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浊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7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辨证分型
      3.1 湿热内蕴
        3.1.1 症状 3.1.2 小便混浊或夹凝块,上有浮油,或带血色,或夹有血丝、血块、或尿道有涩热感。口渴,苔黄腻。脉濡数。[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1.3 证候分析 3.1.4 由于多食脂甘,脾胃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1.5 治法 3.1.6 清热化湿[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 3.1.7 方药治疗 3.1.8 程氏萆薢分清饮[备注]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心、菖蒲、黄柏、丹参、白术 。[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2 湿热下注 3.3 脾虚气陷
        3.3.1 症状 3.3.2 病因病机 3.3.3 治法 3.3.4 方药治疗
      3.4 肾元亏虚
        3.4.1 症状 3.4.2 病因病机 3.4.3 治法 3.4.4 方药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尿浊的穴位 2 治疗尿浊的方剂 3 治疗尿浊的中成药 4 尿浊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尿浊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尿浊病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尿浊病 已经自动替换为 尿浊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niào zhuó

2 概述

尿浊(turbid urine[1])是指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排尿时并无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多由饮食肥甘,脾失健运,酿湿生热,或病后湿热余邪未清,蕴结下焦,清浊不分,而成尿浊病[3]。若热盛灼络,络损血溢,则尿浊病夹血,病延日久,脾肾两伤,脾虚中气下陷,肾虚固摄无权,则精微脂液下流[3]。若脾不统血,或肾阴亏损,虚火伤络,也可形成尿浊病夹血[3]。如再多食肥厚,或劳欲过度,又可使尿浊病加重,或引起复发[3]。

3 辨证分型

尿浊初起以湿热为多,属实,治宣清热利湿。病久则脾肾虚亏,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应予兼顾。

3.1 湿热内蕴

尿浊病·湿热蕴结证(turbid urine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是指小便混浊,或白或赤,胸闷口渴,舌红,苔黄腻,脉象濡数等为常见症的尿浊病证候[2]。

3.1.1 症状 3.1.2 小便混浊或夹凝块,上有浮油,或带血色,或夹有血丝、血块、或尿道有涩热感。口渴,苔黄腻。脉濡数。[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1.3 证候分析 3.1.4 由于多食脂甘,脾胃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1.5 治法 3.1.6 清热化湿[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 3.1.7 方药治疗 3.1.8 程氏萆薢分清饮[备注]程氏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萆薢、车前子、茯苓、莲子心、菖蒲、黄柏、丹参、白术 。[参考资料]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7238.

3.2 湿热下注

尿浊病·湿热下注证(turbid urine with syndrome of downward diffusion of dampheat[1])是指湿热下注膀胱,以小便浑浊,色白或黄或红,或夹败精瘀浊,或尿道有灼热感,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尿浊病证候[2]。

3.3 脾虚气陷

尿浊病·脾虚气陷证(turbid urine with syndrome of qi collapse and spleen deficiency[1])又称尿浊病·中气下陷证,是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尿浊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小便混浊如白浆,小腹坠胀,尿意不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劳倦或进食油腻则发作或加重,舌淡,脉虚数等为常见症的尿浊病证候[2]。

3.3.1 症状

尿浊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小便混浊如白浆,小腹坠胀,尿意不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劳倦或进食油腻则发作或加重。舌淡,脉虚数。[3]

3.3.2 病因病机

为脾虚气陷,精微下泄所致[3]。

3.3.3 治法

健脾益气,升清固涩[3]。

3.3.4 方药治疗

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合苍术难名丹[备注]苍术难名丹(《世医得效方》):苍术、茴香、川楝子、川乌、破故纸、白茯苓、龙骨加减[3]。

若尿浊病夹血者,酌加小蓟草、藕节、阿胶、墨早连[3]。

若脾虚及肾,而见肢冷便溏者,可加附子、炮姜[3]。

3.4 肾元亏虚

尿浊病·肾阴虚证(turbid urin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1])是指肾阴亏虚,虚火亢旺,以小便混浊而赤,烦热口干,舌光红,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尿浊病证候[2]。

尿浊病·肾阳衰微证(turbid urine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ang exhaustion[1])是指肾阳不足,温煦无力,以尿浊病日久不愈,形寒肢冷,精神萎顿,舌淡,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尿浊病证候[2]。

3.4.1 症状

尿浊病迁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偏于阴虚者,烦热,口干,舌质红,脉细数;偏于阳虚者,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沉细。[3]

3.4.2 病因病机

由于肾失固摄,脂液下流所致[3]。

3.4.3 治法

偏肾阴虚者,宜滋阴益肾;偏肾阳虚者,宜温肾固涩[3]。

3.4.4 方药

偏肾阴虚者,用知柏地黄丸[备注]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二至丸[备注]二至丸(《医方集解》):女贞子、旱莲草为主方进行治疗[3]。

偏肾阳虚者,宜用鹿茸补涩丸[备注]鹿茸补涩丸(《沈氏尊生书》):人参、黄芪、菟丝子、桑螵蛸、莲肉、茯苓、肉桂、山药、附子、鹿茸、桑皮、龙骨、补骨脂、五味子为主方[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