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如题所述

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有噪音污染、三废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白色污染等。
1、噪音污染: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你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2、三废污染:人类生活、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排放到环境之中,不仅污染空气和水,其有毒物质通过土壤空气、土壤水或固体物质残留在土壤中,形成土壤污染,再通过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吸收形成生物污染。
3、水污染:水污染是由有害化学物质造成水的使用价值降低或丧失,污染环境的水。污水中的酸、碱、氧化剂,以及铜、镉、汞、砷等化合物,苯、二氯乙烷、乙二醇等有机毒物,会影响饮用水源、风景区景观。
4、光污染:光污染是继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等污染之后的一种新的环境污染源,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和彩光污染。
5、白色污染:白色污染是对废塑料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包装袋、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塑料瓶等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
空气污染:日常生活释放的污染大气,其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氯氟烃、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碳氢化合物以及粉尘和铅粒。氯氟烃:主要来自使用氟利昂的空调和制冷设备、含氯氟烃的喷雾剂(如摩丝)、甲基氯仿或四氯化碳干洗剂等。水污染:日常生活造成水污染,它主要物质的来源:
1、病原体(病菌和病毒)来源粪便、宰杀鸡、鱼、鸭、肉的污水等。
2、死亡有机体来源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
3、有机和无机化学品来源浴室和厕所化学清洁剂、室内装修溶剂、杀虫剂、地板窗户和家具清洗上光剂以及其它药物等。
4、磷来源含磷洗衣粉和洗涤剂等。
5、石油化工洗涤剂来源家庭和餐饮业大量使用的石油化工合成的餐具洗涤灵等。
6、重金属(汞、铅、镉、铬、砷等)来源生活垃圾中的装修废弃物、电池、油漆、颜料、鼠药、电子产品和化妆品等。
一氧化碳:主要来自汽车尾气、烧煤和露天烧垃圾等。
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燃煤发电厂。
二氧化硫:主要来自燃煤发电厂和民用烧煤等。煤灰、煤烟和油烟主要来自在马路旁架煤炉子的餐饮摊点、烤羊肉串摊、呛锅炒菜等。
粉尘:主要来自清扫路面和机动车辆的行驶从地上扬起的尘土。
铅粒:主要来自使用含铅汽油的汽车尾气。
臭氧,又称作光化学氧化剂):主要来自汽车释放出的氮氧化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与氧气反应生成。
碳氢化合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油箱泄漏和汽油挥发。
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煤、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最大的排放者是火力发电厂、汽车等交通工具。
生活垃圾污染:
现代生活垃圾中主要的污染物有:
1、塑料
其来源于购物的塑料袋和塑料包装、一次性聚苯乙烯快餐饭盒、塑料餐具和杯盘、塑料瓶等等。
危害:由于塑料垃圾难以分解,降解时间久至200年。它的长期堆放给鼠类、蚊蝇提供了繁殖的场所,威胁人类的健康且影响市容面貌,焚烧处理塑料垃圾会释放出多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其中二恶英(Dioxin)对动物毒性极大,能使鸟和鱼类出现畸型和死亡,对人体的伤害表现为:使人消瘦、肝功紊乱、神经损伤、发生癌症等。
2、电池
电池含钮扣电池、普通锌锰电池、充电电池、普通碱性电池和汽车铅电池等。钮扣电池、普通锌锰干电池和碱性电池含有汞。
危害:当其废弃在自然界里,汞就会慢慢从电池中溢出来,进入土壤或水源,再通过农作物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另外,汽车废电池中的酸和重金属铅泄漏到自然界可引起土壤和水源污染。
3、剩餐
剩餐主要来源于餐饮业,吃盒饭的流动人口和上班族。
危害:剩餐提供的营养还促使垃圾中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对人畜有毒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也可促进垃圾中沼气的产生,埋下发生垃圾爆炸的隐患。
4、油漆、粘合剂、颜料
来源于建筑、家庭装修后的废弃物。
危害:含有有机溶剂的油漆和粘合剂类垃圾具有危险的毒性。它因挥发性高,易被人体吸入。可引起头痛、过敏甚至昏迷,或致癌。较为常见的会使人的神经、消化、血液循环和泌尿系统受伤害。
5、废纸张、易拉罐和玻璃瓶来源于办公室、学校、写字楼、商场、冷饮处、家庭等。
6、医疗垃圾
医院产生的医疗垃圾除无机垃圾外,还有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手术器具、人体组织等,以及治疗用的纱布、脱脂棉等。
危害:医疗垃圾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有害物质,容易腐烂发霉,孳生蚊蝇,造成疾病的传播,还可能存在传染性的病菌、病毒、化学污染物及放射性物质等,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被视为“顶级危险”和“致命杀手”。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