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论语》并好理解其中的意思?

如题所述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精华所在,解读孔子思想长期以来更多强调的是其社会伦理价值,但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一、教育的指导思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完全被打乱了。孔子对此怀着极大的忧虑,不断深思造成这种动乱的社会根源。“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篇》*孔子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出仁的政治,强调只有拯救人心,才能拯救世界。因此,孔子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孔子曾告诫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在孔子看来,“君子儒”应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投身到当时诸侯各国的政治改革中去。孔子所谓“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有不少从政的。像冉求、子路、宰我、子游等人,曾为列国大夫或邑宰,子贡常相鲁、卫,在施政上很有政绩。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所谓“有教无类”,或指出身、贫富不分类,或指族种、地域不分类。孔子之前的古代教育制度是王官之学,特点是官师合一、政教合一,只有社会上层的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但是到了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官失其守”、“学在四夷”,孔子以“存亡继绝”的历史使命感,抢救并整理了濒临散失的上古文化典籍,同时以此为教本,创办私学。孔子办学之后,许多著名学者也带领门徒四处讲学,从而促成了春秋战国思想自由、学术繁荣新局面的形成。二、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内容是十分简单的,“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孔子在办学中对教育内容作了重要改革,他研究整理了我国古代的大量文献,从中选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作为教科书。这六部经书后来被称为《六经》或“六艺”。孔子排除了重巫、重祭的宗教文化成份,注入了春秋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终于编订成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文化知识课本。《礼记·经解》上记载了孔子对“六艺”或《六经》的解释:“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司马迁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总之,孔子六十八岁倦游返回,赞《易》,作《春秋》,直至获鳞绝笔,正寄托了他晚年的社会、哲学、政治理论,并形成了他的“同人”、“大一统”、“天下为公”等的大同思想。三、教育的基本方法首先是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次是教学中的“叩竭法”。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是说当有人向孔子提问题时,他并不是马上将答案告诉提问者,而是从问者的疑难处出发,从正反两面展开反诘,弄清问题的性质与内容,然后使提问者通过积极的独立思考自己找到合理的答案。再次是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在《论语》中孔子的教育观得到充分体现,他的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学习者主体性参与的教学活动,体现着对个体的发现与尊重,强化了个体的自我主体精神和价值意识,增强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我人生实现的期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应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0
想学《论语》我建议你去看一些 《百家讲坛》上的于丹《论语》心得 里面有什么 处世之道啊 天地之道啊 等等 有一些她个人独到的见解 值得一看如果你拿过古文自己去看 去悟的话 首先要有一定的古文知识基础 其次很乏味 年轻人很难持续有时一句 你就要揣摩好久 于丹的文化底子好 从小就接触这些东西 所以悟出来的比一般人多 她悟出来的 我们可以取之精华 弃其糟粕 我都看了 感觉很不错 建议你也去看一下
第2个回答  2013-10-20
作为儒家经典,我觉得<论语>一书的延伸文化太多,要学好它,必要再全方位学习中国传统文学,比如<史记>,<战国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