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再山的那边】预习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再山的那边】预习笔记,和第二课的【走一步,再走一步】预习笔记。每篇都要有4部分:1作者2.字词注音 3.内容简介 4.质疑

  【在山的那边】预习笔记: 屹立在岸边的沙滩上,向远处望去,只看见白茫茫的一片.海水和天空合为一体,都分不清是水还是天.正所谓: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远处的海水,在娇艳的阳光照耀下,像片片鱼鳞铺在水面,又像顽皮的小孩不断向岸边跳看着大海,我们的心胸似乎也变得开阔了.在这种境界里,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海水涨潮了,海水中的波浪一个连着一个向岸边涌来.有的升上来,像一座座滚滚动的小山;有的撞了海边的礁石上,溅起好几米高的浪花,发出“哗......哗......”的美妙声音
  诗中所说的“海”是什么呢?诗人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说,“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1.“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这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关键是化整为零。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我”爬到石架,上不去,下不来,陷于绝望、恐惧,听了父亲的话,觉得一小步,“似乎能办得到”,第一步成功,“顿时有了信心”,第二步成功,“信心大增”。这个经验,使他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对付一切。

  作者从一件往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理。哲理是有普遍意义的,善于感悟,人就会聪明起来。感悟对于写作也极重要,这篇课文记叙的虽然只是一次历险,立意却很高,富有教益。

  一篇课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究,获得多方面的教益。父亲眼看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明知一不小心就会摔死。可是他并不上去救护孩子。细读父亲怎样教孩子下来,很有意思。看来,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事实上,“我”确实从中得到了难忘的经验。这个父亲是很懂得怎样训练孩子的,自己只给予指导、鼓励,这样可以使一个孱弱的孩子获得信心,变得勇敢。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路要自己走,不能老是让大人抱着走,在自己走的过程中,要从大人那里接受经验。

  再看五个孩子。是杰利去把父亲找来的,他是富有友情的。其他四个孩子呢,则把“我”丢在那儿不管,还无情地嘲笑,对一起玩的伙伴竟然如此,真够恶劣。

  记叙的周密值得借鉴。为什么五个孩子都能爬上崖顶,而“我”只能爬到三分之一高度的岩石架,而且上不去,下不来,吓得要死呢?文章多处提到自己的病弱,就是伏笔。几处提到杰利,笔笔都见匠心。关于悬崖,既说明其险,又说明险的程度,都是必要而周密的交待。“我”的心理活动也写得很好,值得揣摩。

  二、问题研究

  1.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开头一段是说孩子们怎么会想到爬悬崖的,写天气闷热,就写了动因,他们是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

  2.为什么下文与闷热照应的语句一点也没有呢?

  确实没有,看来是个缺点,最好是前后有所照应。

  3.未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练习说明

  一 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

  本题着眼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既练朗读,又练说话。朗读要以“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三点要求给予指导和评价。

  本文蕴含的哲理: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本题让学生走进课文,培养患难与共的爱心,同时激励勇敢精神。本题又是口语交际训练,应热情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自由言说,教师可因势利导。

  三 生活中难免遇到过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张贴在教室里。

  本题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总结人生经验。这既是练笔活动,又是交流活动。没有字数规定,但宜短小精悍。书写标题,设计花边要求美观。张贴,布置专栏,可指定若干同学,负责编辑。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

    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自小体弱怯懦,从不敢冒险。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二十米高的悬崖。当他攀登到离崖顶三分之二路程的石架上时,由于恐惧他全身颤抖,上不去下不来。其他伙伴不但不帮忙反而嘲笑他之后各自回家了。恐惧和疲乏使他全身麻木,不能动弹,只能在石架上哭泣。暮色中父亲的手电光照着了亨特。黑夜中惊魂未定的亨特随时有掉下来的可能。面对险情,深知儿子禀性的父亲,没有上石架把他抱下来,也没有搬梯子让他下来,或者拿绳子把他吊下来,而是要他自己从石架上爬下来。旁人也许认为父亲太冒险,心肠太硬了。那么父亲是如何帮他脱脸的?父亲没有责骂他,而先安慰他,稳定他的情绪,“下来吧,孩子,晚饭做好了。”亨特哭着说:“我不下去,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父亲开导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看见了。” 亨特说。接下来父亲指导他爬下第一步。“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亨特伸出左脚试探着踩到了它,顿时有了信心。父亲鼓励他:“很好。”“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亨特照做了,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亨特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虽然哭泣了一会儿,但他随之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次经历使亨特悟出生活的一个哲理:每当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亨特父亲的教子艺术是高超的。他深知亨特需要锻炼自身的勇气,增加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和经验。他可以上崖抱亨特下来脱险,但亨特日后人生路上遇到危险怎么办?总不能永远靠父亲吧,那只能靠亨特自己。
    
    在儿子脱险的过程中,亨特父亲只给予鼓励指导,一切由亨特自己去做。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让孩子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情,从而获得成功。
    
    具体操作是:先找一个亨特能够到的落脚点,然后指导他移动一小步,接下来再找一个能够到的落脚点,又移动一小步。落脚点要稳,步子要小,走了一步,再走一步,从而到达目的地。

参考资料:F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6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课文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我”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经验”有两层意思:① 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 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4.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

五. 知识积累

1. 关于朗读:

(一)朗读是用出声的读来表达课文的内容

朗读有三个步骤:准确朗读、理解朗读和表情朗读。(1)准确朗读。能读准字音,朗读时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复,不颠倒,句读分明,速度适宜,节奏鲜明,不出现拖腔拉调或两字一顿的错误读法。(2)理解朗读。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朗读。如句子的意思,特别是语句间一些细微的差别;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文言虚词、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标志着句型的区别、语气的不同、间歇的长短用相应的声音读出来。(3)表情朗读。是在理解作品基础上的再创造,是把自己的热情倾注到作品中去,真实而生动地表达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读依靠真情实感、丰富的想象和熟练的语言技巧,将音响、音力、音色、音律等声音的各方面以及语气、语调等和谐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2. 诗歌欣赏:

山民

韩东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提示:《山民》是一首饱含哲理的语言诗。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诗中的“山”和“海”已不单指自然界中的实体,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义。“山”可以让人想到艰苦的生活环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难、人生道路的曲折、历史前进道路上的障碍等。“海”可以让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标、事业的辉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再山的那边

参考资料:http://www.ywzx8.com/jajx/rjb/cys/200809/25285.html

第2个回答  2008-09-06
【再山的那边】是一首诗,说明自己从小时候到长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