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9-01-15
废除宰相,一切权利归皇帝。明初仿元代中枢,设中书省宰相。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废除宰相制度,永远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尚书分担国务,直接向皇帝负责,权力高度集于皇帝一人。但政务繁琐,只好又设内阁于宫廷,以翰林院大学士任阁员。成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实事上近似于东汉的尚书省。久之,内阁之权又超出六部之上。内阁首辅成事实上旧宰相,历史上有些首辅把就成了事实上的权相。好在内阁成员多为高官"廷推"产生,而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又有纠劾建言之权,再加宦官的制约等,总算平衡。但因此产生朝臣分帮立派,形成党争。
第2个回答 2019-01-16
分封诸王,尾大不掉。明初定制是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分封制度,将众皇子和功勋将帅分封到各重要地方世袭镇守,赋予各王很大权力,致使明初各王称霸地方,凌驾地方官员之上。形成比元代行中书省权力更大的半独立王国。又回到西汉初的状态,直接危及中央政权。燕王朱棣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私自扩兵。当朱允文削藩时,便挥师南下,以靖难清君侧之名夺取帝位。朱棣登极后削减诸侯势力,让诸王变成只食俸禄的无权王爷,诸王也成了空壳王国。
第3个回答 2019-01-15
重用宦官,导致干政。纵观中国历史,宦官干政常发生,象明代那种程度少见。宦官明目张胆代皇帝批答奏请。内阁权止于票拟提出建议,而"批红"答付则是司礼监宦官的事。朱由校时竞让不识字的宦官掌管批红。内阁只能照批红行事。如此则发生六部、内阁相互串通谋私。太监掌锦衣卫、东厂,提督京内外,常以皇帝钦差名义,肆意干涉行政、军事诸要务。宦官干政为明代首恶。
第4个回答 2019-01-15
内阁。内阁一词,既不是官署衙门名称,又不是官员名。初期只走选拔部分文臣入直文渊阁参予政务。这部分人官阶很低,又不兼任六部职务,没有自己的官署衙门,不直接行使行政权,与唐代的翰林学士性质仿符。后来阁员官阶逐渐升迁。大学士本身基准衔为五品,但可直升尚书和侍郎。这样内阁跟唐代的中书门下省一样。明代大学士位尊权重因此而来。一般称之为阁老。但其内受制于宦官,外受制于无用人之权,而六科给事中及各道御史有权监督纠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