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学会思考和独立?

如题所述

1、鼓励孩子自己做事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多去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以使得孩子的能力得到应有的提升,并且能够使得他们的人生变得更加完美。

所以当孩子面临着一些问题时我们千万不要让孩子去退缩,我们完全可以对孩子说:“孩子,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多用这样的方式为孩子加油打气,是可以让孩子不断地杀出重围并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人的。

2、遇到求助别立刻提供答案

我们知道,孩子都是好奇宝宝,总喜欢问为什么,每天都在上演“十万个为什么”。很多家长会觉得有压力,甚至希望自己是个学霸,否则遇到孩子问问题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这种担心,通常是由于我们认为立刻给孩子解答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事实却恰恰相反,我们完全不需要把这种压力往自己身上担,我们不是孩子,有疑问的是孩子,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动脑筋的是孩子,我们只需要做好一个陪伴、引导的角色即可。


如果我们习惯性把生活中所有的答案都准备好给孩子,他还有什么机会主动思考呢?通过这样的习惯培养下来,孩子长大以后,当他遇到困难,自动会形成先“向内”寻求帮助,也就是他自己,而不会习惯依赖旁人。

3、尊重孩子的努力

无论是不是你想要的,不要很快去否定孩子。比如:孩子自己想打开水瓶子盖。你可能害怕水会溅到衣服上,会在意这些,所以想代劳,其实完全不必。你可以给孩子建议或者演示一遍,鼓励孩子自己尝试。

再比如,孩子想自己系鞋带,你可能会觉得怎么花这么长时间来做这件事,表现的很不耐烦。可殊不知,孩子自己动手系鞋带虽然慢些,但是又学会了一项生活技能啊,还能锻炼手指肌肉呢。何乐而不为呢?这样想就觉得很对了。慢慢摸索,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哦。当孩子的努力得到尊重时,她就会集中精力去自己解决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27
独立思考对于正在学习与成长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好习惯,可是现在有好多孩子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时,就向父母要答案。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问必答,时间长了,孩子会养成依赖的习惯,遇到问题时不会独立思考,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必须让他学会独立思考。因为独立思考的人多有与众不同的思想。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所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学习,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更能适应变化。思考、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1. 独立思考可以使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
不论是什么知识和学问,它都是有它的逻辑体系的,阅读因为受时间、环境的影响,势必将其割裂。这时,借助于思考,我们可以把它们连贯起来。此时,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就会成倍增加,收获会更多、更大。
2. 独立思考有助于记忆
思考时,必然要对所学的东西像过电影一样走一遍,这无疑会加强记忆;思考中的排列组合等一系列条理化过程,必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将知识有条不紊地存储起来,这对记忆会大有帮助。
3. 独立思考可以将脑中的知识加以鉴别,去伪存真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海量的存储器,去粗取精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只有经常地删除一些东西,备份一些东西,我们的脑子才好用。至于那些错误的东西,则更不应该占据我们大脑。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父母可以采用以下的秘诀:
1. 倾听孩子叙述自己的想法
尽管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但父母不要随意否决他的想法,要抓住他谈话中有趣的、有道理的论点,鼓励他深入“阐述”,使他尝到思考的乐趣,增强自我探索的信心。
2.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想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想,比如,刚刚买回的积木,孩子可能不太会搭。父母可以给以引导,聪明的父母是不会把示意图给孩子看的。父母要给孩子留下思考的机会与空间。
3. 训练孩子思考的习惯
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让他自己去动手、动脑,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 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
许多孩子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对这些行为,许多父母很是烦恼,经常批评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正确的方法是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且启发孩子“异想天开”。

5. 培养创造性思维。
独立的思考需要创造性,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鼓励孩子编故事,并把它记录下来。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运用自己的想象与推理能力,得出出人意料的结论。
具体的做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命题,告诉他你要给他做秘书,然后完全按照他的语言记录下来,不要加以修饰。这种实践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过程,孩子们会非常愉快地想到“原来我还会进行创造,而且创造出这样有趣的‘思想’来。”这种对创造、对思考的热爱,会使孩子终身受益。一些著名的发明,就来自于发明家幼年时异想天开的想象。
孩子最初是很少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们还不善于思考,总是说:“妈妈说……”“阿姨说……”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早一点从“别人说”转化为“我认为”、“我主张”。“别人说”表明孩子只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
第2个回答  2022-09-27
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必须让他学会独立思考。因为独立思考的人多有与众不同的思想。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所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学习,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更能适应变化。思考、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管从哪方面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1. 独立思考可以使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
不论是什么知识和学问,它都是有它的逻辑体系的,阅读因为受时间、环境的影响,势必将其割裂。这时,借助于思考,我们可以把它们连贯起来。此时,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就会成倍增加,收获会更多、更大。
2. 独立思考有助于记忆
思考时,必然要对所学的东西像过电影一样走一遍,这无疑会加强记忆;思考中的排列组合等一系列条理化过程,必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将知识有条不紊地存储起来,这对记忆会大有帮助。
3. 独立思考可以将脑中的知识加以鉴别,去伪存真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是一个海量的存储器,去粗取精是一个必要的步骤,只有经常地删除一些东西,备份一些东西,我们的脑子才好用。至于那些错误的东西,则更不应该占据我们大脑。
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父母可以采用以下的秘诀:
1. 倾听孩子叙述自己的想法
尽管孩子的想法常常是天真、幼稚甚至可笑的,但父母不要随意否决他的想法,要抓住他谈话中有趣的、有道理的论点,鼓励他深入“阐述”,使他尝到思考的乐趣,增强自我探索的信心。
2.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想
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去想,比如,刚刚买回的积木,孩子可能不太会搭。父母可以给以引导,聪明的父母是不会把示意图给孩子看的。父母要给孩子留下思考的机会与空间。
3. 训练孩子思考的习惯
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不完整的答案,让他自己去动手、动脑,这可以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 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
许多孩子都有较强的好奇心,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往往会不自觉地摸一摸、问一问、拆一拆、装一装。对这些行为,许多父母很是烦恼,经常批评孩子。其实,这些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正确的方法是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且启发孩子“异想天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2-09-27
经常听人说:要教会孩子思考,教会孩子独立思考。

那我要问问,什么叫思考?什么又叫独立思考?什么才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考?

有人可能会说:思考,就是在那想啊想啊想。

我说:如果孩子没有经验,如果孩子没有这些基本经历,就算他真的在那儿想啊想啊想,他想出来的东西能对吗?所以这种思想是针对成人的,针对孩子不行,没有可操作性。

也有人可能说了:自己要有想法,不能光听别人的,不能人云亦云。这个还是上面那个问题。他脑子里没有货,你让他怎么思考?

所以,我认为,教会孩子思考,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尽管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但是,这句话并没有可操作性。无论干啥,具体的操作和实施细则,操作步骤,才是关键。
所以,我认为,教会孩子思考,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尽管这句话本身是正确的,但是,这句话并没有可操作性。无论干啥,具体的操作和实施细则,操作步骤,才是关键。

我认为,所谓思考,你也可以理解为:观察、分析、判断、研究、琢磨甚至试验尝试,不能仅仅理解成在那儿想啊想啊想啊.

顺着这条思路,我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考方法”。

第一个方法:教会孩子多从几个角度和方面去观察分析,判断,研究。
第二个方法:教会孩子调查研究。集思广益。

自己不明白,没关系,问别人,问同学,问老师,问家长,问网络,问参考书,然后把问来的这些意见“写下来”,可视化,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对比对照,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也就是思考,这也就是独立思考,这也就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考。

第三种方法:教会孩子总结归纳提炼
首先,延时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

现在的孩子不想思考的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的及时满足,很多父母像直升机一样每天徘徊在孩子周围,一旦孩子有一丁点困难,就马上俯冲下来,帮忙解决。这样的生活看似惬意,却让孩子错过了很多宝贵的人生阅历,也丧失了练习解决问题的机会。

让孩子学会思考最好的办法是延时满足,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不急于出手解决。当他们有需求时,延迟满足。比如:孩子说妈妈,我要喝果汁,你帮我拿。这时,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妈妈正忙着呢,你耐心等待一会。如果你想马上喝到果汁,可以自己想办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自行想办法解决。

其次,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

前不久,一个朋友向我抱怨说孩子太不懂事了,自己生病了,在床上起不来,孩子不闻不问,还怪她不煮饭就知道躺床上玩。孩子不懂事和不知道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平时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朋友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几年前就预料到了,那时她总和我们炫耀孩子一个人吃独食时,大家就提醒她,她还觉得就一个孩子,不给他吃给谁吃啊,反正也吃不穷。

每个孩子刚出生时都如白纸般纯洁,几年后,因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养方式,让孩子出现了很大的差异。让孩子知道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分子,要学会体谅和顾及家人的感受,在做事做决定时,要学会考虑到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利益。

最后,教他们自食其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前不久,很多妈妈都在转发一个“3岁萌娃给家人做晚餐”的视频,视频里那个叫Tydus的3岁暖男,不但会去超市买食材,还会拼盘做插花,使用微波炉,摆桌椅等,看他熟练的动作,就可以看出平时没有少做。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让孩子自食其力,从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知道幸福来之不易,从小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分配家务。可以根据劳动质量和难度,适当给予一些经济鼓励做为零花钱。

比如3岁的孩子,我们可以请他们拿一些东西,扫地的时候,请他们帮忙拿扫把撮箕。去超市的时候,请他们提一些东西。6岁的孩子,可以让他们扫地,擦桌子,8岁的孩子可以洗碗洗衣服等等。

思考是一种探索,更是一种创造。让孩子学会思考,善于思考,知道透过表象窥知事物的本质,从小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养育孩子的过程好比培育娇贵的兰花,要观其色、知其意、掌握它的习性。我们爱孩子,但仅有爱是不够的,爱需要的是训练和方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我们要避开5种家长陷阱,学会科学育儿。《让孩子学会思考》,是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
放手。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事让他自己做。把握住每一次能锻炼孩子的机会,他会在做事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思考。

2. 启发式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通过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例如,“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你对这件事有什么感受?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吗?要避免再次发生,你有什么办法吗 ?”
第4个回答  2022-09-27
1、遇到困难不立刻帮助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首先应该让他自己寻找一下解决的办法。许多父母,就因为看不惯孩子做错事,有或是不忍心见到孩子被问题难道而委屈的样子,总是第一时间的帮孩子解决。这样只会令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有困难就第一时间让父母解决,自己懒得动脑筋,久而久之,便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

2、不包办替代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百般呵护,事事包办,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样看似爱孩子,其实是在害孩子。孩子因为动手少,动脑也会少,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对孩子现在的学习不利,也影响孩子今后生活的质量。所以,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不但提高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会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多提问“开放式”的问题

我们在帮孩子解答“疑难”问题的同时,也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但在向孩子提出的问题时,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和方向,家长提问题时,多提问开放性的,如“纸有哪些用途”“羊为什么吃纸?”等,开放式的问题不仅可以引起儿童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家长也可以提问突发性事件,如“遇到火灾怎么办”等,以此考察孩子的应变能力,但对于封闭性的问题家长尽量少问,如“青蛙有几条腿”等问题。

4、教孩子多方面考虑问题

孩子喜欢问问题,有些问题还很“傻”,但无论孩子问的是什么样的问题,父母都不要嫌孩子烦,更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而应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引导孩子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的答案,让孩子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