人再见容易相处难。“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许得几世呢?恐怕连一世都难呢!
  面对这块普通却不甚平凡的石头,人们禁不住要问:人间真的有轮回吗?情人之间真有因缘之说吗?如若有,那么,何以会在诺言面前毁了约;何以会情人反成了仇人?“三生石”的故事越精彩越迷离,后人的疑惑就越稠密。今人张春耘先生到过三生石前,回去之后写了首诗:
  山前庙后独愁索,哲学自己陷迷惑。
  不知前世谁是我,此生过后又为何!
  生老病死痛折磨,更有相思无人说!
  人有一辈苦已多,怎堪三生为践约!
  三生石前问一声,人间哪里修正果!
  问石石不语,问山山无声。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于恍惚之间,一阵钟声剪空而来,不落言诠地划破心中的迷团,好似佛祖从远处传来声音:情是妄念,四大皆空,万物皆无。
  所以,面对三生石,说什么便都是云烟一朵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5
缘定三生,就是前生在姻缘簿上写下了彼此,三生石上定下了这一段金玉良缘。今生相遇、相知、相伴到老。来生,茫茫人海中依旧能够寻觅到彼此,再续前世未尽的情缘。只此三生,但每一生都会完满幸福即使生活贫苦,依然能够拥有执着而真诚的挚爱。

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方能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相遇即是有缘。只不知,前世素不相识的彼此之间有多少个真诚的回眸,才能换得三生三世注定不变的情缘?

在人群之中脚步匆忙,那不经意间的一瞥,那浅浅的一抹微笑,却在彼此之间深深烙下了印记。冥冥之中,月老的红线有了光芒。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当身边的人依旧匆匆,惟有彼此相视而笑,紧握着手,紧贴着心,相互搀扶,幸福地走过下半生的风风雨雨。然后生命终了,却又在黄泉之下等着对方,要依偎着,相伴走过奈何桥。三世的缘分已经用去了三分之一。

第二世。人群之中,很轻易的,在形形色色完全陌生的面孔之中,依凭着残存的那一点前世的记忆,认出了那一张魂梦相牵的笑靥,那一双三世不变的明眸。这一世是快乐与甜蜜的。在山水之间,在时空之间,一根小小的红线,轻轻地将两人的心越拉越近,继续着前生未尽的情缘。时光流逝,两颗炽热的心渐渐透明,仿佛水晶,被彼此深深地读懂,真切地读透。带着幸福的微笑,独自缓步走在黄泉路上,因为知道,身后的人不久就会赶上来,一起走向下一个人生。殊不知,三世的缘分,而今只剩下了最后的三分之一。

第三世。寻觅了许久,终于在一个夕阳绚烂的傍晚,又一次从人群中找到了心底最熟悉的烙印,重新拾起了那份注定三世的情缘。这一世是平淡温馨的。因为心灵深处早已刻下了对方的一切,所以彼此之间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一个眼神、一滴泪水、一抹笑容,都能读出好多好多。尽管这一世聊的都是家长里短,可那一根红线,那两颗彼此深爱着的心,早已熔为一体,注定今生再也分不开了。

可当平平淡淡地走完了这一生,却不再彼此等候——因为,三生的缘分到底还是尽了。一前一后走上黄泉,一前一后走过奈何,终于错过了彼此。这一次,便是永远。喝下那碗孟婆汤,遗忘掉了前世的一切,也包括心底那一枚原以为很深的烙印

第四世。人群之中又遇彼此,却从身边擦肩而过。心里头的烙印已不复存在,那一张曾经那么熟悉的笑脸,却如同深秋飘落的最后一片枯叶,再激不起湖面荡开涟漪。缘定三生,没有人可以留到第四世

三生石上定姻缘,缘定三生终不变。待到缘尽情丝断,空留背影彼此间.
第2个回答  2013-10-15
缘定三生是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传说冥海之畔有块三生石 若有情人到那里成心的拜三拜
就会有三生三世的缘分 而且不只是爱情只要下辈子还想见到的人都可以去拜 朋友也可以做三生的,而三生石正是人们的一种寄托方式;其实三生石的最早由来应该是在战国时期;由于连年战乱导致家破人亡夫妻阴阳两隔;后来有仙人点梦:只要在梦中所指的地方将石山凿成碎石便可与家人相见;许多失去恋人丈夫,的女姓毅然离家千里找到梦中石山;曰以继夜劳做;却未能如愿;在只剩下一快大石之时,终因劳累过度全部死亡;但凿石之举感动上天;准许凿石夫妇三生不弃不分;这就是三生石的真正由来 “三生”就是三生石 它在与飞来峰相连接的莲花峰东麓,是“西湖十六遗迹”之一。该石高约10米,宽2米多,峭拔玲珑。石上刻有“三生石”三个碗口大小的篆书及《唐 圆泽和尚 三生石迹》的碑文,记述“三生石”之由来。石上多唐、宋时的题词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认,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杨瑀、翰林张翥等人的题词仍清晰可见。
宋朝的大诗人、大文学家苏东坡曾经写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僧圆泽传》,这个故事发生于唐朝 ,距离苏东坡的年代并不远,而且人事时地物都记载得很详尽,相信是个真实的故事。
原文是文言文,采故事体,文章也浅白,所以并不难懂,我把原文附在下面,加上我自己的分段标点:
僧 圆 泽 传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沂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一 个 浪 漫 的 传 说
这真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写朋友的真情、写人的本性、写生命的精魂,历经两朝而不改变,读来令人动容。
它的大意是说,富家子弟李源,因为父亲在变乱中死去而体悟人生无常,发誓不做官、不娶妻、不吃肉食,把自己的家捐献出来改建惠林寺,并住在寺里修行。
寺里的住持圆泽禅师,很会经营寺产,而且很懂音乐,李源和他成了要好的朋友,常常坐着谈心,一谈就是一整天,没有人知道他们在谈什么。
有一天,他们相约共游四川的青城山和峨嵋山,李源想走水路从湖北沿江而上,圆泽却主张由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不同意。圆泽只好依他,感叹地说:“一个人的命运真是由不得自己呀!”
于是一起走水路,到了南浦,船靠在岸边,看到一个穿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到河边取水,圆泽看着就流下了泪来,对李源说:“我不愿意走水路就是怕见到她呀!”李源吃惊地问他原因,他说:“她姓王,我注定要做她的儿子,因为我不肯来,所以她怀孕了三年还生不下来,现在既然遇到了,就不能再逃避。现在请你用符咒帮我速去投生,三天以后洗澡的时候,请你来王家看我,我以一笑作为证明。十三年后的中秋夜,你来杭州的天竺寺外,我一定来和你见面。”
李源一方面悲痛后悔,一方面为他洗澡更衣,到黄昏的时候,圆泽就死了,河边看见的妇人也随之生产了。
三天以后李源去看婴儿,婴儿见到李源果真微笑,李源便把一切告诉王氏,王家便拿钱把圆泽埋葬在山下。
李源再也没有心思去游山,就回到惠林寺,寺里的徒弟才说出圆泽早就写好了遗书。
十三年后,李源从洛阳到杭州西湖天竺寺,去赴圆泽的约会,到寺外忽然听到葛洪川畔传来牧童拍着牛角的歌声:
我是过了三世的昔人的魂魄,
赏月吟风的往事早已过去了;
惭愧让你跑这么远来探访我,
我的身体虽变了心性却长在。
李源听了,知道是旧人,忍不住问道:
“泽公,你还好吗?”
牧童说:“李公真守信约,可惜我的俗缘未了,不能和你再亲近,我们只有努力修行不堕落,将来还有会面的日子。”随即又唱了一首歌:
身前身后的事情非常渺茫,
想说出因缘又怕心情忧伤;
吴越的山川我已经走遍了,
再把船头掉转到瞿塘去吧!
牧童掉头而去,从此不知道他往哪里去了。
再过三年,大臣李德裕启奏皇上,推荐李源是忠臣的儿子又很孝顺,请给予官职。于是皇帝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这时的李源早已彻悟,看破了世情,不肯就职,后来在寺里死去,活到八十岁。
真 有 三 生 石 吗?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来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三生石”一直是中国极有名的石头,可以和女娲补天所剩下的那一块玩石相媲美,后来发展成中国人对生前与后世的信念,不但许多朋友以三生石作为肝胆相照的依据,更多的情侣则在三生石上写下他们的誓言,“缘订三生”的俗话就是这样来的。
第3个回答  2013-10-15
传说冥海之畔有块三生石 若有情人到那里成心的拜三拜
就会有三生三世的缘分
第4个回答  2013-10-15
简单点 前世 今生 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