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中国遇到了哪些环境问题?采取解决问题的策略?效果?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中国遇到了哪些环境问题?中国采取了哪些策略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这些策略的效果如何?

请采取下面的格式回答问题。谢谢!请不要倒垃圾!这里不是垃圾场!

环境问题
简述中国政府采取的策略、并找出实例
评估这些策略的短期、长期效果

1.城市环境污染态势

(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城市尘污染。据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5个城市的监测资料表明,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浓度分别在200~550μg/m3范围内,超过世界卫生组织(WHO)卫生标准60~90μg/m3约3~9倍,这5个城市全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之中,北京是世界上尘污染最严重的首都之一。

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酸雨危害十分严重。除西南、华南酸雨区之外,近年来又逐渐形成了以长沙、南昌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以厦门、上海为代表的华东沿海酸雨区和以青岛为代表的北方酸雨区。

(2)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普遍超标。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症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十几倍到上百倍,一些村庄2/3的人肝肿大。除淮河之外,松辽水系、海河水系、珠江水系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据15个省市对29条江河不完全统计,2800公里河段渔类基本绝迹,有渔业价值的中小河流50%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平均每年发生大面积污染死鱼事故约1000起,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同时由于河口的污染,溯河性鱼虾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下降,部分内湾渔场荒废。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

(3)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亟待解决

全国的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声级基本在70~76分贝之间,据42个城市监测,92.8%的城市交通噪声平均声级超过70分贝的限值;多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状况也呈恶化趋势。全国2/3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堆存量以平均每年2000万吨的速度增长。1992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到6.2亿吨,堆存量达到59.2亿吨,占地5.5万公顷。城市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1992年达到8262万吨,造成垃圾包围城市的严重局面。固体废物中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扬尘污染大气,渗滤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堆存物污染农田,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并成为重大的环境隐患。目前全国遭受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危害的耕地已达1000万公顷,每年损失粮食120亿公斤。

2. 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

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出现了由城市向农村急速蔓延的大趋势。据调查,乡镇企业现有1800万家, 1992年其废水排放量为36.6亿吨,全国2/3的河流受乡镇企业污染,污染土地2000多万亩。

近十年来,我国使用农药防治虫害效果显著,每年使用农药面积为23亿亩次,每年化肥施用量达2930万吨(折纯),但农药、化肥有效施用率仅为30%(仅为国外先进农业区的1/2),其余都挥发到大气中或随水流入土壤和江河湖泊,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或饮用水源硝酸盐含量超标。农用塑料的大规模使用,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极大的影响,全国平均每亩农田残留地膜5公斤左右,地膜残留率为20%~30%,对土壤破坏很大。农村环境问题如不及早重视和防范,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生态破坏是涉及长远的根本性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需经过几代人才能恢复,甚至难以逆转!

3.生态破坏态势

我国的生态破坏态势日益严峻。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引起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和自然生态严重失衡。

(1)物种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和野生动物物种均占世界的10%左右,其中约有200个特有属。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了动植物生境的破坏,物种数量急剧减少,有的物种已经灭绝。据统计,我国高等植物大约有46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高等植物的15%以上,近50年来约有200种高等植物灭绝,平均1年灭绝4种;野生动物中约有400种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

(2)植被破坏

据1993年林业部公布,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3.9%。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十分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草原面临严重退化,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3)土地退化

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公里,70~80年代扩大到2100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20.l万平方公里。我国还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土流失面积约153万平方公里,40年来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公里,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黑土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l%~2%(理想值应当是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4. 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环保面临巨大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全球环境正在急剧恶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消失、温室效应和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以及横跨美国、日本、中国、前苏联等广阔地带上空的臭氧已经减少3%的警报,正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同时“贸易与环境”也是当今世界的又一热点。随着关贸总协定的控制领域不断拓宽,谈判范围已由货物贸易到劳务市场、由知识产权到环境保护。综上所述,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同时又面临着全球环境问题和国际贸易竞争的巨大压力。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于那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和相关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12-14
一、水污染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效果
1、水污染问题
中国70%以上的河流、湖泊和海岸受到污染,中国9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水污染从支流延伸到干流;从地表到地下的渗透;从陆地到海洋;从城市到农村;从东到西。珠江、长江、松花江、黄河、淮河、辽河、海河七大水系水质恶化趋势未得到控制。天津近3000平方公里的近海海域,无一达到清洁水域水质标准。中国水资源的现状几乎变成了“水都被污染了”、“雨天都酸”的局面。这对于淡水资源紧缺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加重的影响,导致中国更加严重的水资源短缺。
2、解决方法
(1)物理法:物理作用用于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例如,通过沉淀法去除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同时回收这些颗粒;浮选(或气浮)可去除相对密度接近1的乳化油滴或悬浮物;过滤法可去除水中的悬浮颗粒;蒸发法用于浓缩废水中的非挥发性可溶性物质。
(2)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体物质。例如,中和法用于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萃取法是利用可溶性废物在两相中不同溶解度的“分布”来回收酚类和重金属;氧化还原法用于去除废水中的还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杀灭天然水中的病原体。
(3)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物。例如,生物过滤和活性污泥工艺用于处理生活污水或有机生产废水,使有机物转化降解为无机盐进行净化。
3、效果: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水污染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_
二、空气污染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效果
1、空气污染
由于除尘器价格高、容量小、易损、更换困难造成的效果差。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工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生产效益与生存利益竞争激烈,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没有和谐统一,烟尘不断排放排入空气中,久而久之,山川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全球近四分之一的病例是由环境污染引起的 结果,平均每10000名城市居民中就有6人死于空气污染。在我国,空气污染已造成近35.8万人死亡,呼吸循环系统住院患者约64万人,新发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约26.6万人,造成经济损失1527.4亿元。中国的环境问题正逐步从量变到质变。
2、解决方法:
(1)控制排放,利用大自然的自净能力。 针对不同的气象条件,污染物的大气容量不同,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不同,排放的污染也不同。
(2)工业和城市规划要合理,排放不能过于集中。 不要在一处排放二次污染,否则会造成严重污染。
(3)植树造林。 利用树木吸收更多污染物,降低空气污染程度。
3、效果
根据中国工程院对“大气十条”实施情况开展的中期评估结果,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显示,2013年~2015年,全国及重点区域NO2和SO2垂直柱浓度年均值和颗粒物光学厚度(AOD)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地面监测数据分析结果一致。在主要治理措施中,重点行业提标改造的减排贡献最大,对PM2.5浓度下降的贡献达到31.2%。
第2个回答  2015-09-20
问题:
第一,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
第二,空气、水体、土壤的污染。

解决策略: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
第二,经济发展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
第三,重视技术力量,将资源消耗型、能源密集型经济,转为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经济。
第四,原材料采取进口策略,充分利用他国资源。
第五,将高污染、高能耗产业转移到国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