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活性物研究开发中心简介

如题所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活性物研究开发中心,起源于1959年,由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助力成立的植物化学研究室。研究室专注于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尤其在植物活性成分的研发上有着深厚的积累。成立以来,他们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及省部级多项大奖,包括国家科学大会奖、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以及国家发明专利。青蒿素、炎见宁、抗结核片等项目的成功,证明了他们在广西植物资源开发中的核心地位。


进入21世纪,研究中心的科研方向逐渐转向“化学生物学”,致力于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尤其在植物药用活性新成分和植物小分子调控代谢综合症领域取得突破。同时,他们拓展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贡献了新成果。


目前,研究中心已形成一支由青年高级研究人员组成的高科技人才队伍,他们专长于化学生物学、药物创新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室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如色谱技术和膜分离技术,以及完善的天然产物分析和生物技术实验手段,极大地提升了研究室的创新活力。


2005年以来,研究中心在多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如紫蓝素新化合物研究有望开发出治疗糖尿病的新药,炎见宁和妇血康的研究则将推动中成药品种升级,木质纤维生物转化制备木糖醇项目则有望引领木糖醇生物转化工艺的发展。未来,广西植物活性物研究开发中心将继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致力于成为植物活性物发现与创新的源头、高新技术引进与示范的基地,为广西地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扩展资料

广西植物研究所位于桂林市雁山区,占地73ha,距市中心24公里,地处北纬25°01′,东经110°17′,海拔180~300米, 位于桂林至阳朔旅游热线上,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935年由原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先生创建,当时归属广西大学, 为广西第一个自然科学科研机构和我国较早的植物学研究机构之一。50-60年代归属中国科学院,称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并于1958年建立桂林植物园,为所园一体建制,70年代下放地方归广西区科委领导,1982年隶属广西科学院,1996年7月实行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