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死因

如题所述

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于清乾隆27年壬午除夕(周汝昌先生考证为乾隆28年癸未除夕,即公历1764年2月1日)。关于雪芹之死一直有几个疑问。
(一)关于死因。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这只是大而谈之,说他哀伤过度而死。其因究竟为何,有不同说法。一说雪芹因痛失爱子,悲伤过度而死。雪芹好友敦诚在《挽曹雪芹》诗的注中说:“数月前,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周先生考证认为,乾隆28年京城天花大疫,雪芹幼子染痘,无力就医而夭亡。1764年北京闹天花于史有据,应为可信,雪芹好友敦诚、敦敏一家就被天花夺去五口人的性命。敦诚曾说:“燕中痘疹流疫,小儿殄此者几半城。”同时期的蒋士诠写诗记道:“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郊关痘殇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想来这次大疫病相当可怕,而且未成年的孩子成了主要牺牲品。曹雪芹因痛失爱子,哀痛成疾,终于不治。
一说雪芹之死,是因为除夕这一天他饮酒过度,大醉以至猝死。
(二)关于“新妇”。敦诚悼曹雪芹诗中有“新妇飘零目岂瞑”一句,明白告诉我们雪芹身后遗下一位续娶的夫人(是续娶不久的新妇,雪芹夭亡之子应是前妻所生)。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史料所遗本已绝少,关于他的婚姻家庭生活更无所考,这位新妇是谁?可曾留下姓氏行迹?多年来概莫能知。但1978年,所发现的据说是曹雪芹书箱的文物,引起轩然大波。其中一扇箱门上有“题芹溪处士句”落款为“拙笔”,这就与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院神秘的题壁诗联系了起来;而箱门的背面毛笔写的“为芳卿编织纹样所拟歌诀稿本”数行字,这又与据说是雪芹遗著的《废艺斋集稿》联系了起来,进而被认为是曹雪芹为为这位续娶的夫人所记,她的芳名即是“芳卿”也。据专家考证,这口书箱确为乾隆时代物品,胡德平先生据此认为书箱确为雪芹遗物。然而此说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三)雪芹死后何人所葬?葬于何处?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传》中说“二三友朋,赙赠相资,草草殡葬。西山某处,荒坟一角,衰草寒烟,便是这位文学巨人的归宿之地!”说的相当感伤凄凉。但后来又有人于北京通县发现曹雪芹“墓碑”一块,又似乎葬于京东,当然这种说法也还远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我们只能想当然地认为,这二三好友即是曹雪芹晚年与之相交甚厚的敦诚、敦敏兄弟和邻居张宜泉等人了。一代文豪生前落寞、身后又如此萧条,以至我们想要寻找凭吊、寄托哀思的去处也不可得,宁不痛哉!
汝昌先生一首挽诗写得好:
哀乐中年舐犊情,卢医宁复卜商明?文星陨处西山动,灯火人间守岁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04
  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于清乾隆27年壬午除夕(周汝昌先生考证为乾隆28年癸未除夕,即公历1764年2月1日)。关于雪芹之死一直有几个疑问。
  (一)关于死因。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这只是大而谈之,说他哀伤过度而死。其因究竟为何,有不同说法。一说雪芹因痛失爱子,悲伤过度而死。雪芹好友敦诚在《挽曹雪芹》诗的注中说:“数月前,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周先生考证认为,乾隆28年京城天花大疫,雪芹幼子染痘,无力就医而夭亡。1764年北京闹天花于史有据,应为可信,雪芹好友敦诚、敦敏一家就被天花夺去五口人的性命。敦诚曾说:“燕中痘疹流疫,小儿殄此者几半城。”同时期的蒋士诠写诗记道:“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郊关痘殇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想来这次大疫病相当可怕,而且未成年的孩子成了主要牺牲品。曹雪芹因痛失爱子,哀痛成疾,终于不治。
  一说雪芹之死,是因为除夕这一天他饮酒过度,大醉以至猝死。
  (二)关于“新妇”。敦诚悼曹雪芹诗中有“新妇飘零目岂瞑”一句,明白告诉我们雪芹身后遗下一位续娶的夫人(是续娶不久的新妇,雪芹夭亡之子应是前妻所生)。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史料所遗本已绝少,关于他的婚姻家庭生活更无所考,这位新妇是谁?可曾留下姓氏行迹?多年来概莫能知。但1978年,所发现的据说是曹雪芹书箱的文物,引起轩然大波。其中一扇箱门上有“题芹溪处士句”落款为“拙笔”,这就与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院神秘的题壁诗联系了起来;而箱门的背面毛笔写的“为芳卿编织纹样所拟歌诀稿本”数行字,这又与据说是雪芹遗著的《废艺斋集稿》联系了起来,进而被认为是曹雪芹为为这位续娶的夫人所记,她的芳名即是“芳卿”也。据专家考证,这口书箱确为乾隆时代物品,胡德平先生据此认为书箱确为雪芹遗物。然而此说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三)雪芹死后何人所葬?葬于何处?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传》中说“二三友朋,赙赠相资,草草殡葬。西山某处,荒坟一角,衰草寒烟,便是这位文学巨人的归宿之地!”说的相当感伤凄凉。但后来又有人于北京通县发现曹雪芹“墓碑”一块,又似乎葬于京东,当然这种说法也还远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我们只能想当然地认为,这二三好友即是曹雪芹晚年与之相交甚厚的敦诚、敦敏兄弟和邻居张宜泉等人了。一代文豪生前落寞、身后又如此萧条,以至我们想要寻找凭吊、寄托哀思的去处也不可得,宁不痛哉!
  汝昌先生一首挽诗写得好:
  哀乐中年舐犊情,卢医宁复卜商明?文星陨处西山动,灯火人间守岁声!
第2个回答  2010-10-04
曹雪芹是怎样去世的呢?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有一位叫做脂砚斋的人与他合作,两人一个写书,一个批书,将曹雪芹迫于当时高压政治而隐去的种种真意表达出来。从脂砚斋的批语来看,他与曹雪芹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是否在他的批语中有关于曹雪芹的死亡原因呢?在较为接近《红楼梦》原稿的甲戌本第一回的脂批中有一条眉批写到了曹雪芹去世时的场景: “能解者方有心酸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① 在这条批语中明确地点出了曹雪芹去世的时间:“壬午除夕”,然而却丝毫没有提及曹雪芹的死因,而且我们在随后众多的脂批中也未能发现能够明确指出曹雪芹死因的批语。看来脂砚斋的批语是不能给我们提供太大的帮助的。 那么,在曹雪芹生前的好友中是否有人留下了关于他死因的记录呢? 曹雪芹生前曾经有两位比较熟稔的朋友,一位叫做爱新觉罗.敦敏,一位叫做爱新觉罗.敦诚,他们是兄弟俩,曹雪芹生前与他们关系较为密切。而敦诚与敦敏又都有著书传诗的习惯。敦敏著有《懋斋诗钞》,敦诚著有《四松堂集》,其中保留了大量的与曹雪芹交往和悼怀曹雪芹的诗句,这里敦诚的一首挽曹雪芹的诗引起了我的注意,全诗如下: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垄孤儿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根据敦诚在诗中加的注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可以知道,曹雪芹是因为爱子的去世过度悲痛,才染上了疾病的。但是,这里有一个时间段:“前数月”,可见曹雪芹因丧子之痛染上的疾病并非极为凶险之症,也不是足以致命之症。否则病程不可能拖至数月至久。 那么直接导致曹雪芹在壬午除夕去世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在综合分析,对比了敦诚,敦敏在记录悼怀曹雪芹的诗句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在提到曹雪芹时,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曹雪芹嗜酒这一习惯。那么,曹雪芹的死因是否与酒有关呢? 敦诚的诗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 鹿车荷锸葬刘伶。 据史书记载,刘伶是我国古代一位嗜酒如命的酒徒。《晋书》对刘伶有这样的描写:“常乘鹿车,携酒一壶,使人荷锸随之,谓曰:‘死便埋我。’”。②敦诚把曹雪芹比喻成这样一个饮酒如狂的人,可见曹雪芹平日里也一定是嗜酒如命了。类似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敦敏在《题芹圃画石》中写道“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在《赠芹圃》里写道”寻诗人去留僧舍,卖画钱来付酒家。“在《河干集饮题壁诗兼吊雪芹》中写道“逝水不留诗客杳,登楼空忆酒徒非。”而敦诚在《佩刀质酒歌》的小序中更是直接写道:“时主人未出,雪芹酒渴如狂。余因解佩刀沽酒而饮之,雪芹欢甚。”他在歌中也写道:“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这样,一个嗜酒如命,饮酒如狂的酒徒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引述的这些诗句,大体上为我们透露了曹雪芹平日里对酒是有着严重的依赖性的,以至于他的亲戚朋友以酒徒相称,而他在爱子去世之后染病期间是否也酗酒并且因此加重了病情以至终于不起的呢?1977年在河北发现的曹雪芹的两个书箱为我们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1977年10月,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在一位姓张的朋友家里发现了两个红松木的旧书箱,上面刻着与“芹溪”有关的诗句,经专家鉴定,年代大致在乾隆早期到中期,与曹雪芹的生活年代基本符合。两个书箱的基本外貌和主要特征吴恩裕同志在他的《曹雪芹佚著浅探》中作了详细的说明并配有清晰的照片,我在这里不再多加赘述,但值得一提的是,书箱上发现了曹雪芹的续娶妻子芳卿的一首悼念曹雪芹的诗,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全诗如下: 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诼玄羊重克伤。 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鬻嫁裳。 织锦意深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 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 这里不但再一次将曹雪芹比喻成刘伶(刘郎),而且一语道破曹雪芹死亡的主要原因:“不怨糟糠怨杜康。”杜康,即指代酒。曹操的《短歌行》中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千百年来,“杜康”已成为公认的酒的代名词。而这首悼亡诗第一句即写出“怨杜康”可见曹雪芹的死亡必然由酒直接导致。 现在,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情况大致是这样的:曹雪芹的儿子在壬午年(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3年)除夕前数月夭折。曹雪芹深受打击,亦染疾病,但并非致命之疾。到了壬午除夕,他的病情可能已经趋于稳定,甚至有所好转,否则芳卿决不会允许他喝酒。而曹雪芹好友张宜泉的《赠曹雪芹》诗中有“举家食粥酒常赊。”句,可以看到曹雪芹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去赊酒,那么他病中索酒也是十分正常的。而以曹雪芹的酒量和他喝酒的风格来看,此次饮酒,他必定是求得大醉。可此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这么毫无节制的喝下去了,于是,曹雪芹很可能是由于酗酒所通常导致的急症——脑出血而猝死。这样,这位生于封建社会反而反封建,却又不能申其夙愿的伟大作家,最终被酒夺去了生命。
第3个回答  2013-11-08
伟大的作家曹雪芹,从少年时代便经历了种种的不幸遭遇。他的坎坷生涯就象是一首悲壮慷慨的诗,一幅傲骨嶙峋的画,一部满含新愁旧恨的书。他用了十年多的时间,滴洒着血和泪,写出了一部史诗般的著作,一部立于世界之林的著作——《红楼梦》。而就连这部《红楼梦》也象他的遭际和不幸:他死后不久,便只剩下八十回了(八十回后也还可能有他的部分原稿),曹雪芹地下有知,他岂能瞑目,他岂不对他所处的那个社会,更加痛恨!对封建势力,更加憎恶!   他工诗善画,但他死后至今却没流传下一幅他的画,他的如椽之笔,画了多少幅?他在敦敏家所画的石头呢?“卖画钱来付酒家”,他为友人画的画,他借以谋生卖的画,都哪里去了?他的诗,命运也悲惨,没有诗集,没有抄本,连留下一首完整的诗也没有。他的友人称赞、推重他的诗,但留下的只有敦诚《懋斋诗抄》保存的两句,一首张宜泉奉和的诗题和韵脚。他与友人的信札也没有留下一纸片文。  这就是伟大的作家曹雪芹的悲剧!  这一切,就象他的生平一样,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一个问号。  曹雪芹终于离开了人间。  他是怎样悲惨地谢世的呢?敦诚的《挽曹雪芹》第一首有一条小注:“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说出了曹雪芹病故的原因。其第二首有:“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曹雪芹就这么一个爱子,未成年即死去,他感伤成疾,因病无医,竟而谢世。是否可以说明他病时,起码敦氏兄弟不知,张宜泉也可能不知。敦诚第一首挽诗还有“鹿车荷锸葬刘伶”之句,或疑雪芹感伤成疾,有病无医,竟痛饮而终。以曹雪芹之嗜酒如狂,借酒浇愁,吐胸中块垒来说,并非不可能。  曹雪芹病逝于西郊山村,这应是不会错的,我们从现有史料和传闻中还考不出他逝世之前,又曾迁过居。  曹雪芹逝于何年,学术界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在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即公元1763年,一般简称为“癸未”说。一种意见认为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即公元1762年,简称为“壬午”说。两说曾争论多年,但后来“壬午”、“癸未”两说似乎并存。  “癸未”说之建立,是根据敦敏的《懋斋诗抄》,该集是编年的,其中《小诗代简寄曹雪芹》:  东风吹杏雨,又早落花辰。  好枉故人驾,来看小院春。  诗才忆曹植,酒盏愧陈遵。  上巳前三日,相劳醉碧茵。  伟大作家曹雪芹逝世于清乾隆27年壬午除夕(周汝昌先生考证为乾隆28年癸未除夕,即公历1764年2月1日)。关于雪芹之死一直有几个疑问。
(一)关于死因。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这只是大而谈之,说他哀伤过度而死。其因究竟为何,有不同说法。一说雪芹因痛失爱子,悲伤过度而死。雪芹好友敦诚在《挽曹雪芹》诗的注中说:“数月前,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周先生考证认为,乾隆28年京城天花大疫,雪芹幼子染痘,无力就医而夭亡。1764年北京闹天花于史有据,应为可信,雪芹好友敦诚、敦敏一家就被天花夺去五口人的性命。敦诚曾说:“燕中痘疹流疫,小儿殄此者几半城。”同时期的蒋士诠写诗记道:“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郊关痘殇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想来这次大疫病相当可怕,而且未成年的孩子成了主要牺牲品。曹雪芹因痛失爱子,哀痛成疾,终于不治。
一说雪芹之死,是因为除夕这一天他饮酒过度,大醉以至猝死。
(二)关于“新妇”。敦诚悼曹雪芹诗中有“新妇飘零目岂瞑”一句,明白告诉我们雪芹身后遗下一位续娶的夫人(是续娶不久的新妇,雪芹夭亡之子应是前妻所生)。曹雪芹的生平事迹,史料所遗本已绝少,关于他的婚姻家庭生活更无所考,这位新妇是谁?可曾留下姓氏行迹?多年来概莫能知。但1978年,所发现的据说是曹雪芹书箱的文物,引起轩然大波。其中一扇箱门上有“题芹溪处士句”落款为“拙笔”,这就与北京香山正白旗39号院神秘的题壁诗联系了起来;而箱门的背面毛笔写的“为芳卿编织纹样所拟歌诀稿本”数行字,这又与据说是雪芹遗著的《废艺斋集稿》联系了起来,进而被认为是曹雪芹为为这位续娶的夫人所记,她的芳名即是“芳卿”也。据专家考证,这口书箱确为乾隆时代物品,胡德平先生据此认为书箱确为雪芹遗物。然而此说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三)雪芹死后何人所葬?葬于何处?周汝昌先生在《曹雪芹传》中说“二三友朋,赙赠相资,草草殡葬。西山某处,荒坟一角,衰草寒烟,便是这位文学巨人的归宿之地!”说的相当感伤凄凉。但后来又有人于北京通县发现曹雪芹“墓碑”一块,又似乎葬于京东,当然这种说法也还远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我们只能想当然地认为,这二三好友即是曹雪芹晚年与之相交甚厚的敦诚、敦敏兄弟和邻居张宜泉等人了。一代文豪生前落寞、身后又如此萧条,以至我们想要寻找凭吊、寄托哀思的去处也不可得,宁不痛哉!
汝昌先生一首挽诗写得好:
哀乐中年舐犊情,卢医宁复卜商明?文星陨处西山动,灯火人间守岁声  此诗实是邀宴之作,因三月初一是敦诚三十岁生日,此诗之前三首题下注“癸未”(按,实际上是,第一首《古刹小憩》题下注“癸未”),此诗之后,有《十月二十日谒先慈墓感赋》有小注云:“先慈自丁丑见弃迄今七载。”推为癸未年。此诗后第三首为敦敏饮集四松堂之作,七人中无有雪芹。主要推考如上,由是定雪芹卒于“癸未”。另外一条佐证是“前数月,伊子殇”,云是死于痘疹。痘疹实际就是“痘疮”见《字汇·疒部”,即俗称“天花”,清以前如元、明时就有人论述过,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癸未”这年,京师内外儿童大染此病,或引蒋士铨诗证云:  三四月交十月间,九门出儿万七千。  郊关痘殇莫计数,十家襁褓一二全!  敦诚、敦敏家共死五口。由此推证,雪芹子亦染上痘疹而亡于是年秋天。  另,甲戍本有一则眉批: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  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  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  何?怅怅!(注:这条脂批既云“哭成此书”,后又云“壬午除夕,书未成”,实际上是说雪芹完成了全书,但书中还有若干部分尚未补齐。雪芹因爱子之殇而感伤成疾,既无心情,又患病,悲痛已极,竟未能将遗缺部分补上,从脂批中,也可分析出作批者知道八十回后的内容,至末回的“情榜”。“芹为泪尽而逝”,的含义就易理解了。)  左空一行,另有一则眉批: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本  (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  (月)泪笔。  论者据第一则批,云雪芹逝于除夕。  总括而言,雪芹卒于癸未除夕之说就这样基本成立。  “壬午”说比较简单、明确,即根据上引的甲戌本第一则眉批中:“……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参照第二则眉批,认为是脂砚斋所批,以二人的关系而言,批语纪年不会有错,尤其是雪芹去世之年,是件大事,怎能忘记?因此应定为卒于“壬午”。  “壬午”之说大略由此建立。  以上简要介绍两说所据及分歧(注:后亦有推考出卒于“甲申”说者,甲申为乾隆二十九年,按中历推年,为公元1764年,因此说学界反响不大,谨记于此,不多述。)。  壬午与癸未虽仅相差一年,但这是曹雪芹的卒年,应当考证无误,而事实却又不然。  上引第二条署年为“甲午八日(月)”,甲午为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距离雪芹去世已十二、三年。我们从庚辰本中所知畸笏叟所批的最后署年为“丁亥”,即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抄本中,畸笏做批的最后署年。那么甲戌本何以有“甲午八日(月)泪笔”的批语呢,而且批语的内容与“甲午”的署年实在说是不相符的,即雪芹故后十二、三年,脂砚斋怎么又突然冒出这样一条批语呢?令人想不通。但有云“甲午”署年不误者,认为过了这么多年,免不了误记一年(即壬午应记癸未。)但又云雪芹故于除夕大节却是必无误记之理。  前已说到,雪芹与脂砚斋的关系非同一般(不论是写《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脂砚斋的批语,还是二人的亲属关系),脂砚斋对雪芹的卒年,应是不会误记。  传录靖本的批语(不具引)中,也有这条批语,署年则是“甲申八月”,甲申为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距雪芹去世仅仅一、二年。靖批如可靠,那么“壬午除夕”之说,不能排除。俞平伯先生早在1964年即已写文剖析,并附有照片(注:《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一辑。)。毛国瑶先生及靖藏本后人的文章,亦于1985年发表,同时发表了所录靖本批语(注:《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十二辑。)。另外,周汝昌、吴世昌、吴恩裕三位先生也曾经分别写信,撰文,对靖本及批语也表示重视或首肯(注:同十二辑注①)。  或云甲戌本这条批语是孤证,那么靖本批语呢?那么为何在上引甲戌本后条批语中的“甲午”这个唯一署年上做文章呢?“壬午”不足信,“除夕”却可信,这又是怎么个割裂法?  另外,关于敦敏的《懋斋诗抄》的编年,海内外学人也持有不同意见。该《诗抄》是否为敦敏亲手编年,且系统无误?尤其是《小诗代简寄曹雪芹》一诗,是否为癸未年作?等等,都还值得研究。比如,美国赵冈先生从《懋斋诗抄》的流传去考索,否定了“是敦敏的亲手按年编订有条不紊的迷信”(注:《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二辑有赵文《懋斋诗钞的流传——再论曹雪芹的卒年》的简介文章,见该刊第340页。),因此否定了雪芹卒于癸未年的说法,周绍良等先生也有文剖析。  当然靖本的迷失,也是客观存在,“夕癸书屋”的那张残叶,也只留下了照片,均有待寻找。按靖本的那第二条脂批,“甲午”做“甲申”,甲申为公元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这是脂砚斋最后的批语署年,批在八月秋天。此后再无批。脂砚斋可能故于是年冬或故于第二年的乾隆三十年乙酉,公元1765年。如果是李鼎,他的年岁当有七十多了。  靖本畸笏批语的最后署年是“辛卯冬日”,为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如果是曹頫,他当逝于1772年,也七十有多。  我个人意见认为,“壬午”、“癸未”二说皆不宜轻易否定哪一说,至目前来说,因两说皆没一说否定另一说的过硬证据,已经争论了这么多年,似还有深入探索和考证的必要。比如说,张宜泉《哭子女并丧》诗,疑癸未年作(因痘疹),只能是“疑”;而雪芹的幼子殇,又怎能确知远居山村,也患的是痘疹?故而定为雪芹卒于癸未的佐证。等等不赘。而前引脂砚“除夕”的批语却实在是批在抄本上。从以上的简单剖析,相对而言,我倾向于相信脂砚斋的批语。  曹雪芹悲惨凄凉地离开了人世间,他终于“悬崖撒手”了,他就是这样解脱了困苦的大半生。他的亲友无限悲哀,就是我们至今不也为他的不幸去世,而伤悼吗。  雪芹故世时年四十八、九岁(壬午除夕,按公历当转年为1763年2月12日,癸未除夕,则当为1764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