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上的服装名称

如题所述

中国的阴阳五行说认为,金、木、水、 火、土相生相克。白色代表金,青(绿) 色代表木,黑色代表水,赤(红)色代表火,黄色代表土。周代以红色为高级服色,秦(前221- 前206)时以黑为最高地位的服装颜色,帝王百官都穿黑色衣服,汉灭秦后逐渐以黄色为最高级的服装颜色,皇帝穿黄色衣服。至唐代时,宫廷下令,除皇帝以外,官员一律不许穿黄衣服。自那时起,这种规定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那位被推翻了的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十一岁时,看见八岁的堂弟衣服的里子有黄色绸,还揪着他的袖子问:“你怎么敢用黄?”可见即使被夺了皇权,在他们心中,黄色仍然有天下独尊的权威性。冕服和龙袍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典型服饰。这些衣服、配饰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宇宙观和宗教观。在古代中国社会,哪一个等级的人在哪一个场合穿哪一种衣服,都是有严格规定的。皇帝在重要场合穿的礼服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冕服”。冕服包括冕冠,上有一块板,做成前圆后方形,戴在头上时后面略高一寸,使冕冠呈向前倾斜之势,以示帝王向臣民俯就,就是真心惦记臣民、尊重臣民的意思。前后有成串的垂珠,一般为前后各十二串,根据礼仪的轻重、等级差异,也有九串、七串、五串、三串之分。每串穿五彩玉珠九颗或十二颗,穿用的线为丝线。冕冠戴在头上后,须以簪子从一孔穿发髻再由另一孔穿出来固定。戴用者耳上方还有垂下的两个小珠,主要是提醒君王不要轻信谗言,这同冕板向前低就的戴法一样,都有政治含义。

帝王的衣服多为玄衣裳。玄为黑色,纁为绛红色。冕服采用了两种颜色,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象征黄昏之地。帝王穿的衣服上常绣卷龙,另外还有十二种花纹,这些花纹以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日月等自然景观为主,是帝王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图案,诸侯的礼服上也可以用,但根据官级和礼仪繁简有别。上衣下裳的冕服腰间束带,带下垂一块装饰,名叫“蔽膝”—它源于人们缠裹兽皮的时代,那时主要为了遮挡前腹和生殖部位,后来有了规整的服装,人们仍以它垂挂在腹前,成为礼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再以后,蔽膝完全是为了保持权贵者的尊严了。帝王的蔽膝用纯朱色。与冕服相配的鞋,一种是丝绸作面,木作底,底为双层; 还有一种是单层底,夏用葛麻,冬用皮。对应礼仪的高低规格,皇帝穿赤、白、黑不同颜色的鞋子。
中国皇服最突出的特征是绣龙,明清时有袍绣九龙的定制—在龙袍前后两肩、两袖等处绣成对称的八龙,然后再绣一龙在大襟的里面,以象征君权神授、九鼎之尊的皇家威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22
皇袍,是古代皇帝的服饰,无论颜色、款式以及其上细微的纹样,无不具有深刻的含义。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帛画及画像砖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这种服制始于周代,历经汉、唐、宋、元诸代,一直延续到明代,绵延两千多年。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2-21
龙袍,即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中国帝王龙袍从隋文帝起,开始征用中国最好的蚕丝辑丝作为经纬线,并以手工丝秀龙等图案。辑丝丝绸制作龙袍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王朝覆灭。
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圆领(清朝为圆领)、右衽、黄色,朱色和紫色。公园581年隋文帝首次用蚕丝中最好的辑里湖丝(简称辑丝)作为龙袍的经纬线。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03-22
龙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