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类哲学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6

① 明天要上台讲一个管理类的小故事,可以提供一个经典一点的吗速度啊

【幽默】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
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 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么?”
建筑师战战兢兢地回答:“我说是在等火车,你会相信吗?”
【顿悟】
有些话是真的,却听上去很假;有些话是假的,却令人无庸置疑。

② 谁有管理类小故事,猎杀骆驼的英文版!或者其他的也可以。谢谢了,急用!

Saihai no YukueWent to the temple know, one into the temple, Maitreya is the first of the Buddha, the weling *** ile, and in his North, the black population is up whitfield. But the long ago, they are not in the same temple, but were in charge of the temple.

③ 有没有标准化管理类的小故事呀··

我有。是SGS活的时候发的蓝色小册子、可是我怎么发给你呢

④ 226管理思想来源于人类社会的()A故事流传B经史典籍C生产组织D管理实践

我认为是D

⑤ 有没有一些管理类的小故事,最好能激发员工的认同感,使命感

现转摘一篇供你学习和参考!
管理者应如何激发员工的使命感
使命感是决定团队行为取向和行为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具有强烈使命感的同仁不会被动地等待着工作任务的来临,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目标;不是被动地适应工作的要求,而是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变革所处的环境,并且会尽力做出有益的贡献,积累成功的力量。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一定要引发全员为使命感而工作,而不是为了老板,为了企业,也不是单纯为了一份薪水而工作。
比尔.盖茨曾说:“我不是在为金钱工作,钱让我感到很累。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体现出来的使命感才是我真正在意的。”这个世界上有一个关于财富的最大秘密——只要你天天想方设法在你的行业中做到第一名,那你一定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财富。
著名领导力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现代不少人都想得很简单:工作就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图生存。这没有错,这是工作的本来面目。可是如果工作仅仅是为了赚钱,那么,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什么还要工作?华人首富李嘉诚为什么还要工作?他们都一直在很努力地工作。答案很简单,他们不是为了金钱和财富,而是为了使命。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百年企业,跨国企业都有自己的使命:
迪斯尼公司——使人们过得快活; 索尼公司——体验发展技术造福大众的快乐; 惠普公司——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做出技术贡献; 耐克公司——体验竞争,获胜和击败对手的感觉; IBM公司——无论是一小步,还是一大步,都要带动人类的进步; 沃尔玛公司——给普通百姓提供机会,使他们能与富人一样买到同样的东西; 微软公司——致力于提供使工作,学习,生活更加方便,丰富的个人电脑软件;
什么是使命感呢?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使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感觉到它的存在,这种使命伴随人出生而降临到每个人身上。
使命感,即人对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社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的一种感知和认同。对于使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承担使命?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人应该通过怎样的努力,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使命?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感知。并在这种使命感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人生的价值。
谭小芳老师 了解到,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推行一般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不了解——一知半解——了解——接受(排斥)——认同——升华。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员工产生使命感就是企业文化升华的最高表现,也是企业文化生效的最高境界。使命感的效力是惊人的,有了使命感,会让员工以解决企业大事为己任,尽心尽忠。员工也绝不会在企业困难的时候为了保全自己而背弃企业。而使命感也更容易让员工在工作里得到快乐。
有人问三个正在教堂工地施工的建筑工人同样的问题:你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说:“我在砌砖头。”第二个工人说:“我在建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第三个工人说:“我在建设一个净化人们心灵的场所。”为什么做着同样的工作,三个人的回答却有着天壤之别呢?其实这种巨大的差异完全来源于他们对自己所做的工作的使命感的认识。有没有使命感,是决定他是痛苦的工作还是快乐的工作的关键因素。
我们把员工分为好人与能人两大类,如何去选择员工? 第一种人,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又很有成绩,这种人一路飚升; 第二种人,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但能力不足,可以培养,换个岗位试试; 第三种人,不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又没成绩,很简单,让这种人离开企业; 第四种人,很有成绩,但是不认同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人比较麻烦,可以给机会,但绝对不能容忍这种人动摇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否则,请他走人。
使命感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企业的所有事情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使命感是员工前进的永恒动力。有了使命感,他们会觉得工作绝对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工具,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即使是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也是社会运转所不能缺少的一环。
员工对组织的忠诚,首先来自于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附。大量研究表明,对组织有较强感情依附的员工具有较低的流失率和缺勤率,并具有较强的工作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感情依附呢?著名企管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总结以下五点,对员工提高对组织的感情依附有很大的帮助。
1、让所有的员工有使命感 使命感,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的意义。一个组织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如果组织存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自身的生存,那么这个组织的存在对社会就没有多大价值了。比如,一个企业的存在,绝对不能仅仅以赚钱为唯一目标。 除了赚钱之外,企业还应该服务社会,创造文化,提供就业机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给消费者。这些都是企业应该具有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企业的使命。一个企业如果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能形成这样的使命感,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仔细研究那些世界著名企业,我们会发现,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是以赢利为自己的最高使命,它们大多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改变生活之类的崇高使命作为自己企业文化的核心。
2、让留在组织中的员工有安全感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外界对人的各种 *** ,将产生不同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将会影响到人的行为表现,进而影响到个人在组织中的绩效。对于那些符合组织要求的员工,组织应该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各种途径,表示组织对他们的认同,让他们有一种职业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广义的报酬。这个时候,员工会有一种很强的归属感,员工在安全感非常好的工作环境下,会对自己职业产生一个良好的预期,更加会看重自己长期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能激发自己的全部潜能,投入工作。这个时候,员工对组织会有很强的感情依附。
为什么日本的许多企业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因为这些享受“终身雇佣”制度的员工,想的从来不仅是这个工作可以拿多少钱或者在这个工作岗位可以得到什么利益。他们身上都有双重的使命感。首先,他们身上有一种对公司使命的认同。这种认同最终表现在他们的工作中,公司的使命也通过他们的工作去实现。
另外,他们对社会具有使命感。例如,参与研究新药的员工,为的不是推出新药替公司赚钱,而是找到对人类有益的药品。对他们而言,职称和薪资不是最重要的,他们希望能为心中的使命感工作。产生了使命感,会让人觉得是在实现自我价值。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类需求实现的最高表现。自我价值实现了,求仁得仁,夫复何求?若所有的员工都能产生使命感,企业文化的效力就达到了顶峰。管理者就可以做到无为而治了。
3、让被解雇的员工有公平感 公平是一种感觉。公平不单要强调结果的公平,更加要强调程序的公平。如果没有一个公平的程序,就不可能会有一个公平的结果。在组织中,员工对公平感的体会,主要来源于升迁机会(程序公平)和待遇(结果公平)。在程序公平和结果公平之间,员工关注的不是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的公平。如果让一个不合格(这也是相对其任职职位而言的)的员工离开组织,并且要让其感觉到受到了公平的对待,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这对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部门和直线经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这又是一个对员工具有强烈感情依附的组织必须要求做到的。
4、让所有的员工有认同感 让所有的员工都对组织有认同感,这是对组织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认同感的形成,除了前面提到的要认同使命感之外,还要在员工内心植入更多的情感和思想。认同感需要更长时间的经营。让员工了解组织的内部活动和相关信息是提高员工认同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员工会通过对组织日常行为的观察,来了解组织的特征与行事的准则,如果这些准则和员工的价值观有某些相似的话,这时员工就会不断的对组织产生认同。
大道无形。企业文化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少人都感觉“虚”,不好理解。的确,企业文化的理念大都比较抽象,而每个员工的受教育程度,接受能力都不尽相同,让所有的员工都能全面理解,确实有些困难。但是,企业若能将核心价值理念变成生动活泼的寓言和故事,不但利于记忆而且便于宣传。比如,对企业内所发生的符合核心价值理念的故事,将其概括为企业文化理念在企业内传播,不但真实,而且更能鼓励其他人,鞭策后来人。
海尔集团张瑞敏也认为,“在确立企业的价值观时,提出理念不算困难,困难的是让人认同这些理念。”《圣经》为什么在西方深入人心?靠的是里面一个一个生动的故事。推广某个理念,讲故事是一种很可取的方式。比如海尔提倡“创新”,提倡“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有一次提出了一个“人人是人才”的口号,一开始员工反应平淡,无动于衷。他们可能都在想,我又没受过高等教育,当个小工人,算个什么人才?这时他们就把由一个工人发明的一项技术革新成果以这位工人的名字命名的事迹编成故事写出来,并且让文化中心把这个故事在所有员工中宣传。很快,工人中就兴起了技术革新之风。海尔的文化中心经常在传播着种种故事,这对企业的稳定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一个新成立的创业公司里,几乎所有的员工都具有使命感。仔细想想,这也是很常见的。你自己也是这样的。大部分的员工认为他们工作中最难忘的部分就是参与一些新项目: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打败新的竞争对手等。总而言之,具有使命感对于我们能否在竞争中获胜具有重要的意义。
创业家和员工们在公司成立初期很自然的就会具有使命感。但是,当公司发展到稳定阶段,员工们有稳定的长期工作,他们的使命感反而比以前减弱了。要具有使命感,首先要对它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们可以从理查德?布兰森这样的世界知名创业家的行为中得到答案。大部分的创业家们都不善于将他们的使命表述出来,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中看出他们的使命。也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和他们做事的方式。每个人,企业和国家都应该知道他们的任务是什么,怎样做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⑥ 著名管理专家诺尔迪奇总结了常用的三种故事类型不包括

你的原题呢,这里给出的是他归纳的三种类型
诺尔·迪奇归纳出了三种经理人常用的故事类型。
第一类故事是“我是谁”,也就是讲述自己感人的经历和成功的经验,用个人的故事来打动人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第二类故事是“我们是谁”,也就是在变动中创建起同位一体的感情,在应对时代变迁过程中激发团队协作精神,将全体员工或者是听众的心凝聚在一起;
第三种故事是“我们要往哪里去”,也就是描述、解释企业在未来要做些什么,以及企业要怎么样走向未来。
前两类故事有利于凝聚企业员工情感,传播企业文化,最后一类故事有利于激发员工热情,促使其为实现理想而行动起来

⑦ 谁有管理学关于决策的小故事

1.很久以前,一个人偷了一袋洋葱,被人捉住后送到了法官面前。
法官提出了三个惩罚方案让这个人自行选择:一,一次性吃掉所有的洋葱。二,鞭打一百下。三,缴纳罚金。
这个人选择了吃掉所有的洋葱。一开始,他信心百倍,可是吃下几个洋葱以后,他的眼睛像火烧一样,嘴像火烤一般。鼻涕不停地流淌。
他说:“我一口洋葱也吃不下了,你们还是鞭打我吧。”
可是在被鞭打了十几下之后,他就受不了了,在地上翻滚着躲避皮鞭。
她哭喊道:“不要再打了,我愿意交罚金。”
后来这个人成了全城人的笑柄,因为他本来只需要接受一种惩罚的,却将三种惩罚都尝遍了。其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由于我们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足够的了解,导致决策失误,而尝到了许多不必要的苦头
2.
一天,4个孩子在山顶上做游戏,突然山下的树林里蹿出一只大狗熊。

第一个小孩反应很快,拔腿就跑。等他感到安全了,才回过头来向山顶望去——人通常只有在自身感觉安全的时候才会关心同类。他发现3个伙伴还在山顶没动。于是,他着急了,向山顶喊:“你们快跑啊,狗熊上来是要吃人的!”

第二个小孩回答说:“我的第一任务不是跑,而是穿好跑鞋,系好鞋带儿,我不用跑过狗熊,我只要能跑过你们就行了!”

第二个小孩转身看了看第三个小孩,问道:“你在这儿愣着干什么?”

第三个小孩说:“你们都跑吧,千万不要干扰了狗熊的视线,我要让狗熊离我近一点。然后,我带着狗熊跑,把狗熊带到我爹开的森林动物园,给我爹融入一笔‘固定资产’。”

第三个小孩问第四个小孩:“你为什么不走,想等死吗?”

第四个小孩说:“我们4个人来此地的目的是痛快地玩一场,不要轻易改变初衷。你怎么知道狗熊是奔我们来的?也许狗熊的威胁根本就不存在!”

大家定睛向山下望去,果然发现山坡上有一头猪,原来狗熊是奔猪去的。于是,大家接着玩耍……

人在决策时也有4种思考类型:保守型、竞争型、投机型、理想型。

保守型:如第一个小孩,先从自我所能入手考虑,自己擅长跑,也不管跑是否有用,拔腿就跑。竞争型:如第二个小孩,先从对手弱处入手来考虑,发现竞争不过狗熊后,便把伙伴列为对手,找到比较优势,做好竞争准备。投机型:如第三个小孩,先从市场所需入手来考虑,在危机中发现机会。理想型:如第四个小孩,先从目标所定入手来考虑,轻易不放弃自己的既定目标。

实际上,每项决策都包含保守、竞争、投机、理想四元素。所以,从某个侧面出发看似正确的决策很多,而从整体上看,完全正确的决策是很少的。

有数据表明,决策失误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新式腐败,避免决策失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实,多数决策失误源自于决策者的思维单一,又不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将大家的观点和智慧集中起来。

团队管理者作为团队的决策者,其职能主要是做好决策、用好人。决策是第一位的,只有做出正确而科学的决策,才能有团队真正长远的发展。在目前的团队宏观决策中,正确掌握和运用四种决策类型非常重要。那么,作为团队管理者到底该如何做呢?

首先,需要反思自己日常的管理决策,看看自己大体属于哪一种决策类型,或者哪种决策类型占主导。同时,认真分析自己主导决策类型的形成原因:是个性气质使然,还是环境影响形成的?

其次,观察身边的团队成员,看看他们都属于什么决策类型,是否四种决策类型的人都有,不同决策类型的人对你的决策有过什么不同的建议,在你的决策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这些建议你是如何对待的。

再次,想一想如何将四种决策类型有机结合起来,把决策纳入广泛听取不同意见和声音的综合性轨道,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意见,使自己变成一个从善如流的人。要经常告诫自己:自己的智慧不只是个人的智慧,自己的作用是用好众人的智慧。

美国著名决策大师赫伯·西蒙说过:“决策是管理的心脏;管理是由一系列决策组成的;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团队的命脉所在。在关键时刻,一个正确的决策能使团队起死回生,而一个错误、不切实际的决策会使公司濒于破产。大多数情况下,决策者需要具有一种远见卓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取决于决策者长期的经验积累。

⑧ 高分求一个能讲15分钟的有哲理的故事

飞越大山的歌--丛飞

丛飞(原名张丛飞),男,35岁,党员,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

1969年10月,丛飞出生在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镇。因家庭贫困,初二时辍学回家。后历尽千辛万苦四处拜师学艺,被著名歌唱家郭颂收为关门弟子。

1994年10月,丛飞来到深圳。凭着他出色的艺术才华,很快成为一名深受深圳观众喜爱的知名
演员,先后获得20多个国家级、省级艺术奖项。

1997年,丛飞加入深圳义工联。11年前的一次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此他以奉献社会为快乐、以奉献爱心为己任,以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十多年来,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义工服务时间3600多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2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先后被授予"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深圳市五星级义工"。

他先后二十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等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走时不但捐光了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的钱物,有时还向随行的朋友借钱捐助,有几次甚至连身上穿的衣服都脱下来捐了。

贫困女孩王维珊从小体弱多病,但成绩优异。丛飞每年给她寄去1500元的学费,还给她的家里寄去600元的生活费。

晏语轻轻是丛飞4年前认下的"女儿"。2005年1月26日,病重的丛飞让妻子买好往返机票,把她从贵州接到深圳过春节。还带着她去医院检查身体,发现她患有肝炎又亲自照顾她服药,后又送药送钱让她回去后继续治疗。

他每个月还要跑几次书店和邮局,给孩子们购买和邮寄课外辅导资料、英语磁带等学习用品。在湖南汉寿,丛飞掏10万元建起了"丛飞助学基金"。

了解丛飞的人都知道,他的很多演出都是义演。一些人说他傻,可他却说:"能为社会有所奉献,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1998年8月19日,正在外地参加商业演出的丛飞接到深圳次日举办"情系灾区抗洪救灾"大型义演的电话后,立即自掏腰包买机票返回深圳,还把自己在外演出所挣的2万元全部捐了出来。有人进行过统计,仅在1998年,丛飞在各类义演中为公益事业筹集到的资金就高达一百多万元。

2003年3月,从贵州助学归来的丛飞在为希望工程义演的晚会上,演小品假装滑倒而摔裂了尾椎骨,医生再三警告要卧床休息15天,可丛飞在15天内又连续义演6场。

2005年1月,丛飞抱病参加了为东南亚海啸灾区的6场赈灾义演。那时,丛飞已经患上了胃癌,连食物都已经难以下咽了。然而,他还是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演出,还将用于治病的1.5万元钱捐了出去。

丛飞的家俭朴得令人难以置信,经济状况时常捉襟见肘。2003年,为了在开学前筹齐助学款,只好从亲朋好友处先后借了10万元。2004年7月,当丛飞如约来到贵州给孩子们送学费时,已经背上了17万元的债务。

2005年5月17日,丛飞的病情迅速加重,而他却把大家捐给他治病的钱留下3个疗程的化疗费用后,拿出2万元钱捎往贵州织金县贫困山区。并深情地说"如果命运再给我5年的时间,我会兑现向孩子们许下的诺言,会用更多的爱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